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63)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缪,交叉,交错。缪刺,是左病刺右、右病刺左的一种方法,病位和针刺部位左右交错,故称缪刺。本篇首先讨论了这种刺法,所以篇名《缪刺论》。本篇主要内容有:说明缪刺法应用的原理及其与巨刺法的异同。叙述各经的络脉受邪后出现的症状,以及针刺的取穴部位、针刺方法,提出了针刺要结合人体在月亮周期中的气血盛衰来确定用针次数。最后,介绍了病邪侵入手少阴等五经之络而发生的尸厥,讨论了其救治的方法。

黄帝问曰:余闻缪刺,未得其意,何谓缪刺?

岐伯对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

【注释】

①缪刺:针刺部位与病变部位相交错。缪,错误,乖错。这里是交错之意。

【译文】

黄帝问道:我听说有缪刺法,但不知道它的意义,什么叫缪刺?

岐伯回答说:邪气侵入人体,必须首先侵入皮毛,滞留不去,就进入孙脉,再滞留不去,就进入络脉,还是滞留不去,就进入经脉,向内牵连五脏,流散到肠胃,这时阴阳表里都受到邪气侵袭,五脏受伤。这是邪气从皮毛而侵入,最终影响到五脏的次序,这样,就要治疗经脉了。现在邪气从皮毛侵入,进入孙脉,滞留不去,内外闭塞不通,邪气不能进入经脉,只流溢到大络之中,从而形成一些异常的疾病。邪气侵入大络后,从左边流窜到右边,从右边流窜到左边,或上或下,或左或右,与经脉相关联,流散到四肢。邪气流窜无一定之处,也不能进入经脉腧穴,这时候就应采取缪刺法。

帝曰:愿闻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其与巨刺①,何以别之?

岐伯曰: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

【注释】

①巨刺:巨刺与缪刺都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其不同点在于巨刺刺大经,而缪刺刺大络。

②痛与经脉缪处:指病痛部位与经脉所在部位不同。

【译文】

黄帝说:希望听听缪刺法为什么左病右取、右病左取呢?它和巨刺法怎么区别?

岐伯说:邪气侵入经脉,左边经气较盛则右边经脉先病,右边经气较盛则左边经脉先病,也有左右转移变易的,左边疼痛未止,而右边经脉已开始有病,像这样,就必须用巨刺法,一定要刺中其经脉,因为它不是络脉的病变。所以络病的病痛部位与经脉所在部位不同,因此称为缪刺。

帝曰:愿闻缪刺奈何?取之何如?

岐伯曰: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暴胀,胸胁支满,无积者,刺然骨之前出血,如食顷而已。不已,左取右,右取左。病新发者,取五日,已。

【注释】

①卒(cù):同“猝”,突然。

②无积:胁下没有积聚。

③然骨之前:指然谷穴。

【译文】

黄帝说:希望听听怎样缪刺?怎样取穴?

岐伯说:邪气侵入足少阴经的络脉,使人突然心痛,腹胀大,胸胁部胀满,但并无积聚,针刺小指然谷穴出些血,大约过一顿饭的工夫,病情就可缓解。若尚未好,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新近发生的病,针刺五天就可痊愈。

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令人喉痹舌卷,口干心烦,臂外廉痛,手不及头,刺手小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有,壮者立已,老者有顷已。左取右,右取左。此新病,数日已。

【注释】

①手不及头:因疼痛,手不能举至头。

【译文】

邪气侵入手少阳经的络脉,使人咽喉疼痛痹塞,舌卷,口干,心中烦闷,手臂外侧疼痛,举手不能至头,针刺无名指指甲上方,距离指甲如韭菜叶宽的关冲穴,各刺一针,壮年人马上就见缓解,老年人待一会儿也会好。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这是新近发生的病,几天就可痊愈。

邪客于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暴痛,刺足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疗,男子立已,女子有顷已。左取右,右取左。

【注释】

①爪甲上与肉交:指甲与皮肉交界处。

【译文】

邪气侵袭足厥阴经的络脉,使人突然发生疝气,剧烈疼痛,针刺足大趾爪甲上与皮肉交接处的大敦穴,各刺一针,男子立刻缓解,女子待一会儿也会好。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刺足小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疗,立已。不已,刺外踝下三疗。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

【译文】

邪气侵袭足太阳经的络脉,使人头项肩部疼痛,针刺足小趾爪甲上与皮肉交接处的至阴穴,各刺一针,立刻就缓解。若不缓解,再刺外踝下的金门穴三针。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大约一顿饭的工夫也就好了。

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气满胸中,喘息而支肤,胸中热,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疗。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

【注释】

①支肤:胁肋部撑胀。肤,腋下的胁肋部。

【译文】

邪气侵袭手阳明经的络脉,使人胸中气满,喘息而胁肋撑胀,胸中发热,针刺手大指侧的次指指甲上方,距离指甲如韭菜叶宽的商阳穴,各刺一针。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大约一顿饭的工夫病就好了。

邪客于臂掌之间,不可得屈,刺其踝后。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以月死生为数,月生一日一瘠,二日二精,十五日十五疗,十六日十四瘠。

