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标本病传论(65)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本篇内容是论述疾病的标本关系及其治法,以及疾病的传变和预后等,所以叫“标本病传论”。标本是中医学的重要范畴,相当于哲学上的本末范畴。“标本”的含义较多,“本”指病因、病机,则“标”指症状表现;“本”指久病,则“标”指新病;另外,在其他篇中,“本”指病人,“标”指医生。治疗的原则是先治本后治标,甚至治本而无须治标,而标病自除。但在标病危急的特殊情况下则先治其标后治其本。

黄帝问曰:病有标本,刺有逆从,奈何?

岐伯对曰:凡刺之方,必别阴阳,前后相应,逆从得施,标本相移。故曰: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故治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得者,有从取而得者。故知逆与从,正行无问,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

【注释】

①“病有”两句:疾病有标病、本病,治法有逆治、从治。

②逆从得施:施行逆治,从治。

③标本相移:标病与本病的治疗,可根据具体情况相互转移。

【译文】

黄帝问道:病有标病本病,刺法有逆治从治,是怎么回事?

岐伯回答说:大凡针刺的原则,必定要先辨别疾病的阴阳属性,把病情的前期和后期联系起来研究,然后确定是用逆治还是从治,治标还是治本。所以说:有的病在标而治标,有的病在本而治本,有的病在本而治标,有的病在标而治本。所以在治疗上,有治标而取效的,有治本而取效的,有反治而取效的,有正治而取效的。所以懂得了治疗的逆从法则,那么就可以放手治疗而无所疑虑;懂得了治标治本的法则,就能屡试不爽,万无一失;如果不懂得标本,这叫胡乱施治。

夫阴阳、逆从、标本之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浅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以浅而知深,察近而知远,言标与本,易而勿及

【注释】

①言标与本,易而勿及:讲标与本的道理容易理解,而掌握应用就不容易做到了。

【译文】

阴与阳、逆与从、标与本,作为一种原则,可以使人由小到大地认识疾病,从某一点,就能知道各种疾病的害处;还能由少到多,由浅到博,从一种疾病而推知各种疾病。从浅就能知深,察近就能知远,谈论标与本的道理,这两个字容易理解,但真正掌握与熟练运用却不容易做到。

治反为逆,治得为从。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人有客气,有同气。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⑧。先小大不利而后生病者治其本。

【注释】

①治反为逆,治得为从:逆其病情而治为逆治,顺其病情而治为从治。

②逆:指气血不和。

③客气:即所受的邪气。

④同气:与客气相对,指正气。

⑤有余:指邪气有余。

⑥间:病轻浅。甚:病深重。

⑦并行:标本兼治。

⑧独行:单独用治标或治本的一种方法。

【译文】

背逆病情而治的为逆治,顺从病情而治的为从治。先患某病,然后发生气血逆乱的,治疗它的本病;若先气血不和,然后才患病的,也应先治其本病;先感受寒邪而后发生其他病变的,应当先治其本;先患病而后生寒变的,也当先治其本病;先患热病而后发生其他病变的,应当治其本病;先患热病而后生胸腹胀满的,应先治它的标病;先患病而后发生泄泻的,应先治其本病;先患泄泻而后又生其他病的,应先治它的本病。一定得先把泄泻治好,才可治疗其他病证。先患病而后发生中满的,应当先治它的标病;先患胸腹胀满证,而后又增加了心烦不舒的,应当治其本病。人体有邪气,也有真气。大小便不利的,应当先治其标病;大小便通利的,应当先治其本病。若发病表现为有余的实证,应当用本而标之的治法,即先治其本,后治其标;如发病表现为不足的虚证,应当用标而本之的治法,即先治其标,后治其本。要谨慎地观察病情的轻重,根据具体病情而进行治疗,病轻的可以标本兼治,病重的就要根据病情,或治本或治标。先大小便不通利,而后并发其他疾病的,应当先治其本病

夫病传者,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三日胁支痛;五日,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

【注释】

①“冬夜半”两句:张介宾:“心火畏水,故冬则死于夜半;阳邪亢极,故夏则死于日中。盖衰极亦死,盛极亦死。”意思是说,冬天的半夜心火衰弱至极,夏天的中午心火亢盛至极,都会死亡。

