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62)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调经即调治经络。本篇内容,说明了经络是气血运行和沟通脏腑内外的道路,邪气可以由经络传入脏腑或传出体表,所以治疗上要调治经络;并且讨论了运用针刺治疗脏腑经络寒热虚实病变的原理、症状和补泻手法,所以篇名《调经论》。本篇名言:“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何谓有余?何谓不足?
岐伯对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问?
帝曰:愿尽闻之。
岐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气不等也。
【译文】
黄帝问道:我听刺法上说,病属有余的用泻法,病属不足的用补法。什么是有余,什么是不足呢?
岐伯回答说:有余有五种,不足也有五种,你要问哪一种呢?
黄帝道:希望都听听。
岐伯说:神有有余和不足,气有有余和不足,血有有余和不足,形有有余和不足,志有有余和不足。这十种情况,随气流变,变化无穷。
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支九窍,五脏十六部①,三百六十五节②,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
岐伯曰:皆生于五脏也。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③。
【注释】
①十六部:指手足十二经脉,二骄脉,一督脉,一任脉。
②三百六十五节:指人的全身关节。
③经隧:经脉流行之道。
【译文】
黄帝问道: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能够发生各种疾病,而各种疾病发生,各有虚实的不同。现在,夫子您只说有余的有五种,不足的也有五种,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
岐伯说:都是从五脏发生的。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因而生成人的形体。而志意通达,与内部骨髓互相连系,而形成了人的身体五脏。五脏之间相互联系的通道,都是出自经脉之间,从而运行血气。如果血气不调和,就会变化发生各种疾病。所以诊断治疗,要以经脉作为根据。
帝曰:神有余不足何如?
岐伯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血气未并①,五脏安定,邪客于形,洒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经络也,故命曰神之微②。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③,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神不足者,视其虚络④,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释,著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
【注释】
①血气未并:血气未有偏聚。
②神之微:心经的微邪。因心藏神,故有此说。
③深斥:推针深刺。
④虚络:指虚而陷下的络脉。
【译文】
黄帝问:神有余和不足的情况如何?
岐伯说:神有余就大笑不止,神不足就悲忧。如果病邪还未与血气混杂,那么,五脏还是安定的,这时病邪只是滞留在身体表面,只是肌肤毫毛恶寒,尚未进入经络,这叫做心经的微邪。
黄帝又问:治疗时怎样使用补泻之法呢?
岐伯说:神有余的,就刺它的小络之脉,使之出血,使之出血但不要推针深刺,更不要刺伤大的经脉,这样,神气就自然平调了。神不足的要用补法,看准那虚络,按摩以达病所,再配合针刺通利经气,不令出血,也不使其气外泄,只是疏通它的经脉,神气就平调了。
黄帝又问:针刺微邪应该怎样?
岐伯说:按摩病处,不要停止,针刺时不向深推针,只是引导转移病人之气,使之充足,神气就能恢复。
帝曰:善。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不利少气。血气未并,五脏安定,皮肤微病,命曰白气微泄。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气有余,则泻其经隧,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不足,则补其经隧,无出其气。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故将深之。适入必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①,无所休息,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
【注释】
①“精气”两句:精气贯注于内,邪气散乱于浅表。
【译文】
黄帝道:很好!气有余和不足的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说:气有余就喘咳、上逆,气不足就呼吸不利、气短。如果邪气尚未与气血混杂,那么五脏还是安定的,这时皮肤只是微病,病势尚轻,这叫做肺气微虚。
黄帝又问道:补泻的方法怎样?
岐伯说:气有余就泻经隧,但不要伤了经脉,不能出血,不能泄气。如气不足的,就要补经隧,不能出气。
黄帝又问道:针刺微病时应怎样?
岐伯说:应按摩病处,不要停止,同时拿出针让病人看,并佯说,准备深刺。但是刚进针还是改为浅刺,这样病人的精气自然贯注于内,而邪气就散乱于浅表,无处留止,邪气从腠理发泄了,真气自然就能恢复正常。
帝曰:善。血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血气未并,五脏安定,孙络外溢,则络有留血①。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不足,则视其虚经,内针其脉中。久留而视,脉大,疾出其针,无令血泄。
帝曰:刺留血奈何?