【译文】

邪气侵入手厥阴经的络脉,使人臂掌之间疼痛,不能弯曲,针刺手腕后方。先用手指按压,找到痛处,再用针刺。根据月亮的圆缺确定针刺的次数,月亮初生,初一刺一针,初二刺二针,以后逐日加一针,直到十五日加到十五针,十六日又减为十四针,以后逐日减一针。

邪气客于足阳骄之脉,令人目痛,从内眦始,刺外踝之下半寸所,各二疗。左刺右,右刺左,如行十里顷而已。

【注释】

①外踝之下半寸所:指申脉穴。

【译文】

邪气侵入足部的阳跡脉,使人眼睛疼痛,从内眦开始,针刺外踝下面约半寸处的申脉穴,各刺二针。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大约需一般人步行十里路的工夫就可以好了。

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刺足内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脉,出血,刺足跗上动脉。不已,刺三毛上,各一疗,见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善悲惊不乐,刺如右方。

【注释】

①利药:通便导痰的药物。

②足跗上动脉:阳明经之冲阳穴,其下有明显的动脉搏动。

③三毛上:指大敦穴。

【译文】

人由于堕坠跌伤,淤血停留体内,使人腹部胀满,大小便不通,要先服通便导痰的药物。这种病上面伤了厥阴的经脉,下面伤了少阴经的络脉。针刺足内踝之下、然骨之前的血脉,刺出其血,再刺足背上的动脉。若病不缓解,再刺足大趾三毛处的大敦穴各一针,出血后立即就会缓解。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如有悲伤或惊恐不乐的,刺法同上。

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耳聋,时不闻音,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精,立闻。不已,刺中指爪甲上与肉交者①,立闻。其不时闻者②,不可刺也。耳中生风者③,亦刺之如此数。左刺右,右刺左。

【注释】

①中指爪甲上与肉交者:指中冲穴。

②其不时闻者:完全失去听力。

③耳中生风:耳中鸣响,如有风声。

【译文】

邪气侵入手阳明经的络脉,使人耳聋,有时听不到声音,针刺手大指侧的次指指甲上方,距离指甲如韭叶宽的商阳穴各一针,立刻就可听到声音。若不见效,再刺中指爪甲上与皮肉交接处的中冲穴,马上就可听到声音。如果是完全听不到声音的,就不可针刺了。耳中鸣响,若有风声,也可以用上述方法针刺。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凡痹往来,行无常处者,在分肉间,痛而刺之。以月死生为数。用针者随气盛衰,以为精数,针过其日数,则脱气;不及日数,则气不泻。左刺右,右刺左。病已,止。不已,复刺之如法。月生一日一瘠,二日二疗,渐多之;十五日十五瘠,十六日十四瘠,渐少之。

【注释】

①随气盛衰:随着人体在月周期中气血的盛衰。

【译文】

凡是痹证疼痛往来,无固定地方的,就随疼痛所在而刺其分肉之间,根据月亮盈亏变化确定针刺的次数。用针刺治疗要随着人体在月周期中气血的盛衰情况来确定用针的次数,如果用针次数超过其相应的日数,会损耗人的正气;如果达不到相应的日数,邪气又不能泻除。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病愈停针,若还没有痊愈,按上述方法再刺。月亮新生的初一刺一针,初二刺两针,逐日加多;十五日加至十五针,十六日又减至十四针,逐日减少。

邪客于足阳明之络,令人熟衄、上齿寒,刺中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疗。左刺右,右刺左。

【注释】

①中指次指:足阳明经之厉兑穴,在足次趾的中趾侧,即第二趾外侧。

【译文】

邪气侵入足阳明经的络脉,使人鼻塞,衄血,上齿寒冷,针刺足中趾侧的次趾爪甲上方与皮肉交接处的厉兑穴,各刺一针。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出,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疗。不得息,立已,汗出,立止。咳者,温衣饮食,一日已。左刺右,右刺左,病立已。不已,复刺如法。

【译文】

邪气侵入足少阳经的络脉,使人胁痛而不能喘息,咳嗽而汗出,针刺足小趾侧的次趾爪甲上方与皮肉交接处的窍阴穴,各刺一针。不能喘息,马上就缓解,出汗也就马上停止,若咳嗽,要注意衣服饮食饱暖,一天可愈。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疾病马上可痊愈。如果仍未痊愈,按上述方法再刺。

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嗌痛,不可内食,无故善怒,气上走贲上,刺足下中央之脉,各三痛。凡六刺,立已。嗌中肿,不能内唾,时不能出唾者,缪刺然骨之前,出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注释】

①贲(bēn)上:就是胃上口贲门以上的部位。

②足下中央之脉:指涌泉穴。

【译文】

邪气侵入足少阴经的络脉,使人咽喉疼痛,不能进食,无故发怒,气上逆直至贲门之上,针刺足心的涌泉穴,左右各三针。共六针,可立刻缓解。咽喉肿痛,不能咽唾,有时唾沫不能吐出,针刺然骨之前,使之出血,很快就好。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少腹控眇,不可以仰息,刺腰尻之解,两胂之上,是腰俞。以月死生为疗数,发针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注释】