【译文】

疾病的传变规律,心病先发心痛,过一天病传入肺而咳嗽,再过三天病传入肝而胁肋胀痛;再过五天病传入脾而大便闭塞不通,身体疼痛沉重,再过三天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半夜,夏天死于中午。

肺病,喘咳,三日而胁支满痛;一日身重体痛,五日而胀,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

【注释】

①“冬日入”二句:马元台:“冬之日入在申,申虽属金,金衰不能扶也。夏之日出在寅,木旺火将生,肺气已绝,不待火之生也。”这是说虽然冬天日入属申金,但金气衰弱,不能扶助肺金,夏天的日出虽然属寅木,木气旺而生火,火虽生,但肺气已绝,而不能滋生肺金,所以都是肺病的死时。

【译文】

肺病先见喘咳,三天不好病传入肝,则胁肋胀满疼痛;再过一天病邪传入脾,则身体沉重疼痛,再过五天病邪传入胃,则腹胀;再过十天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日落之时,夏天死于日出之时。

肝病,头目眩,胁支满,三日体重身痛,五日而胀,三日腰脊少腹痛,胫疫,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

【注释】

①“冬日入”两句:马元台:“盖冬之日入在申,以金旺木衰也,夏之早食在卯,以木旺气反绝也。”这是说冬天的日入属申金,此时金气旺而木气衰,夏天的早餐时属卯木,木气旺而肝气反绝,都是肝病的死时。

【译文】

肝病先见头痛目眩,胁肋胀满,三天后病传入脾而身体沉重疼痛,再过五天病传入胃,产生腹胀,再过三天腰脊少腹疼痛,膝胫疫软,再过三天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日落的时候,夏天死于吃早饭的时候。

脾病,身痛体重,一日而胀,二日少腹腰脊痛,胫疫,三日背服筋痛,小便闭;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

【注释】

①背服(lǚ)筋痛,小便闭:马元台:“胎,膂同。肾自传于膀胱府,故背服筋痛,小便自闭。”肾与膀胱为表里关系,肾病传于膀胱府,出现背膂筋痛,小便不通的膀胱病变。

②“冬人定”两句:张介宾:“此巳亥时也。”人定为亥时即子夜时分,晏时为已时即上午八点至十点左右。

【译文】

脾病先见身体沉重疼痛,一天后病邪传入于胃而腹胀,再过两天病邪传入肾,则少腹腰脊疼痛,膝胫疫软,再过三天病邪传入膀胱,见背脊筋骨间疼痛,小便不通;再过十天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申时之后,夏天死于寅时之后。

肾病,少腹腰脊痛,箭疫,三日背服筋痛,小便闭;三日腹胀;三日两胁支痛;三日不己,死。冬大晨,夏晏晡

【注释】

①大晨:天亮时。

②晏晡(bū):黄昏时。

【译文】

肾病,先见少腹腰脊疼痛,膝胫疫软,三天后病邪传入膀胱,则背脊筋骨疼痛,小便不通;再过三日病邪传入胃,产生腹胀;再过三天病邪传入肝,见两胁胀痛;再过三天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天亮,夏天死于黄昏。

胃病,胀满,五日少腹腰脊痛,箭疫,三日背服筋痛,小便闭;五日身体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后,夏日肤

【注释】

①日联(dié):午后。

【译文】

胃病,先见腹部胀满,五天后病邪传入肾,则少腹腰脊疼痛,膝胫疫软,再过三天病邪传入膀胱,见背脊筋骨疼痛,小便不通;再过五天病邪传入脾,则身体沉重;再过六天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夜半后,夏天死于午后。

膀胱病,小便闭,五日少腹胀,腰脊痛,箭疫;一日腹胀;一日身体重;二日不已,死。冬鸡鸣,夏下晡

【注释】

①鸡鸣:半夜后。

②下晡:下午。

【译文】

膀胱发病,先见小便不通,五日后病邪传入肾,则少腹胀满,腰脊疼痛,膝胫疫软;再过一天病邪传入胃,则腹胀;再过一天病邪传入脾,见身体沉重;再过两天不愈,就要死亡。冬天死于半夜后,夏天死于下午。

诸病以次相传,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间一脏止,及至三四脏者,乃可刺也。

【译文】

各种疾病按次序相传,像上面所说的这些,都有一定的死期,不可以用针刺治疗;如果是间脏相传或间三脏、四脏,还是可以用针刺治疗的。

上一篇
《黄帝内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64)
《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66)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