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陵保护整修
来源:黄帝陵典礼服务中心
创作时间:
1.唐代宗大历五年
唐代宗大历五年(770),“鄜坊节度使臧希让上言,坊州(今黄陵县)有轩辕黄帝陵,请置庙,四方享祭,列于祀典”(《册府元龟》),代宗采纳了这一建议。同一年,重修和扩建轩辕庙。历经两年施工,于大历七年(772)竣工。
2.宋太祖开宝五年
宋太祖开宝五年(972),据《陕西通志·艺文九》录存的宋李昉《黄帝庙碑序》记载,赵匡胤降旨:“前代帝王有功德昭著,泽及生民者,宜加崇奉,岂可庙貌坠而享祀寂寞乎?当命有司,遍加兴葺!……今坊州黄帝庙即其一也。”于是,轩辕黄帝庙被列为重点加以整修维护。由于位于桥山西麓的原黄帝庙不时受到沮河水的侵袭,加之道路艰险,前往祭祀颇为不便,将其移至桥山东麓。这次整修,还重新修建了庙院、山门、过亭和大殿。
3.元代
(1)元泰定二年
元泰定二年(1325),轩辕庙西院保生宫发生火灾,庙宇建筑被毁。泰定皇帝也孙铁木耳降旨严责,令地方官严办破坏陵庙者。这道圣旨被刻石立碑,至今仍存放在轩辕庙东侧的碑廊内,是现存最早的一份保护黄帝陵庙敕令。
(2)元至正元年
元至正元年(1341),元惠宗降旨,重修轩辕庙西侧被大火焚毁的保生宫。从残留的绘图纸上可以看出,重新修复的保生宫是按蒙古族建筑风格设计施工的。下边为三孔窑洞式过厅,上悬三间四角微翘的瓦房。红檐绿柱,青砖灰瓦,简朴大方,庄重肃立。与此同时,还对整个黄帝陵园又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修。
4.明代
(1)明洪武三年
明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朱元璋派遣秘书监丞陶谊等人对桥山黄帝陵庙进行勘察,得知黄帝陵庙年久失修、损坏很大后,即刻降旨拨出银两,让陶谊等人负责修缮。明太祖还在黄帝陵庙设立五品护陵官二人,后由县令兼任。这一做法为后代沿用,县令兼护陵官成为制度。
(2)明洪武七年
洪武七年(1374),明太祖降旨在轩辕庙大殿内塑造轩辕黄帝坐像一尊。
(3)明嘉靖四十二年
嘉靖四十二年(1563),“兴平章侯,公出上郡,路经蔽邑,邑侯雷请谒于庙”,见庙中道人生活困难,决定免除黄帝庙地税。同时还将此事告知地方官员。同年十二月三日,嘉靖皇帝朱厚熜降旨拨银400两,修葺轩辕庙。贡士刘仕撰《轩辕黄帝庙重修记》碑文,盛赞嘉靖除免黄帝陵庙税粮一事。此石碑现存于庙内碑廊内。自此之后,历朝历代均仿此举,免征黄帝陵庙税粮。
(4)明天启元年
天启元年(1621)秋天,鄜州中部县令窦如芳拜谒黄帝陵时,“仰瞻庙貌,夷圮几许”,他“为之恻然”,上奏朝廷。明熹宗朱由校拨出专用银两,派遣使臣,重新整修黄帝陵庙,前后历时两年,为轩辕庙新修了东西长廊,在内外诸户均竖碑亭。
(5)明崇祯九年
崇祯九年(1636),中部县知事万云路上奏章建议重修黄帝陵庙。经核准,同年七月动工,九月完工,历经40天,补修轩辕庙正殿6楹,葺治大门、二门共8楹,构筑垣墙110丈。修整后的庙宇,“栋宇辉煌,牲拴修洁”,“环睹鲜妍,仰府藻采。且帝相聿新,风牧诸臣,俱烨然改观”。
5.清代
(1)清顺治三年
清顺治三年(1646),世祖皇帝命使祭祀黄帝陵时,对黄帝陵庙进行了清代第一次维修。
(2)清康熙年间
三次维修黄帝陵庙。六年(1667)由刺史与洛、中、宜三邑令长主持维修,十九年(1680)由王廷弼主持维修,三十年(1691)由李暄主持维修。
清康熙六年(1667)丁未十月《重修轩辕黄帝庙碑》和《重修轩辕黄帝庙募缘序》碑记载康熙六年前,黄帝陵庙圮颓庙漏。据清刘尔撰《重修轩辕黄帝庙募缘序》记载:康熙六年,巡抚都御史贾公来庙,见此境况,“恻然弗自宁也,以檄河西副宪;副宪鲍公亲诣庙谒览焉,而叹曰:‘事孰有急于此者乎!乃兹颓焉弗修也!’于是下令,维修施工。太守王公则曰:‘是不可重劳民。’乃捐俸资之。而司李刘公则谓予曰:‘事集于人,功成于众,子何言之?’予曰:‘功崇者世,泽永者思。今孰不居尔宫室,利尔器用,习尔文书,而律历,而衣裳?此世者之道,而思之永者也,则谁不思饬厥祠!矧是役也,宪司身其事,太守与公尝董率之!夫上所令,下奉唯谨也,上所为,下弗力恤也。彼文武将吏,有事于延之封域者,厚集其资以襄厥事,亦义所不得辞也。’”为整修黄帝陵庙,七位地方官员(陕西按察司副佥事周云、陕西按察司副使鲍开茂、延安府知府王廷弼、神木兼收同知英宗泗、署葭州事神木同知高显辰、靖边知县□□、中部县典史汪兆焱)共捐俸银218两。同年十月,“大殿成,两门、碑亭,乃作唐宋元明碑序,列其中。然后周垣兴,閟宫实枝,门宇辉焕”。
