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经别(11)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本篇以五脏六腑为例,说明“天人相应”的道理,指出十二经脉在医学上的重要作用。主要介绍了十二经别的循行路线以及阴阳表里经别之间离合出入的配合关系,所以篇名《经别》。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请问其离合出入,奈何?

岐伯稽首再拜曰:明乎哉问也!此粗之所过,上之所息也,请卒言之。

【注释】

①六律:古代音乐的律制。相传黄帝时,截竹为筒,每筒长度不同,声音也有清浊高下之异,以此校定各乐器的音调。竹筒共十二个,分六阳律、六阴律,叫“十二律”。阳律是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此为“六律”;阴律是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此为“六吕”。六律六吕,简称“律吕”。

②十二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节: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有十二节和十二气。十二节:指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十二经水:指清、渭、海、湖、汝、渑、淮、漯、江、河、济、漳十二大河流,这里比喻经脉在人身上流通。十二时:古人以十二地支纪日,把一昼夜划分为十二时辰:夜半子时,鸡鸣丑时,平旦寅时,日出卯时,食时辰时,隅中巳时,日中午时,日肤未时,晡时申时,日入酉时,黄昏戌时,人定亥时。

③止:停止。但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着极重要的含义。《大学》:“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大学》的传文对“止”的含义作了详尽阐发。其后荀子也强调“止”,“学至于行之而止”。明代医家张介宾在《医易义》中也大谈“止”的重要意义。所谓“止”是说找到了终生努力的目标,不应再游移不定,而应奋斗终生。读者当细心领会。

④离合出入:离、出是经别从经脉分出,合、入是指阳经经别最后归于本经,阴经经别最后与阳经相合。

⑤息:生息。引申为学习研究。

【译文】

黄帝问岐伯说:我听说人与自然天道是相应合的,在内属阴的五脏,与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相应合;在外属阳的六腑,与六律相应合,六律分六阴律六阳律,而与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相应合。这是五脏六腑与自然天道相应合的情况。十二经脉是人体之所以能生存,疾病之所以能形成,人体之所以能维持健康,疾病之所以能治愈的根源。是学习医学的起始,是医生应当终生全力用功学习的,却为粗工所轻视,而高明的医生认为掌握它是很困难的。请你谈谈经脉在人体是怎样离合出入的情况?

岐伯恭敬地行礼回答说:问得很高明!这是粗工容易忽略的问题,只有高明的医生才会认真地钻研它。请让我详细地说明。

足太阳之正,别入于胭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直者,从膂,上出于项,复属于太阳。此为一经也。足少阴之正,至胭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直者,系舌本,复出于项,合于太阳。此为一合。或以诸阴之别,皆为正也。

【注释】

①正:正经。

②别:分道而行。指经别是十二经脉循行路线之外,别道而行的部分,虽与本经循行路线不同,但仍属正经,并非支络。

【译文】

足太阳经脉别出而行的正经,分道而入于胭窝中;另一道至尻下五寸处,别行入于肛门,向内属于膀胱本腑,再散行至肾脏,沿脊内上行,当心部而分散;其直行的,从脊上出于项部,再入属于足太阳本经经脉。这是足太阳别行的一经。足少阴经脉别出而行的正经至胭窝中,别出一脉与太阳经相会合,上行至肾,当十四椎处,外出属于带脉;其直行的经脉,上行系于舌根,复出于项部,与足太阳经相合。这是足太阳与足少阴表里相配的第一合。或以诸阴经的经别与诸阳经的经别相互配合,都称为正经。

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肝,上贯心,以上挟咽,出颐颔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眦也。足厥阴之正,别跗上,上至毛际,合于少阳,与别俱行。此为二合也。

【译文】

足少阳经脉别出而行的正经,上行绕于髀部而入阴毛处,与足厥阴经脉会合;其别出一脉入季胁间,沿胸里,入内属于本经胆腑,散行于肝,向上贯穿心部,上行挟咽喉两旁,出于腮部及颔中,散于面部,系于目系,与足少阳本经会合于外眼角。足厥阴经脉别出而行的正经,从足背别行,上行至阴毛处,与足少阳别行的正经相合,向上偕行。这是阴阳表里相配的第二合。

足阳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上循咽,出于口,上领频,还系目系,合于阳明也。足太阴之正,上至髀,合于阳明,与别俱行,上络于咽,贯舌中。此为三合也。

【译文】

足阳明经脉别出而行的正经,上行髀部,进入腹内,入内属于本经胃腑,散行至脾脏,上通于心,上行沿咽部,出于口,再上行至鼻梁及眼眶下方,联系目系,与足阳明本经会合。足太阴经脉别出而行的正经,别而上行至髀部,与足阳明经别行的正经会合而向上偕行,上络于咽部,贯入舌中。这是阴阳表里相配的第三合。

手太阳之正,指地,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肠也。

手少阴之正,别入于渊腋两筋之间,属于心,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眦。此为四合也。

【注释】

①指地:张景岳:“指地者,地属阴,居天之内,手太阳内行之脉,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系于小肠,皆自上而下,自外而内,故曰指地。”

【译文】

手太阳经脉别出而行的正经,自下而上行,从肩后骨缝别行入于腋下,走入心脏,系于小肠本腑。

手少阴经脉别出而行的正经,走入腋下三寸足少阳经渊腋穴处两筋之间,入内属于心脏,上走喉咙,出于面部,与手太阳经的一条支脉会合于眼内角。这是阴阳表里相配的第四合。

手少阳之正,指天,别于巅,入缺盆,下走三焦,散于胸中也。手心主之正,别下渊腋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出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此为五合也。

【注释】

①指天:张景岳:“指天者,天属阳,运于地之外。手少阳之正,上别于巅,入缺盆,下走三焦,散于胸中,包罗脏腑之外,故曰指天。”

【译文】

手少阳经脉别出而行的正经,是从上而下的,从巅顶,别行入于缺盆,下走三焦本腑,散于胸中。手厥阴心包经脉别出而行的正经,别出渊腋下三寸处,入于胸中,别行联属三焦本腑,外出上行,沿喉咙,出耳后,与手少阳三焦经会合于完骨的下方。这是阴阳表里相配的第五合。

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别于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肠,属于肺,上循喉咙,出缺盆,合于阳明也。手太阴之正,别入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大肠,上出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此六合也。

【译文】

手阳明经脉别出而行的正经,从手上行至侧胸、乳之间,别行出于肩髃穴,入于柱骨,而后向下走入大肠本腑,向上联属肺脏,再向上沿喉咙出缺盆,与手阳明本经会合。手太阴经脉别出而行的正经,别出入于渊腋部手少阴经之前,入肺本脏,散行于大肠,上行出缺盆,沿喉咙,再与手阳明经相合。这是阴阳表里相配的第六合。

上一篇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10)
《黄帝内经》-灵枢-经水(12)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