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各时期关于陕西黄帝陵的文献记载

来源:黄帝陵典礼服务中心

创作时间:

1.《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崩,葬桥山。”

2.《史记·封禅书》

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

3.《汉书·武帝纪》

元封元年冬十月……行自云阳,北历上郡、西河、五原,出长城,北登单于台,至朔方,临北河,勒兵十八万。…还,祠黄帝于桥山。乃归甘泉。

4.《汉书·王莽传》

遣骑都尉嚣等,分治黄帝园于上都桥畤。

5.宋《册府元龟》

根据宋代《册府元龟》记载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鄜坊节度使臧希让上言,坊州有轩辕黄帝陵,请置庙,四方享祭,列于祀典。”代宗采纳了这一建议。同一年,重修和扩建轩辕庙。历经两年施工,于大历七年(772)竣工。

6.《陕西通志艺文九·黄帝庙碑序

根据《陕西通志艺文九》录存宋太祖开宝五年(972)李昉作《黄帝庙碑序》:

“天下暴乱,圣人用干戈而靖之;天下宁静,圣人用道德而化之。昔者蚩尤肆残毒,孰能去焉?涿鹿有氛祲(jìn),孰能平焉?黄帝所以镇神威而大定也。云官纪符瑞,孰能享焉?土德成运数,孰能兴焉?黄帝所以神明德而致太平也。披史册览五帝之旧记,閲经籍稽百王之大典,以治世之法为师范,以严祀之礼立教化。

大宋阐统之十有三祀,开宝纪号之五载,彝伦攸叙,万国咸宁。西踰邛僰之乡,东极神枢之地,北穷絶塞,南极丹崖,靡不沐皇风而被德教。万里之斥堠无虞,四方之风雨咸若。文武并用,农战交修。师旅无六月之征,仓庾备九年之蓄。途歌里唱,远颂近謡矣。

惟我皇帝陛下握干符,受天命,爲亿兆之主,居九重之尊。静则端拱凝旒,来八方之琛賮;动则灵旗萃辂,荡六合之妖孽。圜丘展礼,天地享其至诚;万物効灵,人神协其佳瑞,所谓登三皇而迈五帝也。一日御便殿,顾谓辅臣曰:“前代帝王有功德昭著、泽及生民者,宜加崇奉,岂可庙貌堕而享祀寂寞乎?当命有司,遍加兴葺。”辅臣承命,拜称万岁,即日颁旨,洋洋德音,无翼而飞腾域中矣。

今坊州黄帝庙,即其一也。本郡守土臣以厥功告毕,列状求文,诏以掌纶之臣昉,俾文之以琬琰,用纪其脩建之迹。臣昉谨摭旧史而颺言曰:

昔者炎帝道衰,诸侯未制,惟力是恃,伊民何依。黄帝于是神聪明之德,振威武之气。雕虎一啸,猛暴不觉震惊;神龙未起,陆梁先知悚惧。始以兵法治其乱,次以帝道柔其心。寰海尘飞,一朝尽息,修德振旅,劝农务穑。登沅湘而逐荤粥,无远不临;举风后而用力牧,惟贤是试。少昊颛顼嗣其瑞云之德而宇宙清,唐虞尧舜法其垂衣之道而域中化。天生斯民,树之司牧。爲司牧者,能以皇帝修身理国之道以御今之世,而生灵不登仁寿之域者,未之有也。天有历数,锺我皇朝。考求参订,征祀事于前文;芷藻苹蘩,荐时羞于广殿。羽卫似巡于东海,神兵如战于阪泉,尚凭德于威灵,永垂休于黎献。

虔遵睿旨,谨序。”

7.宋《太平寰宇记》

坊州中部县。姚兴于今理南十八里置中部都尉。后魏太武帝改为中部县,大统九年移理右城。隋大业三年自右城移于今理。桥山有黄帝陵。按《山海经》云:蒲谷水源其山下。水流通行,故谓之桥山。今陵冢尚在。

8.《明一统志》

今按延安府中部县桥山,有黄帝陵,本朝列入祀典。

延安府,桥山在中部县北,下有沮水。或云:水从山底经过为桥。桥陵,在中部县治北。世传轩辕黄帝生坊州。

9.《清一统志》

桥山在中部县西北。

10.当代中国科学院院士、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黎锦熙《黄陵县志》(1944

至今最早的黄陵县志中记载:今之中部,古隶上郡,古之阳周,即今中部。

上一篇
黄帝陵保护利用工程纳入《陕西省“十四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
太极宗师张三丰谒陵赋诗碑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