(3)清雍正年间
共维修两次。七年(1729)由何任主持维修,十三年(1735)由李如沅主持维修。
雍正七年(1729),皇帝下诏天下郡邑,凡有皇古圣哲王寝陵庙者,均应整修;倘若资金不够,可上报拨专款。
雍正十二年(1734)中部县令何君“上其事于州”,陕西直隶鄜州知州李如沅“为请之当道各宪”。于是,“佑其工值”。于同年二月十八日开工整修,直至九月十二日竣工,历时七个月。修成后,陵庙焕然一新,“登登冯冯,弗胜鼛鼓;碧瓦凌空,金茎耀日”
(4)清乾隆年间
共维修三次。二十五年(1760)由巩敬绪主持维修,三十七年(1772)由董廷楷主持维修,五十五年(1790)由罗南英主持维修。
乾隆二十六年(1761)对黄帝陵庙的整修是清代规模最大的一次。这年,鄜州知州高麟勋拜谒黄帝陵庙,“瞻仰榱题,周视垣墉,多朽落颓圮,遂慨然动修葺志”,令中部县令巩敬绪督修。七月动工,十月完工。关于这次整修,乾隆二十六年十一月之《重建轩辕庙记》有详细记载,节录如下:是役也,经始于秋七月之望日,报竣于冬十月二十有一日。于帝所居正殿,易其鸱尾,更其瓴甋琉璃玛璠,分道一色。其间为碑亭三楹,为更衣亭三楹;为大照墙一,衡三丈有奇,高半之;为左右翼墙各一,长各六丈;照墙外为石坊,石有一丈,如其长之数,而作砖栏以卫之;为宫墙一百六十丈有奇,庇之以木,脊其巅以之。门内外暨碑亭南北作中角道三十余丈,椽之以石,如其长之数,而两之。事皆似因,其功实倍于创。庙内外共靡金钱九十余万有奇,工夫二千八百有奇。弗取诸公,无扰于民,是玉殿琼台。绀壁红墙与古柏虬影,烟岚翠献,掩映参差;而上下前后,左右四旁,遂莫不炳炳然新光焕发矣。
(5)清嘉庆年间
嘉庆十二年(1807)由丁瀚主持维修一次。
(6)清道光年间
道光十二年(1832)、二十二年(1842)程弯素主持维修两次。道光十年(1830),中部县知县程鸾台率众大兴土木,整修黄帝陵庙。前后历时三年。道光十三年(1833)竣工。
6.中华民国时期
(1)民国二十三年
民国二十三年(1934),国民党陆军第42师124旅第248团团长阳洁,前往桥山谒黄帝陵,“山陵道逶迤,满途荆棘,游行殊感不便”,令人重修道路,使其通畅。从此以后,人们便可以乘坐汽车上山祭陵。
(2)民国二十八年
民国二十八年(1939),陕西省政府急令设黄帝陵庙管理所,主任由中部县长兼任。同年秋天开工,“凡大门、享殿、围墙及聩缺者”,均在这次维修之列,而“崇闳之制,尚有所待”。次年三月,整修完毕。由于有了专门管理机构,这次整修时,对轩辕黄帝庙地产进行了一次彻底清理,查得庙地产121亩
(3)民国三十一年
民国三十一年(1942)冬,在各界人士的敦促和关怀下,曾推出一个修建黄陵计划草案,共涉及18个方面。其中部分计划得到实现,如改桥陵为黄帝陵,改中部县为黄陵县(1944年4月经陕西省政府临时会议通过该提案,1944年7月经行政院批准,正式改中部县为黄陵县),编纂《黄帝陵志》(1944年完成刊行)。大部分计划未能实现,如开拓黄陵农场、修筑黄咸公路、设立黄陵奉祀官、整修黄陵碑林和建立古物陈列馆。
(4)民国三十二年
民国三十二年(1943),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张治中、陕西省政府主席熊斌,为整修黄帝陵庙,成立黄帝陵修建委员会。规定:国内外社会名流,中央及本省军事长官与地方官绅,对纪念中华民族元祖,建设中华圣地,发扬中华民族文化具有贡献者,皆可聘为本委员会委员。据中华民国三十二年海外华侨捐款《重修黄帝庙》
