《黄帝内经》-灵枢-经水(12)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本篇以《经水》名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说明人体十二经脉气血的运行就像十二经水之川流不息,体现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自然界的十二经水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之异,因而十二经脉也有深浅、长短、气血多少之不同,因此在运用针灸时必须注意“经脉之大小,肤之厚薄,肉之坚脆,刺之深浅,灸之状数"等。“取其中度”,这是应该经常揣摩,切实掌握的。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庸、中和的价值观。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出现“解剖”一词,恐怕以该篇为最早,说明古人曾通过对人体皮肉的度量及其死后的解剖观察,来研究人体的结构和功能。

黄帝问于岐伯曰: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五脏六腑之高下、大小,受谷之多少,亦不等,相应奈何?夫经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六腑者,受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经脉者,受血而营之。合而以治,奈何?刺之深浅,灸之壮数,可得闻乎?

【注释】

①十二经水:地上的十二大河流,包括清、渭、海、湖、汝、渑、淮、漯、江、河、济、漳等十二水。张景岳:“经水者,受水而行于地也。人之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化其精微之气,而布扬于内外者也。经脉犹如江河也,血犹水也,江河受水而经营于天下,经脉受血而运行于周身,合经水之道以施治,则其源流远近,固自不同,而刺之浅深,灸之壮数,亦当有所辨也。”

【译文】

黄帝问岐伯说:人体的十二经脉,在外与地上的十二条河流相应合,在内则连属五脏六腑。十二条河流,有或大或小、或深或浅、或宽或窄、或远或近的不同;五脏六腑也有或在上或在下、或大或小和容纳饮食多少的不同,两者是怎样相应的呢?经水是受纳地上的水而流行到各地;五脏是聚合神、气、魂、魄而藏储于内;六腑是受纳运输水谷,并将分别出的水谷精气,输送布散到全身;经脉是受纳血液,营运于周身。把这些内容配合地来,运用于治疗,该怎样做呢?还有针刺的深浅,施灸壮数的多少,能说给我听吗?

岐伯答曰:善哉问也!天至高,不可度;地至广,不可量。此之谓也。且夫人生于天地之间,六合之内,此天之高、地之广也,非人力之所能度量而至也。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其治以针艾,各调其经气,固其常有合乎

【注释】

①六合:指上下前后左右六方。

②八尺之士:是泛指人体长度而言。八尺为古代普通人体的长度。丹波元简:“据本经《骨度》篇,人长其实七尺五寸,而泛言其修,或云七尺,或云八尺,举其大概耳。”

③合:应。引申为规律。

【译文】

岐伯回答说:你问得很好!天极高,不能测;地极广,不能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六合之内,这天高地广,不是用人力所能测量的。但是人的身体,皮肉俱在,从外部可计算测量,用手指切按而获得各部的情况;死了以后,可以通过解剖来观察内在的情况。人体五脏的坚脆,六腑的大小,受谷的多少,脉道的长短,血液的清浊,气的多少,以及十二经是多血少气,少血多气,气血都多,还是气血都少等情况,都有一定的规律。运用针刺艾灸治病,调节各经的经气,也都有一定规律。

黄帝曰:余闻之,快于耳,不解于心,愿卒闻之。

岐伯答曰:此人之所以参天地而应阴阳也,不可不察。足太阳外合清水,内属膀胱,而通水道焉;足少阳外合于渭水,内属于胆;足阳明外合于海水,内属于胃;足太阴外合于湖水,内属于脾;足少阴外合于汝水,内属于肾;足厥阴外合于渑水,内属于肝;手太阳外合于淮水,内属于小肠,而水道出焉;手少阳外合于漯水,内属于三焦;手阳明外合于江水,内属于大肠;手太阴外合于河水,内属于肺。手少阴外合于济水,内属于心;手心主外合于漳水,内属于心包。凡此五脏六腑十二经水者,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此皆内外相贯,如环无端,人经亦然。故天为阳,地为阴,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海以北者,为阴;湖以北者,为阴中之阴;漳以南者,为阳;河以北至漳者,为阳中之阴;漯以南至江者,为阳中之太阳。此一隅之阴阳也,所以人与天地相参也。