①控眇(miǎo):牵引到胁下。控,牵引。眇,胁下虚软处。

②“刺腰尻”三句:针刺的穴位在腰骶骨节和夹脊肌肉之上方,穴名叫“腰俞”。尻,脊骨的末端,此处指骶骨。胂(shēn),夹脊肉。

【译文】

邪气侵入足太阴经的络脉,使人腰痛牵连少腹,牵引至胁下,不能挺胸呼吸,针刺腰骶骨节和夹脊肌肉之上方的腰俞穴。根据月亮圆缺确定用针的次数,出针后马上就好了。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傍三疗,立已。

【注释】

①如:而。

【译文】

邪气侵入足太阳经的络脉,使人背部拘急,牵引胁肋部疼痛,针刺应从项部开始沿着脊骨两旁向下按压,如果按压较重即应手而痛的,就在痛处周围针刺三针,病立刻就好。

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留于枢中痛,髀不可举,刺枢中以毫针,寒则久留针。以月死生为数,立已。

【注释】

①枢中:环跳部。

【译文】

邪气侵入足少阳经的络脉,使人环跳部疼痛,大腿不能举动,用毫针刺环跳穴,有寒的可长时间留针。根据月亮盈亏确定针刺的次数,很快就好。

治诸经刺之,所过者不病,则缪刺之。耳聋,刺手阳明;不已,刺其通脉出耳前者。齿龋,刺手阳明;不已,刺其脉人齿中,立已。

【注释】

①“治诸经”三句:高世拭:“治诸经刺之,谓治诸经之病,则正刺其经也。所过者不病,谓诸经所过之道,不为邪客,而不病也。不病,则但在于络,故缪刺之。”意思是经脉有病则刺经脉,若经脉无病,病仅在络则缪刺。

②通脉出耳前者:指听宫穴。

③齿龋(qǔ):蛀牙。

【译文】

治疗各经疾病可用针刺,如果经脉所过之处没有病变,就用缪刺法。耳聋针刺手阳明经的商阳穴;如果不好,再刺其经脉走向耳前的听宫穴。蛀牙病刺手阳明经的商阳穴;如果不好,再刺其走入齿中的经络,很快就见效

邪客于五脏之间,其病也,脉引而痛,时来时止;视其病,缪刺之于手足爪甲上;视其脉,出其血。间日一刺;一刺不已,五刺已。缪传引上齿,齿唇寒痛,视其手背脉血者去之,足阳明中指爪甲上一瘠,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各一精,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注释】

①缪传:交叉感传。手阳明之脉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足阳明之脉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故阳明之脉有病,可上下左右交错感传。

【译文】

邪气侵入到五脏之间,其病变为经脉牵引作痛,时痛时止;根据病情,在手足爪甲上缪刺;发现有血液郁滞的络脉,刺出其血。隔日刺一次,一次不见好,连刺五次就可好了。阳明经脉有病气交叉感传而牵引上齿,出现唇齿寒冷疼痛,可诊视其手背上经脉有淤血的地方针刺出血,再在足阳明中趾爪甲上刺一针,在手大指侧的次指爪甲上的商阳穴各刺一针,很快就好了。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①,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②。刺其足大指内侧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后刺足心;后刺足中指爪甲上,各一痛;后刺手大指内侧,去端如韭叶;后刺手少阴锐骨之端,各一疗,立已。不已,以竹管吹其两耳立已;不已,剃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③,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

【注释】

①上络左角:马元台:“络于左耳之额角。”

②尸厥:突然昏厥,状如死尸。王冰:“五络闭结而不通,故其状若尸也,以是从厥而生,故或曰尸厥。”

③燔治:烧制为末。

【译文】

邪气侵入到手少阴、手太阴、足少阴、足太阴和足阳明的络脉,这五经的络脉都聚会于耳中,并上绕左耳上面的额角,如果邪气侵袭而致此五络的真气全部衰竭,就会使全身经脉都振动,而形体没有知觉,像死尸一样,有人把它叫做尸厥。这时应当针刺其足大趾内侧爪甲上距离爪甲有韭叶宽的隐白穴;然后再刺足心的涌泉穴;再刺足中趾爪甲上的厉兑穴,各刺一针;然后再刺手大指内侧距离爪甲有韭叶宽的少商穴;再刺手少阴经在掌后锐骨端的神门穴,各刺一针,当立刻清醒。如仍不好,就用竹管吹病人两耳之中,就立刻会好;如果不好,把病人左边头角上的头发剃下来,取一方寸左右,烧制为末,用美酒一杯冲服,不能自己饮服的,就把药酒灌下去,很快就可恢复过来。

凡刺之数,先视其经脉。切而从之,审其虚实而调之。不调者,经刺之;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此缪刺之数也。

【注释】

①经刺:即巨刺。

【译文】

大凡刺治的方法;先诊视所病的经脉。切按推寻,详审虚实而调治。如果经络不调,先采用经刺的方法;如果有疼痛而经脉没有病变,再采用缪刺的方法,要看其皮部是否有淤血的络脉,若有应全部把淤血刺出。这就是缪刺的方法。

上一篇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62)
《黄帝内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64)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