碑文记载,陕西省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余正东、中部县长卢仁山“负实际修建之责”。委员会地址设在中部县(今黄陵县),通讯处分设西安及洛川两地。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香港、泰国、美国等世界各地海外华人纷纷响应,捐献图书和钱物,表示支持。陕西省政府主席熊斌派员赴黄陵设计庙宇图,并拨专款10万元,水泥20桶。开工之前,督察专员余正东向国民党第三区所属县区募捐16万元,第37集团军总司令陶畤岳个人捐国币2.9万元,张治中个人捐款3万元。此次修建,用水泥修葺了陵墓实顶,并建成享殿。修缮扩大了黄帝庙大殿。将碑亭扩为三间,将黄帝陵各处散碑加以集中,分置庙内两长廊下。
7.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毛泽东批文保护整修黄帝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帝陵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第一号。爱国华侨陈嘉庚首先上书毛泽东主席建议整修黄帝陵庙。1955年,毛泽东主席在陈嘉庚先生建议整修黄帝陵庙的信上批示,原文如下:
1955年陈嘉庚上书毛主席——一定要整修好黄帝陵
毛主席:
我此次访问西北,于九月上旬再访延安,途经黄陵县时,顺便拜谒黄帝陵和轩辕庙。院中历代石碑犹在,知年古柏森森,惟庙宇木料多已腐坏,势将倾塌,庭中草地,多为农民耕种。陵山多数私坟如鳞,曾查询县长,据说自解放后至今未派人看管。保护山陵标语虽有,但徒有虚名。黄帝陵乃我中华民族历史遗迹。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历史文物及各处寺庙尚且保护,而黄帝陵竟任其荒废,抑或中央主管部门,因偏僻未暇顾及。
一九五五年十月九日
1955年毛主席对陈嘉庚先生“一定要整修好黄帝陵”建议的批示
周总理:此件阅后,请批交有关机关处理,我看陈先生的提议是有道理的。
一九五五年十一月一日
1955年周总理对陈嘉庚先生“一定要整修好黄帝陵”建议的批示
两件均请习(指习仲勋,当时任国务院秘书长)批交齐(指齐燕铭,当时任国务院副秘书长,文化部副部长、党组书记)办:黄陵应明令保护和整修。
一九五五年十一月七日
(2)1959年至1966年
1959年至1961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拨款15.5万元,整修黄帝庙大殿,修建过厅。共修建宫式大殿7间,厅房7间,碑室5间。工程于是年8月开始,1960年3月竣工。1963年,新建厅房5间,碑室5间;1964年重修碑亭和大门。
(3)1966年至1976年
“文化大革命”期间,黄帝陵一度无人管护,造反派错误地把“黄帝”当作“皇帝”进行批判,对陵庙进行破坏,山陵成为武斗的据点,山上修工事,陵庙建筑均有破坏。
(4)1976年
1976年,陕西省革命委员会文化局拨款6000元修缮山顶祭厅、黄帝庙大殿和围墙三个项目,并对陵园枯树进行了清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陕西省将黄帝陵列为重点维护整修单位,省政府决定按古朴大方的原则,首先以陵区和庙区为重点,配以上山公路,形成两点一线,作为一期工程。
(5)1980年
1980年4月8日,黄陵县革命委员会发布保护黄帝陵第一号通告,明确规定:“严禁在陵区葬埋。已经葬埋的旧坟,限期于1980年5月底以前迁出。”
(6)1984年至1988
1984年初,陕西省和延安地区拨款70万元,作为第一期整修工程的专款,第一期工程于6月破土动工,包括七个项目。
第一项:迁殿工程,将县城内文庙大殿及戟门迁到黄帝庙西边保生宫院内,大殿做文物陈列室,戟门做接待室;
第二项:沿黄帝陵园外围,随山势复修周长440米的围墙,入口处修一棂星门;
第三项:在汉武仙台顶部修一石头平台,登台小路改为石级登道,并围以石栏杆;
