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经筋(13)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十二经筋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膜系统,它起爪甲,结于四肢关节,终于头面,形成有规律的循行通路。总司周身运动。如果经筋有病,就会发生掣引、疼痛、转筋以及十二个月的痹证。篇内就根据这样的特点,讨论了十二经筋的循行、病候和治疗方法等问题。经筋是十二经在经脉、经别之外的另一部分,但经筋是隶属于十二经脉的,而着重在筋肉方面的联系,所以命名为《经筋》。

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踝,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其别者,结于踹外,上胭中内廉,与胭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网,下结于顺;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顺。其病小指支跟肿痛,胭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各曰仲春痹也

【注释】

①足太阳之筋:张介宾:"经筋联缀百骸,故维络周身,各有定位,虽经筋所行之部,多与经脉相同,然其所结所盛之处,则惟四肢黯谷之间为最,以筋会于节也。十二经筋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间,而后盛于辅骨,结于肘腕,系于膝关,联于肌肉,上于颈项,终于头面,此人身经筋之大略也。筋有刚柔,刚者所以束骨,柔者所以相维,故手足项背直行附骨之筋皆坚大,而胸腹头面支别横络之筋皆柔细也。”

②踹:“湍”(shuàn)之误。膈,小腿肚。

③上挟脊,上项:张介宾:“夹脊背,分左右上项,会于督脉之陶道、大椎,此皆附脊之刚筋也。”

④其支者:张介宾:“其支者,自项别入内行,与手少阳之筋结于舌本,散于舌下。自此以上,皆柔软之筋而散于头面。”

⑤结:杨上善:“筋行回曲之处谓之结。”枕骨:在头顶部的后方。

⑥为目上网:张志聪:“网当作纲。纲维二字多并用,在少阳曰目外维,在太阳当为目上纲。”目上纲,指睫上的细筋,纲维目窠者。

⑦烦(kuí):颧骨。

⑧完骨:耳后高骨。

⑨燔针劫刺:张志聪:“燔针,烧针也。劫刺者,如劫夺之势,刺之即去,无迎随出入之法。”

⑩知:病见效。《广雅·释诂一》:“知,劫也。”

⑪以痛为输:杨上善:“输谓孔穴,以筋之所痛之处,即为孔穴,不必要须依诸输也。”以病处的痛点为腧穴,即后世所称的“阿是穴”或“天应穴”。

⑫仲春痹:古人以十二经分属于一年的十二个月,一年又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每季三个月又分别以孟、仲、季命名。各个月发生的痹证,就以月份的名称而命名,故二月份的痹证称为“仲春痹”。春,农历二月。痹,张志聪:“病在阴者名曰痹。痹者,血气留闭而为痛也。”

【译文】

足太阳膀胱经的筋,起于足小趾,上结于足外踝,斜上再结于膝,在下面的沿足外侧,结于踵部,由踵部沿足跟上行结于膝胭窝;别行的另一支,结于腿肚外侧,上行至膝胭内缘,与前在腘中的一支并行,上结于臀部,再向上挟脊柱两侧至项部;由此又分出一支,别行入内结于舌根;自项部直行的那支,结于枕骨,上行头顶,下至颜面,结于鼻部;由此分出一支,是上眼皮的纲维,下行结于颧骨部;又分出一支,从腋窝后方外缘,结于肩髃穴;又有一分支,入腋下方,再上出于缺盆部,上行结于耳后的完骨部;又有一分支,自缺盆部,斜上出于颧骨部。本经筋发生的病证,为足小趾牵引着足跟部肿痛,膝胭拘挛,脊柱反张,项部拘急,肩臂不能上举,腋部引及缺盆部纠结作痛,不能左右摇动。治疗用火针,用快速的手法,以病见效为针刺次数的限度,以病处的痛点为腧穴。这种病叫仲春痹。

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其直者,上乘眇季胁,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盆;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顺;支者,结于目眦,为外维。其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胭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眇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骄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春痹也。

