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五十营(15)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本篇一方面用太阳周行于二十八宿之间的情况,来比喻二十八脉中营气运行的周流往复;另一方面以铜壶滴漏的方法和经脉长度,来计算昼夜间的气行度数。总的是:一昼夜水下百刻,日行一千零八分,人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八百一十丈,合为五十周。所以用《五十营》名篇。
黄帝曰:余愿闻五十营①,奈何?
岐伯答曰:天周二十八宿②,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③,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④,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
【注释】
①五十营:张介宾:“即营气运行之数,昼夜凡五十度也。”
②二十八宿:古代天文学星名。周天四方各有七宿,即,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③日行:地球绕日运转。
④二十八脉:马元台:“十二经有十二脉,而左右相同,则为二十四脉,加以阳骄、阴骄、督脉、任脉,共计二十八脉。”按:阴骄、阳骄左右有四,而本文仅作两脉来算,此《脉度》篇所谓“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经,其不当数者为络也”。
【译文】
黄帝说:我想听听五十营是如何计算的?
岐伯回答说:天空一周有恒星二十八宿,每宿距离三十六分,一昼夜运行五十周,共计一千零八分。在一昼夜中日行周历了二十八宿,人体的经脉分布在上下、左右、前后,共二十八脉,脉气在全身运转一周共十六丈二尺,恰好相应于二十八宿。
漏水下百刻①,以分昼夜。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②;十息,气行六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五百四十息,气行再周于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二千七百息,气行十周于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③;一万三千五百息④,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终矣。所谓交通者,并行一数也⑤。故五十营备,得尽天地之寿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
【注释】
①漏水下百刻:《说文·水部》:“漏,以铜受水,刻节,昼夜百节。”段注:“《文选》注引司马彪曰:‘孔壶为漏,浮剑为刻,下漏数刻,以考中星,昏明星焉。’按昼夜百刻,每刻为六小刻,每小刻又十分之,故昼夜六千分,每大刻六十分也。其散于十二辰,每辰八大刻,二小刻,共得五百分,此是古法。”
②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张介宾:“天之宗气,积于胸中,以行呼吸而通经脉,凡一呼一吸是为一息,脉气行六寸。”
③日行五宿二十分:按:此指气行十周之日行分数。每宿三十六分,五宿一百八十分,加上二十分,共计二百分,但气行十周,日行分数为二百零一分六厘,合五宿二十一分六厘。故《甲乙》云:“有奇焉。”
④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一周,呼吸二百七十息,五十周计呼吸总数为一万三千五百息。
⑤“所谓”两句:杨上善:“谓二手足脉气并行,而以一数之,即气行三寸,两气各三寸也。而二气之行相交于中,故曰交通,上有‘交通'之文,故云所谓也。”
【译文】
铜壶滴漏以一百刻计算,来分白天和黑夜。人一呼,脉搏动两次,营气在脉中运行三寸;一吸,脉也搏动两次,营气也运行三寸。一呼一吸,称为“息”,营气运行六寸;十息,营气行六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营气运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脉气行遍周身,此时漏水降下二刻,日在星宿之间移行二十五分。人呼吸五百四十息时,营气就再运行全身一周,此时漏水降下四刻,日在星宿之间移行四十分有零。人呼吸二千七百息时,营气已周行于全身十次,此时漏水降下二十刻,日在星宿之间移行五宿又二十分有零;人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息的时间,脉气就营运周身五十次,此时漏水降下百刻,日遍行二十八宿,漏水已尽,而人体的经脉之气也运行周遍了。所谓“交通”,是营气并二十八脉通行一周之数。因此,每日营气运行五十周次,不失其常,共计八百一十丈,则能保持健康,尽其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