第四项:对文物价值极高的古柏,如轩辕手植柏、汉武帝挂甲柏制作铁围栏;
第五项:翻修从公路接头处到陵园2.15公里的路面,建成条石、水泥、柏油等路面,庙院门前场地做第一停车场,陵顶下面的平台处,修为第二停车场。由第二停车场登陵处开始,修一条200多米长的石台阶踏步登道;
第六项:为保护黄帝陵、庙区的古柏与古建筑,分别在陵顶和庙院修置若干避雷设施;
第七项:为陵区与庙院的保护维修,解决庙区的通水问题。
截止1988年完成的项目有六项。
第一项:依省文物局基建规划处设计而建造的外观仿古、室内现代化的接待室和厕所(省旅游局投资16万元)。
第二项:建成陵园入口处的棂星门(国家文物局投资6万元)。
第三项:陵后瞭望塔(国家文物局投资4万元,由省文物局设计)。
第四项:建成古柏围栏16个,其中砖围栏11个,铁围栏5个(投资8000元)。
第五项:建成黄帝庙东侧碑廊20间(香港南星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黄茂雄捐款10万元,总投资17万元)。
第六项:装建成复制黄帝石雕像及像龛(由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副主席湛兆霖、香港世界国际发展集团总经理程万琦捐款8万元)。
(7)李瑞环倡导并主持黄帝陵整修工程
1990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李瑞环在陕西视察期间,对重新规划整修黄帝陵问题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祖国统一步伐的新形势下,整修黄帝陵对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加强民族团结,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他提出:“一定要把黄帝陵整修好,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表达了中华儿女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了切实地做好黄帝陵重新规划整修工作,陕西省委、省政府作了认真的研究部署。
从1990年5月上旬开始,由陕西省文物局组织陕西省建筑设计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陕西省规划设计院等有关设计单位,在对黄帝陵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勘测的基础上制定了整修规划。6月上旬,将规划方案带到北京向中央领导及建设部、国家文物局等有关单位作了第一次汇报。党和国家领导人李瑞环、王震、习仲勋等以及著名的建筑及规划专家戴念慈、郑孝燮、吴良镛、谢辰生、罗哲文以及有关方面的负责人听取了汇报,一致认为陕西提出的“雄伟、肃穆、庄严、古朴”的八字方针非常好,对贯彻这一方针、进一步把整修黄帝陵的规划设计工作搞好,提出了重要意见。
李瑞环在听取汇报以后明确指出,黄帝陵整修是个大事情,这件事炎黄子孙都有发言权。他要求黄帝陵整修工作在陕西省委直接领导下,请建设部、国家文物局组织一些专家再去现场查看考察一下,使方案更加完善。王震指出,整修黄帝陵一定要注意保持历史面貌。习仲勋说,讨论黄帝陵整修方案时,邀请一些台湾和海外华侨中的知名人士参加,吸收他们好的意见和建议。
(8)一期工程建设
1991年1月,中国建筑学会在其第一期《建筑学报》上刊登了学会征集黄帝陵重修设计意见、重修黄帝陵规划设计条件和综合方案以及五家设计单位的设计方案,面向海内外广泛征求意见。
1992年初,《重修黄帝陵基金会章程》、《重修黄帝陵建设资金筹集和使用管理办法》上报中国人民银行审批。
1992年4月4日(清明节)提前在黄帝陵举行了“陕西省各界公祭轩辕黄帝陵暨整修黄帝陵工程奠基仪式”,正式拉开整修黄帝陵工程的序幕。