【注释】

①其支者:这条支筋,前面结于伏兔,后面结于尻前。

②辅骨:即腓骨。张介宾:“膝下两旁突出之骨曰辅骨。”

③伏兔:伸腿时大腿前部肌肉最高隆起部形如伏兔,故名。

④外维:杨上善:“太阳为目上纲,阳明为目下纲,少阳为目外维。”张介宾:“此支者,从颧上斜趋,结于目外眦,而为目之外维,凡人能左右盼视者,正以此筋为之伸缩也。”

⑤维筋急:马元台:“颈维之筋皆急。”张志聪:“维筋,左右之交维也。"

⑥“从左之右"八句:张景岳:“从左之右,则右目不开,是右病由左也。然则左目不开者,病由于右,可知矣。角,额角也。并骄脉而行者,阴骄阳骄,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故左络于右,伤左角之筋而右足不用,则其从右之左者,亦然。盖筋之维络相交如此也。

【译文】

足少阳经的筋,起于足的第四趾,上结于外踝,上沿胫骨外缘,结于膝外缘的阳陵泉;由此分出一支,自外辅骨处别行,上走髀部,前支结于伏兔部,分支结于尻部;直行的上行至季胁下空软处,再向上走腋部的前缘,系于侧胸与乳部,上结于缺盆部;又一支直行的上出于腋部,通过缺盆,出太阳经筋之前,沿耳后,绕上额角,交会于巅顶,再向下走下巴颏,上结于颧骨部;另一分支结于眼外角,为眼之外维。本经筋发生的病证,为足第四趾抽筋,牵引膝外侧抽筋,膝关节屈伸不利,膝胭的筋拘急,前方牵引髀部,后方牵引尻部,并且上乘季胁下空软处与季胁部疼痛,向上牵引缺盆、侧胸、乳、颈等部所维系的筋都拘急,左右相交,向上至面部,从左向右的筋拘急则右目不能张开,上至右额角与骄脉并行,因阴阳骄脉在此互相交叉,左边的筋与右部相联络,如果左角处的筋受伤,会引起右足不能活动,这种情况,叫做维筋相交。治疗用火针,用快速的手法,以病见效为针刺次数的限度,以病处的痛点为腧穴。这种病叫孟春痹。

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于跗上,邪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骶,结于膝,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上挟口,合于顺,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其病足中指支,胫转筋,脚跳坚,伏兔转筋,髀前肿,癀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灰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颊,且饮美酒,噉美炙肉,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春痹也。


【注释】

①中三指:指足次趾、中趾。马元台:“厉兑起于次趾,而其筋自次趾以连三趾。”

②髀枢:俗称大转子。杨上善:“髋骨如臼,髀骨如枢,髀转于中,故曰髀枢。”

③骶(gàn):足胫骨。

④脚跳坚:张景岳:“跳者,跳动。坚者,坚强也。”

⑤卒口僻:突然口歪。

⑥急者目不合:杨上善:“寒则目纲上下拘急,故开不得合也。”

⑦目不开:杨上善:“热则上下缓纵,故合不得开。”

⑧马膏:即马脂。其性味甘平柔润,能养筋治痹,故可以“膏其急者”。

⑨桂:即肉桂。其性味辛温,能通经络,活血脉,故可以“涂其缓者”。

⑩以桑钩钩之:张介宾:“桑之性平,能利关节,除风寒湿痹诸痛,故以桑钩钩之者,钩正其口也。”

⑪坎:酒樽名。形如壶。《尔雅·释器》:“小罄谓之坎。”