岐伯曰: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
【注释】
①络有留血:络内血行不畅,有留滞现象。
【译文】
黄帝问说:很好。血有余和不足的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说:血有余就易发怒,血不足就易悲忧。如果邪气尚未与血气混杂,五脏还安定,只是孙络邪盛外溢,络内就会有淤血现象。
黄帝又问道:补泻的方法怎样?
岐伯说:血有余,泻他的盛经,刺之出血;血不足,补益虚弱的经脉,把针扎在经脉上。在进针后,若病人脉象正常,留针时间就要稍长;若脉见洪大,就要立刻拔针,不使出血。
黄帝又问道:刺留血的方法怎样?
岐伯说:看准哪有留血的络脉,刺出其血,但注意不要让恶血回流入经脉,而引起其他疾病。
帝曰:善。形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①;不足则四支不用。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形有余则泻其阳经②,不足则补其阳络。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③。
【注释】
①泾(jīng)溲不利:大小便不利。
②阳经:和下文的“阳络”,指足阳明经脉、足阳明络脉。
③索:消散。
【译文】
黄帝道:很好。形有余和不足的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说:形有余就腹胀,小便不利;形不足则手足不灵活。如果邪气尚未与血气混杂,五脏还安定,只是肌肉有些微微蠕动的感觉,这叫“微风”。
黄帝又问道:补泻的方法怎样?
岐伯说:形有余就泻足阳明胃经的经脉之气,形不足就补足阳明胃经的络脉之气。
黄帝又问道:针刺微风之病应怎样?
岐伯说:刺其分肉间以散其邪,不要刺中经脉,也不要伤及络脉,卫气能够恢复,邪气就消散了。
帝曰:善。志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骨节有动①。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志有余则泻然筋血者②,不足则补其复溜③。
帝曰:刺未并奈何?
岐伯曰:即取之,无中其经,邪所乃能立虚。
【注释】
①骨节有动:骨节之间有微动感。
②然筋:即然谷穴。
③复溜:穴名。在足内踝上二寸处,属足少阴肾经。
【译文】
黄帝道:很好。志有余和不足的情形是怎样的?
岐伯说:志有余就要腹胀飧泄,志不足就手足厥冷。如果邪气尚未与气血混杂,那么五脏还是安定的,只是骨节间有微动感。
黄帝又道:补泻的方法是怎样的?
岐伯说:志有余就刺泻然谷穴出血,志不足就在复溜穴采取补法。
黄帝又问道:在邪气与血气尚未相混的时候,怎样刺治呢?
岐伯说:就刺骨节微动的地方,不要伤及经脉,只刺邪所留止处,病邪马上就能除去。
帝曰:善。余已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
岐伯曰:气血以并,阴阳相倾①。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②,一实一虚。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灵中③。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④。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帝曰: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如是血气离居,何者为实?何者为虚?
岐伯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⑤,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⑥,血之所并为气虚。
【注释】
①阴阳相倾:阴阳失去平衡。
②血气离居:血气失去正常状态。
③灵(jiǒng)中:内热。
④惋:闷。
⑤温则消而去之:温暖则气血散开而流走。
⑥并:偏胜。
【译文】
黄帝道:很好。我已经听到关于虚实的各种情况,但还不知道是怎样产生的?
岐伯说:虚实的发生,是由于邪气与血气混杂,阴阳混乱,失去平衡。这样,气窜乱于卫分,血逆行于经络,血气都离了本位,就形成了一虚一实的情况。如果血与阴邪相混,气与阳邪相混,就会发生惊狂的病证。如果血与阳邪相混,气与阴邪相混,就会发生内热的病证。如果血与邪气在人体上部相混杂,气与邪气在人体下部相混杂,就会心中烦闷,多怒。如果血与邪气在人体下部相混杂,气与邪气在人体上部相混杂,就会使人气乱健忘。
黄帝道:血与阴邪相混,气与阳邪相混,像这样血气离了本位,怎样才算实,怎样才算虚呢?
岐伯说:血和气都喜欢温暖而厌恶寒冷。寒冷会使血气涩滞不能畅通,温暖就能使血气消散而易于运行,所以气若偏胜,就有血虚的现象;而血若偏胜,就有气虚的现象。
帝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今夫子乃言血并为虚,气并为虚,是无实乎?
岐伯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①,故为虚焉。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②,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注释】
①血与气相失:血和气失去了相互联系。
②大厥:突然昏倒,中风之类疾病。
【译文】
黄帝问说:人体最宝贵的,就是血和气了。现在夫子您说血偏胜,气偏胜都是虚,那么就没有实了吗?