1992年6月9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在北京联合召开了“整修黄帝陵一期工程设计方案审定会”。
一期工程1992年8月开工,1998年12月竣工,累计投资8300多万元。施工单位为陕西省第八建筑工程公司。完成的项目有入口广场、印池、轩辕桥、桥北广场、龙尾道、庙前广场、轩辕庙门、陵区道路、棂星门、陵道、神道,以及绿化工程等22项。
(9)二期工程建设
2001年12月,黄帝陵管理委员会召开了整修黄帝陵二期工程开工新闻发布会,二期工程建设开始。2002年清明节,陕西省政府在黄帝陵举行了“黄帝陵整修二期工程祭祀大殿奠基仪式”。10月27日,在北京召开了关于祭祀大殿设计方案评审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设计方案符合“雄伟、庄严、肃穆、古朴”的规划设计指导思想,有鲜明的文化特征,能够体现出浓郁的圣地感,设计方案一致通过。12月3日,陕西省政府常务会议批准了由建筑设计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张锦秋负责设计的祭祀大殿设计方案。祭祀大殿是庙区的主体建筑,为谒陵祭祖的主要场所,选址在轩辕庙庙轴线北端原黄陵中学校址。目前,黄陵中学已经易地重建,新建校舍面积3.4万平方米,总投资5700万元,于2004年8月全面完成并投入使用。
整修黄帝陵二期工程,包括祭祀大院(殿)、古柏防火续建、功德坛及大环境治理等项目。二期工程概算投资2.5亿元,其中黄帝陵祭祀大院(殿)工程建设,概算投资1.5亿元,预计整个工程完成需1.9亿元。其中古柏防火工程已经于2003年完成,祭祀大殿和祭祀广场也已于2004年清明节公祭活动前完成。
(10)黄帝陵文化园区建设
2008年,为了更好地保护黄帝陵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陕西省决定在黄帝陵周边规划建设黄帝文化园区。该园区的规划总面积约为24平方公里,其空间结构为“一轴、一河、一环、八区”。园区主要包括黄帝陵祭祀区和西部门户区两部分:
黄帝陵祭祀区:是举办祭祀活动、供炎黄子孙祭拜始祖的最为重要的文化空间,规划面积为223.4公顷,包含轩辕殿、旅游服务中心、礼圣斋、黄帝文化中心四个支项目。
西部门户区:是黄帝文化园区西部侧进入文化园区的门户,主要分为轩辕游客接待中心、瑞华部落主题度假酒店、风水沮岸三个支项目,总占地面积为25.4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1.05万平方米。
此外,黄帝文化园区的规划还包括陵东片区、东湾片区以及文化中心区等部分。陵东片区是黄帝陵祭祀片区展示黄帝文化的延伸区;西部门户区是集文化休闲与展示、旅游接待服务、郊野公园、景观绿地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休闲区域;东湾片区是黄帝陵东侧整体景观与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休闲旅游度假产业的重要片区;文化中心区则以黄帝文化中心为重要建筑,是黄帝文化展示和弘扬爱国主义、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
2012年以来,累计投资1.1亿元,对县城“四山”和县城区、印池公园、印台山、轩辕大道及沮河沿线等重点区域进行了绿化美化亮化。
2011年7月《黄帝文化园区总体规划》通过省政府审批;
2014年2月《黄帝文化园区陵东片区西部门户区修建性详细规划》、《黄帝文化中心建筑设计方案》通过省政府审批。
规划总面积24平方公里,与黄陵老城区规划范围完全重合。包括西部门户区、城市生活商业综合片区、古城历史文化旅游服务区、黄帝陵祭祀区、文化园旅游服务区、东湾景区六个核心功能区和两个外围山体生态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