⑫噉(dàn):“啖”的异体字,吃。

⑬拊:拊摩患处。

【译文】

足阳明经的筋,起于足次趾与中趾,结于足背,斜行于外侧上方,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侧,直上结于髀枢部,上沿胁肋,入内联属于脊;其直行的,从足背向上沿胫骨,结于膝部;分出的一支,结于外辅骨,合足少阳经的筋;其直行的,上沿大腿前肌肉隆起部,向上结于髀部,聚于阴器,再向上行而散布于腹部,到缺盆处集结,上颈部,挟口两旁,合于颧骨,在下的结于鼻,在上的合于太阳经的筋,太阳经的筋网维于上眼皮,阳明经的筋网维于下眼皮;分出一支,从颊部结于耳前。本经筋发生的病证,为足中趾牵引到胫部抽筋,脚部筋肉跳动而坚硬,大腿前方伏兔部抽筋,髀前部肿,癀疝,腹筋拘急,引及缺盆与颊部,突然口角歪斜,拘急的一方,眼不能闭合,如有热则筋弛纵,而眼不能开;颊部的筋有寒则拘急,牵引颊部使口角移动,有热则筋弛纵而不能收束,所以口角就会歪斜。治疗方法是采用马膏,贴在拘急的一侧,用白酒调肉桂末,涂在松弛的一侧,并用桑钩钩于口角,另用桑柴的炭火,置于小壶中,高低位置以病人坐着可得到暖气为准。一面用马膏熨于拘急一侧的颊部,同时喝一些酒,多吃一些熏肉之类的美味,不能喝酒的人,也要勉强喝一些,并在患处再三抚摩,这样就能愈病。其他的疾患,可用火针,取快速的手法,以病愈为针刺次数的限度,以病部的痛点为腧穴。这种病叫季春痹。

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络于膝内辅骨,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其内者,著于脊。其病足大指支内踝痛,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阴器纽痛,下引脐两胁痛,引膺中脊内痛。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命曰孟秋痹也。

【注释】

①内辅骨:杨上善:“膝内下小骨辅大骨者,长三寸半,名为内辅骨也。"

【译文】

足太阴经的筋,起于足大趾的内侧端,向上结于内踝;直行的络于膝内侧辅骨,上沿大腿内侧结于髀部,聚会于阴器,然后上行至腹,结于脐部,再沿腹里,结于肋部,散于胸中;在内部深层的,附着于脊内。本经筋发生的病证,为足大趾牵引内踝作痛,转筋疼痛,膝内辅骨疼痛,大腿内侧引髀部作痛,阴器纽痛,由下向上牵引脐腹与两胁肋作痛,并牵引到胸部与脊内疼痛。治疗用火针,用快速的手法,以病见效为针刺次数的限度,以病部的痛点为腧穴。这种病叫孟秋痹。

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下,并足太阴之筋,邪走内踝之下,结于踵,与太阳之筋合,而上结于内辅之下,并太阴之筋而上循阴股,结于阴器,循脊内挟膂,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其病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病在此者,主痫痣及痉,在外者不能俯,在内者不能仰。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在内者熨引饮药。发数甚者,死不治。名曰仲秋痹也。

【译文】

足少阴经的筋,起于足小趾的下方,与足太阳经筋并行,斜走内踝骨下方,结于足后跟,与足太阳经筋相合,而上结于内辅骨之下,再与足太阴经筋并行,而向上沿大腿内侧,结于阴器,沿脊内,挟脊肉上行至项,结于脑后的枕骨,与足太阳经筋相合。本经筋发生的病证,为足下抽筋,以及其经过的部位与结聚处,都疼痛及抽筋。在本经筋的病证,主要有癫痫、拘挛证、痉证,在背部外侧的不能前俯,在胸腹内侧的不能后仰。所以阳病的腰向后反折不能前俯,阴病的不能后仰。治疗用火针,用快速的手法,以病见效为针刺次数的限度,以病部的痛点为腧穴,病在内的并可用药物熨贴患处,按摩导引,饮服汤药。如多次发作而剧烈的,是不治的死证。这种病叫仲秋痹。

足厥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上结于内踝之前,上循胫,上结内辅之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其病足大指支内踝之前痛,内辅痛,阴股痛转筋,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阴气。其病转筋者,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命曰季秋痹也。

【注释】

①伤于内:房事过度。

②清阴气:清理足厥阴经之经气。张景岳:“清,理也。此言当以药治之,在通行水脏而调阴气,盖水则肝之母也。”

