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的文献资料(14)--庄子
来源:陕西省志 ·黄帝陵志
创作时间:
《庄子》,战国道家学派代表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总集。今本33篇。庄子(约前369 一前286),战国时期道家著名代表人物。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庄子》有晋 郭象注,明焦竑翼,近人郭庆藩集释等。这里的选文,依据的是《庄子集释》本。
大宗师第六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黄帝得之,以登云天。
肤箧第一〇
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 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
在宥第一一
昔者黄帝始以仁义樱人之心,尧、舜于是乎股无胧,胫无毛,以养天下之形。愁其五藏以为仁义,矜其血气以规法度。
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山,故往见之,曰:“我 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养民人。吾又欲官 阴阳,以遂群生,为之奈何?”广成子曰:“而所欲问者,物之质也;而所欲官者,物之残也。自而治天下,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而佞 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语至道!”
黄帝退,捐天下,筑特室,席白茅,闲居三月,复往邀之。广成子南首而卧,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而问曰:“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广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问乎!来,吾语女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女内, 闭女外,多知为败。我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女入于窈冥之门矣, 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女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 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
黄帝再拜稽首曰:“广成子之谓天矣!”广成子曰:“来!余语女。彼其物无穷, 而人皆以为有终;彼其物无测,而人皆以为有极。得吾道者,上为皇而下为王;失吾 道者,上见光而下为土。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故余将去女,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吾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当我,缗乎,远我、昏乎!人其尽死, 而我独存乎!”
天地第一二
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 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噢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 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天道第一三
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故古之王天下者,奚为哉? 天地而已矣!
天运第一四
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 之而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帝曰:“汝殆其然哉!吾奏之以人,微之以天,行之以礼义,建之以大清。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 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四时迭起,万物循生;一盛一衰,文武伦经;一清 一浊,阴阳调和,流光其声;蛰虫始作,吾惊之以雷霆;其卒无尾,其始无首;一死 一生,一债一起;所常无穷,而一不可待。女故惧也。吾又奏之以阴阳之和,烛之以 日月之明;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在谷满谷,在坑满坑; 涂邵守神,以物为量。其声挥绰,其名高明。是故鬼神守其幽,日月星辰行其纪。吾 止之于有穷,流之于无止。子欲虑之而不能知也,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傥然立于四虚之道,倚于槁梧而吟:‘目知穷乎所欲见,力屈乎所欲逐,吾既不及,已 夫!'形充空虚,乃至委蛇。女委蛇,故怠。吾又奏之以无怠之声,调之以自然之命。 故若混逐丛生,林乐而无形,布挥而不曳,出昏而无声。动于无方,居于窈冥;或谓 之死,或谓之生;或谓之实,或谓之荣;行流散徙,不主常声。世疑之,稽于圣人。 圣也者,达于情而遂于命也。天机不张而五官皆备。此之谓天乐,无言而心说。故有 焱氏为之颂曰:‘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女欲听之而 无接焉,而故惑也。乐也者,始于惧,惧故祟,吾又次之以怠,怠故遁;卒之于惑, 惑故愚;愚故道,道可载而与之俱也。”
老聃曰:“小子少进,余语女三皇五帝之治天下: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民有其亲死不哭而民不非也 "
缮性第一六
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
至乐第一八
支离叔与滑介叔观于冥伯之丘,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
颜渊东之齐,孔子有忧色。子贡下席而问曰:“小子敢问:回东之齐,夫子有忧 色,何邪?”孔子曰:“善哉汝问。昔者管子有言,丘甚善之,曰‘褚小者不可以怀 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夫若是者,以为命有所成而形有所适也,夫不可损益。吾 恐回与齐侯言尧、舜、黄帝之道,而重以燧人、神农之言。彼将内求于己而不得,不得则惑,人惑则死。”
山木第二O
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
知北游第二二
知北游于玄水之上,登隐弈之丘,而适遭无为谓焉。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 乎若: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知不得问,反于白水之南,登狐阕之上,而睹狂屈焉。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狂屈曰:“唉!子知之,将语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知不得问, 反于帝宫,见黄帝而问焉。黄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知问黄帝曰:“我与若知之,彼与彼不知也,其孰是邪?”黄帝曰:“彼无为谓真是也,狂屈似之,我与汝终不近也。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故曰:‘失道而后德,失 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故曰:‘为道者日 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今已为物也,欲复归根,不亦难 乎!其易也,其唯大人乎!生也死之徙,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徙,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 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 贵一。”知谓黄帝曰:“吾问无为谓,无为谓不应我,非不我应,不知应我也;吾问狂 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今予问乎若,若知之,奚 故不近?”黄帝曰:“彼其真是也,以其不知也;此其似之也,以其忘之也;予与若 终不近也,以其知之也。”狂屈闻之,以黄帝为知言。
徐无鬼第二四
黄帝将见大隗于具茨之山,方明为御,昌寓骖乘,张若、谓朋前马,昆阍、滑稽 后车。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途。适遇牧马童子,问途焉,曰:“若知具 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 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若此而已 矣,又奚事焉!予少而自游于六合之内,予适有瞀病,有长者教予曰:‘若乘日之车 而游于襄城之野。今予病少痊,予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夫为天下亦若此而已。予 又奚事焉!”黄帝曰:“夫为天下者,则诚非吾子之事,虽然,请问为天下。”小童辞。 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 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盗跖第二九
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积薪,冬则炀之,故命之曰“知生之民”。神农之 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 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然而黄帝不能致德,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黄帝尚不能全德,而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
天下第三三
黄帝有《咸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