岐伯说:多余的就叫做实,不足的就叫做虚。因为,气偏胜,血就显得不足;血偏胜,气就显得不足。加之血和气失去了正常联系,所以就成为虚了。大络和孙络里的血气都流注到经脉,如果血与气混杂,那就成为实了。若血和气混杂后,循着经络上逆,就会发生大厥证,得了大厥证,就会突然昏死过去,气能恢复就能活,否则就会死去。
帝曰:实者何道从来?虚者何道从去?虚实之要,愿闻其故。
岐伯曰:夫阴与阳皆有俞会①。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②。
【注释】
①阴与阳:阴经和阳经。
②阴阳:指男女。
【译文】
黄帝道:实是从什么渠道来的?虚又是从什么渠道去的?虚实的关键,我希望听听其中的缘故。
岐伯说:阴经和阳经,都有输入和会合的腧穴。阳经的气血,灌注到阴经,阴经气血充满了,就流走到其他地方,这样阴阳平衡,来充实人的形体,九候的脉象一致,就是正常人。凡邪气的发生,有生于阴分,有生于阳分。生于阳分,是感受了风雨寒暑;生于阴分,是由于饮食不节,起居失常,房事过度,喜怒无常。
帝曰:风雨之伤人奈何?
岐伯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
帝曰:寒湿之伤人奈何?
岐伯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收①,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辟气不足②,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
【注释】
①收:急而聚,拘急。
②聂(zhé)辟(bì):即折皱的意思。此处指皮肤上的皱纹。聂,通“摺”。辟,通“襞”,襞积,指衣服上的皱褶。
【译文】
黄帝问:风雨伤人的情况如何?
岐伯说:风雨伤人是先侵入皮肤,然后传入孙脉,孙脉充满再传到络脉,络脉充满就注入到大经脉,血气和邪气混杂于分肉腠理之间,其脉象坚大,所以说是实证。实证外表坚实充满,肌肤不能够按触,按触就会疼痛。
黄帝又问:寒湿伤人的情况如何?
岐伯说:寒湿伤人,会使皮肤拘急,肌肉坚紧,营血凝涩,卫气耗散,所以说是虚证。病虚的人,多是皮肤松弛而有皱纹,卫气不足。按摩就会血脉流畅,则气足而温暖了,所以感觉舒服不痛了。
帝曰:善!阴之生实奈何?
岐伯曰: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①,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②,故曰实矣。
帝曰:阴之生虚奈何?
岐伯曰: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因寒饮食,寒气熏满,则血泣气去,故曰虚矣。
【注释】
①喜怒:偏义复词,偏指怒。
②下虚则阳气走之:下部阴气不足,阳气就来凑合。
【译文】
黄帝道:很好!阴分发生的实证是怎样的?
岐伯说:多怒不节制,就会使阴气上逆。如果阴气上逆,下部的阴气就要不足,下部的阴气不足,阳气就来凑合,所以说是实证。
黄帝又道:阴分发生的虚证是怎样的?
岐伯说:喜乐太过,其气下陷;悲哀太过,其气消散。气消耗,血脉就虚了。若再吃寒冷的饮食,寒气趁虚而充满于经脉,就会使血涩滞而气耗散,所以说是虚证。
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
岐伯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傈。
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
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
岐伯曰:上焦不通利,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
岐伯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①,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注释】
①温气:阳气。
【译文】
黄帝道:古经上所说的阳虚产生外寒,阴虚产生内热,阳盛产生外热,阴盛产生内寒。我已听到了这种说法,但不知其所以然。
岐伯说:诸阳都是受气于上焦的,来温养腠理之间。现在寒气侵袭于外,就会使上焦之气不能达于肤腠之间,上焦之气不能达于肤腠之间,以致寒气独留在外表,所以恶寒战傈。
黄帝又问:阴虚产生内热是怎么回事?
岐伯说:劳倦过度,形体气力衰疲,谷气不足,上焦不能宣发五谷之味,下脘不能布化五谷之精,胃气郁遏生热,上熏胸中,所以阴虚生内热。
黄帝又问:阳盛产生外热是怎么回事?
岐伯说:上焦之气不畅通顺利,皮肤紧密,腠理闭塞,汗孔不通,卫气不能发泄外越,所以就发生外热。
黄帝又问道:阴盛产生内寒是怎么回事?