【译文】

足厥阴经的筋,起于足大趾之上,上行结于内踝骨之前,再向上沿胫骨,结于膝内辅骨之下,向上沿大腿内侧,结于阴器,联络其他各经筋。本经筋发生的病证,为足大趾牵引内踝骨前疼痛,膝内辅骨痛,大腿内侧疼痛抽筋,阳萎不用,如伤于房事过度,则阳萎不举,如伤于寒则阴器缩入,如伤于热则阴器弛纵挺长不收。治疗应疏通肾脏而清理本经的经气。对于转筋一类的病证,治疗用火针,用快速的手法,以病见效为针刺次数的限度,以病部痛点为腧穴。这种病叫季秋痹。

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入结于腋下;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循颈,出走太阳之前,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颔,上属目外眦。其病小指支肘内锐骨后廉痛,循臂阴,入腋下,腋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应耳中鸣痛,引颔,目瞑良久,乃得视,颈筋急,则为筋瘘颈肿。寒热在颈者,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其为肿者,复而锐之。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颔,结于角。其痛当所过者,支转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夏痹也。

【注释】

①肘内锐骨:肘内骨突之处。

②弹之应小指之上:张介宾:“于肘尖下两骨罅中,以指捺其筋,则酸麻应于小指之上。”

③臂阴:臂内侧。

④筋瘘颈肿:张景岳:“筋瘘颈肿,即鼠瘰之属。”

⑤复而锐之:张介宾:“刺而肿不退者,复刺之,当用锐针,即镵针也。”

⑥“本支者”十一句:《甲乙经》无此四十一字。此文与下节手少阳经筋之文重,当删。

【译文】

手太阳经的筋,起于手小指上,上结于腕部,上沿前臂内缘,结于肘部内侧锐骨后方,医生用手指弹之,则疫麻感可传导到小指尖,向上行,入内侧结于腋下;其分支,走腋窝后缘,上行绕于肩胛,沿颈部出走足太阳经筋的前方,结于耳后的完骨;另一分支,走入耳中;直行的分支,出耳上,再下行结于颔部,又上行联属于眼外角。本经筋发生的病证,为小指牵引肘内锐骨后缘疼痛,沿上臂内侧入腋下而见腋下疼痛,腋后缘疼痛,绕肩胛牵引颈部疼痛,并有耳鸣作痛,更牵及颔部疼痛,必须闭目很久才能睁眼看清东西,如果颈部的筋拘急,可能形成鼠瘰颈肿,颈部有寒热。治疗用火针,用快速的手法,以病见效为针刺次数的限度,以病部痛点为腧穴。如有肿大,当再用锐针刺治。这种病叫仲夏痹。

手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中循臂,结于肘,上绕膈外廉,上肩走颈,合手太阳;其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乘颔,结于角。其病当所过者即支转筋,舌卷。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名曰季夏痹也。

【注释】

①曲牙:又称“曲颊”,相当于下颔骨角。又,曲牙为颊车穴的别名。

②上乘颔,结于角:张景岳:“颌,当作额。盖此筋自耳前行目外眦,与三阳交会,上出两额之左右,以结于额之上角也。

【译文】

手少阳经的筋,起于手小指侧的无名指之端,结于腕部,向上沿前臂两骨之间,结于肘部,再绕至膈外缘,上行肩部,至颈部与手太阳经筋相合;其分支,从曲颊部深入连系舌根;又一分支,上行曲牙部,沿耳前,联属于眼外角,上乘额部结于额角。本经筋发生的病证,在它循行的部位上,见牵引抽筋,舌体卷缩。治疗用火针,用快速的手法,以病见效为针刺次数的限度,以病部痛点为腧穴。这种病叫季夏痹。

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结于肘外,上膈,结于髃;其支者,绕肩胛,挟脊,直者,从肩髃上颈;其支者,上颊,结于顺,直者,上出手太阳之前,上左角,络头,下右颔。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夏痹也。