【注释】

①快于耳,不解于心:杨上善:“快于耳,浅知也。解于心,深识也。

【译文】

黄帝说:我听了你说的这些道理,听起来很清楚,但心里还不能深刻理解,希望你能详尽地讲给我听。

岐伯说:这是人与天地阴阳相参相合的大道理,不可不详细体察。足太阳经在外与清水相合,在内联属膀胱腑,主要功能是通利水道;足少阳经在外与渭水相合,在内联属胆腑;足阳明经在外与海水相合,在内联属胃腑;足太阴经在外与湖水相合,在内联属脾脏;足少阴经在外与汝水相合,在内联属肾脏;足厥阴经在外与渑水相合,在内联属肝脏;手太阳经在外与淮水相合,在内联属小肠,水道由此而出;手少阳经在外与漯水相合,在内联属三焦;手阳明经在外与江水相合,在内联属大肠;手太阴经在外与河水相合,在内联属肺脏;手少阴经在外与济水相合,在内联属心脏;手厥阴经在外与漳水相合,在内联属心包络。以上所说的五脏六腑和十二经水,在外的十二经水各有源泉,在内的五脏六腑各有自然禀赋,这都是内外相互贯通,如圆环一样周而复始没有尽头,人的经脉循行也是如此。天气轻清属阳,地气重浊属阴;人体腰部以上象天属阳,腰部以下象地属阴。以十二经水分阴阳,海水以北属阴;湖水以北,属阴中之阴;漳水以南属阳;河水以北至漳水之间,属阳中之阴;漯水以南至江水之间,属阳中之太阳。这是举大地一部分区域河流的阴阳属性,来说明人与天地阴阳的相应情况。

黄帝曰:夫经水之应经脉也,其远近浅深,水血之多少,各不同,合而以刺之,奈何?

岐伯答曰:足阳明,五脏六腑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热壮;刺此者,不深弗散,不留不泻也。足阳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阳,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阳,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阴,深三分,留四呼;足少阴,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阴,深一分,留二呼。手之阴阳,其受气之道近,其气之来疾,其刺深者,皆无过二分;其留,皆无过一呼。其少长大小肥瘦,以心撩之,命曰法天之常。灸之亦然。灸而过此者得恶火,则骨枯脉涩;刺而过此者,则脱气。

【注释】

①留十呼:留针呼吸十次的时间。下同。

②以心撩之:医者针刺治病时,应该心中有数,因人而施。撩,揣度,估量。

【译文】

黄帝问:十二经水与十二经脉相应合,它们的远近、深浅以及水血的多少各不相同,把两者结合起来,用于指导针刺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说:足阳明胃是五脏六腑的“海”,其经脉最大而气血最多,发病时出现大热;所以针刺这一经时,不深刺则邪不能散,不留针则邪不能泻。足阳明经,针刺六分深,留针呼吸十次的时间;足太阳经,针刺五分深,留针呼吸七次的时间;足少阳经,针刺四分深,留针呼吸五次的时间;足太阴经,针刺三分深,留针呼吸四次的时间;足少阴经,针刺二分深,留针呼吸三次的时间;足厥阴经,针刺一分深,留针呼吸两次的时间。手三阴三阳经脉,因其均循行于人体上半身,接受心肺气血的距离较近,气来得迅速,针刺深度一般不超过二分,留针时间一般不超过一次呼吸。至于年龄有老少,身材有大小,身形有胖瘦的不同,医者必须心中有数,因人施治,这叫做顺从天道的常规。灸法也是如此。如果施灸过度,变成“恶火”,就会骨髓枯槁,血脉凝涩;针刺过度,会发生正气虚脱。

黄帝曰:夫经脉之小大,血之多少,肤之厚薄,肉之坚脆,及胭之大小,可为量度乎?

岐伯答曰:其可为度量者,取其中度也,不甚脱肉而血气不衰也。若夫度之人,疗瘦而形肉脱者,恶可以度量刺乎。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谓因适而为之真也

【注释】

①中度:杨上善:“中度者,非唯取七尺五寸以为中度,亦取肥瘦寒温盛衰,处其适者,以为中度。"

②瘠(xiāo)瘦:消瘦,身体变瘦。

③真:谨慎。《韩非子·解老》:“真者,慎之固也。”

【译文】

黄帝问:经脉的大小,血的多少,皮肤的厚薄,肌肉的坚脆,以及胭肉的大小,都可以计量吗?

岐伯回答说:可以计量的,要选择中等身材以肌肉不甚消瘦,血气不甚衰弱的人为标准。如果计量的人形体消瘦,以致肌肉尽脱,怎么可以计量以作针刺的标准呢?所以必须通过切、循、扪、按等方法检查,根据病证的寒热虚实来进行调治,这叫做各适其宜而慎重地运用针刺治疗。

上一篇
《黄帝内经》-灵枢-经别(11)
《黄帝内经》-灵枢-经筋(13)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