岐伯说:由于厥逆之气上冲,寒气积在胸中而不得下泄,寒气不泻,使阳气消散,而寒气独留,因而血液疑涩,血液凝涩则脉不通畅,其脉虽盛大却兼涩象,所以成为寒中。
帝曰:阴与阳并,血气以并,病形以成,刺之奈何?
岐伯曰: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
帝曰:血气以并,病形以成,阴阳相倾,补泻奈何?
岐伯曰:泻实者气盛乃内针①,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②。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③。外门不闭④,以出其疾,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泻。必切而出,大气乃屈。
帝曰:补虚奈何?
岐伯曰:持针勿置⑤,以定其意。候呼内针,气出针入⑥。针空四塞,精无从去。方实而疾出针,气入针出,热不得还。闭塞其门,邪气布散,精气乃得存。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⑦。
【注释】
①气盛乃内针:邪气盛才进针。
②如:而。
③邪气乃下:邪气才退。
④外门:针孔。
⑤持针勿置:拿针不立即刺入。
⑥气出针入:在呼气时将针刺入。
⑦追之:针刺中的补法。
【译文】
黄帝道:阴与阳相混杂,同时又与血气相混杂,病已经形成,刺治的方法应怎样?
岐伯说:刺治这样的病证,取其经隧刺之,并刺脉中营血和脉外卫气,同时还要观察病人形体的长短肥瘦和四时气候的不同,而采取或多或少或高或下的刺法。
黄帝又道:邪气已经和血气混杂,病形已成,阴阳失去平衡,这时补法和泻法怎样运用呢?
岐伯说:泻实的方法是在邪气盛时进针,使针与气一起入内,从而开放邪气外泄的门户。拔针时,要使气和针一同出来,精气不受伤,邪气就会消退。不闭塞针孔,让邪气出尽,这就要摇大针孔,从而通利邪气外出的道路,这就叫大泻。拔针时一定要急出其针,邪气才会退。
黄帝又问:补虚的方法又是怎样的?
岐伯说:拿着针先不要忙着针刺,必须定神定志。等待病人呼气时下针,呼气出而针入。这样,针孔四围紧密,使精气没有地方外泄。待气正实的时候迅速把针拔出,气入而针出。这样,针下的热气不能随针而出。堵住其散失之路,而邪气散去,人的精气就能保存了。总而言之,在针刺时,不论入针还是出针都要不失时机,使已得之气不致从针孔外泄散失,使未至之气能够引导而来,这就叫做补法。
帝曰:夫子言虚实者有十①,生于五脏,五脏五脉耳。夫十二经脉皆生其病,今夫子独言五脏。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必被经脉②,经脉之病皆有虚实,何以合之?
岐伯曰:五脏者,故得六腑与为表里③,经络支节,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调之。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④。病在骨,粹针药熨;病不知所痛,两骄为上⑤;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必谨察其九候,针道备矣。
【注释】
①虚实者有十:神、气、血、肉、志各有虚实,计有十种情况。
②被:及。
③故:通“固”,本来。
④燔针劫刺:针刺入后,用微火烧其针。
⑤两骄:即阴阳骄脉。
【译文】
黄帝道:你说虚实有十种,都产生于五脏,具体说是与五脏相联系的五脉。可是人身有十二经脉,能够产生各种病变,现在夫子您只是谈了五脏。那十二经脉,联络人体的三百六十五个气穴,每个气穴有病,必定波及经脉,经脉的病又都有虚实,它们与五脏的虚实关系如何呢?
岐伯说:五脏本来和六腑有表里的关系,其经络和支节,各有虚实的病证。根据病变的所在,随时调治。病在脉,可以调治其血;病在血,可以调治其络;病在气,可以调治其卫气;病在肌肉,可以调治其分肉;病在筋,可以调治其筋;病在骨,可以调治其骨。用火针劫刺病处和拘急的地方。如病在骨,可用火针深刺,并用药温熨病处;如病人不知疼痛,最好针刺阳骄阴二脉;如人身的形体有疼痛,而九候的脉象没有变化,就用缪刺法治疗;如疼痛在左侧,而右脉出现病象,用巨刺法治疗。必须谨慎审察病人九候的脉象,然后进行针治,这样,针刺的道理就算完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