【注释】

①颈不可左右视:杨上善:“其筋左右交络,故不得左右顾视。

【译文】

手阳明经的筋,起于拇指侧的食指之端,结于腕部,上沿前臂,上结于肘外,上行膈部,结于肩髃;其分支绕于肩胛部,挟脊两侧;直行的分支,从肩髃上行至颈;又一分支,上行颊部,结于颧骨部;直行的上出于手太阳经筋之前,上左额角,络于头部,下行到右侧颔部。本经筋发生的病证,在其循行的部位上,牵引疼痛抽筋,肩不能上举,颈部旋转不利,不能左右环视。治疗用火针,用快速的手法,以病见效为针刺次数的限度,以病部痛点为腧穴。这种病叫孟夏痹。

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结于鱼后,行寸口外侧,上循臂,结肘中,上膈内廉,入腋下,出缺盆,结肩前髃,上结缺盆,下结胸里,散贯贲,合贲下,抵季胁。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痛甚成息贲,胁急吐血。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冬痹也。

【注释】

①鱼后:鱼际。

②散贯贲:散贯于胃之上口贲门处。

【译文】

手太阴经的筋,起于手拇指之上,沿指上行,结于鱼际之后,循行寸口外侧,上沿臂,结于肘中,上膈部内侧,入腋下,出于缺盆,结于肩前方,再上结于缺盆,下结于胸里,散贯于胃之上口贲门部,再集合于贵门而下抵软肋部。本经筋发生的病证,是在其循行部位上牵引抽筋,痛甚会成为息贲证,胁肋拘急而吐血。治疗用火针,用快速的手法,以病见效为针刺次数的限度,以病部的痛点为腧穴。这种病叫仲冬痹。

手心主之筋,起于中指,与太阴之筋并行,结于肘内廉,上臂阴,结腋下,下散前后挟胁;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结于贲。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前及胸痛,息贲。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冬痹也。

【译文】

手厥阴经的筋,起于手中指,与手太阴经筋并行,结于肘部内侧,上行上臂内侧,结于腋下,下行分散为前后而挟于胁肋;其分支入于腋部,散于胸中,结于贲门。本经筋发生的病证,是在其循行的部位,牵引抽筋,向前方连及胸部疼痛,成为息贲证。治疗用火针,用快速的手法,以病见效为针刺次数的限度,以病部的痛点为腧穴。这种病叫孟冬痹。

手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内侧,结于锐骨,上结肘内廉,上入腋,交太阴,挟乳里,结于胸中,循贲,下系于脐。其病内急,心承伏梁,下为肘网。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筋痛。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其成伏梁唾血脓者,死不治。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悴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名曰季冬痹也。

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噼,眦急不能卒视,治皆如右方也。

【注释】

①“阳急”两句:马元台:“寒急有阴阳之分,背为阳,阳急则反折;腹为阴,阴急则俯不伸。”阳,指背;阴,指腹。

【译文】

手少阴经的筋,起始于手小指内侧,结于掌后小指侧的锐骨;上行结于肘部内侧,再上行入腋下,与手太阴之筋交叉,挟行于乳内,结于胸中,沿贲部下系于脐部。本经筋发生的病证,在内的拘急时会承于心下而成伏梁证;在上肢的如罗网牵急肘部,在循行的部位上,都牵引抽筋疼痛。治疗用火针,用快速的手法,以病见效为针刺次数的限度,以病部的痛点为腧穴。如果已成伏梁证,见吐脓血,是不治的死证。大凡经筋的病,因寒的就曲折而拘挛,因热的就松弛而不收,阴痿而不举,背部的筋拘急就会向后反张,腹部的筋拘急就会向前俯屈而不能伸直。悴刺的方法是用于因寒而拘急的病证,如因热而筋弛缓不收的,不能用燔针。这种病叫季冬痹。

足阳明、手太阳经筋拘急,则为口眼歪斜,眼角拘急不能猝然视物。治疗都可采用以上各种方法。

上一篇
《黄帝内经》-灵枢-经水(12)
《黄帝内经》-灵枢-骨度(14)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