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日记

来源:黄帝陵保护管理服务中心网站

创作时间:

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中山大学近代史研究室编《林则徐集》,其中一则日记载:“道光十七年二月,二日,戊辰,晴,……又十七里迎经店,又五里袁家铺,郑州、新郑交界。又十里郭店铺,署新郑令李丞(嘉礼)来迎,并具馔。饭罢又行二十里抵念里铺,又二十里新郑县,有轩辕故里及欧阳文忠公墓碑。由北关外转至东关内行馆处,郑州施牧送至此,黎同知(淦)亦从汴省来见。”

民国十八年  《河南新志》

卷之一  舆地

  河南各县历代沿革表

卷之十八  大事

河南跨黄河流域之中,自古帝王多兴于是。故太皞都陈,朱襄都柘城,炎帝初都陈,后徙曲阜,黄帝都新郑,按黄帝都于轩辕之丘,《一统志》:轩辕丘在新郑县。帝喾都偃师。按帝喾都亳,《一统志》:亳,今偃师县。禹平水土而导河、导淮、导洛、导沅,施功之处,惟河南为独多。启飨诸侯于钓台,《括地志》:钧台,今禹州。太康迁都阳夏,《括地志》:阳夏,今太康县。帝相徙居商丘。商汤放杰,实都于亳,此南亳也,《括地志》:宋州谷城县西南有亳故城,即汤都也。仲丁迁嚣,《括地志》:荥泽县西南十七里即嚣地也。河亶甲迁相,在今内黄县。盘庚复迁于亳,故号曰殷。武乙去亳,又徙河北。河北即朝歌,在今卫辉府淇县。周武王陈师牧野,而殷纣亡。牧野,卫地。大封诸侯,在河南者凡四十余国。

罗琨主编《炎黄汇典·方志卷》
(康熙)新郑县志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刻本

卷三  祠祀  

轩辕庙,在县西大隗山顶,久废。

轩辕丘,在县境,黄帝生于斯,故名。

卷二  风俗·土俗说

新郑,史称东里,古轩辕有熊氏国也。陉隗环拱,溱洧襟带。风藏气聚,世多君子。历春秋子产、子展,而后英贤辈起,代不乏人。

卷三  人物·古圣  

黄帝有熊氏,姓公孙,名轩辕,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其母附宝,感电光绕北斗而有娠,生帝于轩辕丘,因名之。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国于有熊,故号有熊氏。长于姬水,故又以姬为姓。是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炎帝榆罔弗能征,于是轩辕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宾。榆罔暴虐,诸侯益叛,轩辕修德治兵,与榆罔战于阪泉之野。又擒杀蚩尤于涿鹿,诸侯咸推轩辕代神农氏为天子,以土德王,是为黄帝。于是始立制度,举风后、力牧、太山稽、常先、大鸿,得六相而天下治。帝受河图,见日月星辰之象,始有星官之书。命大挠探五行之情,占斗纲所建,作甲子。命容成造历,命隶首作算数,命伶伦造律吕,命爰铸十二钟,命大容作咸池乐,命车区占星气,帝作元衣黄裳,以象天地之色。旁观草木之华,染五彩为文章,以表贵贱。命宁封为陶正,赤将为木正,以利器用。命共鼓为舟楫,以济不通。命邑夷作大辂,以行四方。创宫室之制,作合宫以祀上帝,接万灵布政教焉。又范金为货,制金刀立五币,以利国用。帝患人之夭昏凶札也,咨于岐伯,而作《内经》。复命俞跗、雷公,察明堂、究息脉,巫彭、桐君处方饵,而人得以尽年。命元妃西陵氏教民蚕。画野分州,得百里之地万区。命匠营国邑,置左右太监,监于万国,万国以和。遂经土设井,井一为邻,邻三为朋,朋三为里,里五为邑,邑十为都,都十为师,师十为州,由是民不习伪,官不坏私,人无天札,物无瘥厉,虎豹不妄噬,鸷鸟不妄搏,普天之人,罔不来享。有草生于庭;佞人入则指之,名曰屈轶。凤凰巢于阿阁,麒麟游于苑囿焉。帝四妃,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帝采首山之铜,铸三鼎于荆山之阳,八月既望,鼎成。帝崩,帝在位百年,年百十有一岁。子玄嚣立,为太昊金天氏。(出旧志)

风后,黄帝臣,明天道,今具茨山最高处,名风后顶,正新郑界内。(补志)(嘉庆)  

(嘉庆)密县志  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刻本

卷六  山水志

具茨山,《庄子·徐无鬼篇》:“黄帝见大隗于具茨之山。”《太平寰宇记》:“大隗山即具茨山也。  黄帝登具茨之山,升于洪堤之上,受神芝图于黄盖童子,即是山也。潩水源出此。”《路史》、《循蜚记》:“大隗氏出于河南密大隗山。”

《通志》:“在县东南四十五里。潩水出其阿,流为陂,俗谓之玉女池。今其山有轩辕避暑洞,巅有风谷,下有白龙湫,每旱致祷辙应。”

风后顶,新郑旧志:具茨山与密县连界,其最高为风后顶,在新郑境内。据《庄子》,大隗似以人名山。故风后顶亦取黄帝六相之称。而在密境者,又有力牧台、大鸿山,皆其类也。

轩辕门,云岩为黄帝讲武处,后世建门立石,以志其迹。二石俱系横书,于土中掘得之,今尚存。

钱青简《讲武门诗》:“战败蚩尤犒旅徒,云岩深涧葬兵符。千秋永罢干戈事,蔓草寒烟锁阵图。”

(民国)禹县志〔1〕  民国二十八((1939年)年刻本

上一篇
唐杜光庭《太上灵宝玉匮明真大斋言功仪》
天文历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