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的文献资料(63)--魏书
来源:陕西省志 ·黄帝陵志
创作时间:
《魏书》,北齐魏收撰。130卷。记载拓跋氏北魏及东魏共165年的历史。魏收(506 -572),北齐史学家。字伯起,小字佛助,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人。北魏时任散 骑常侍,编修国史。北齐时任中书令兼著作郎,曾奉诏编撰《魏书》,后累官至尚书 右仆射,监修国史。这里的选文,依据的是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
卷一序纪
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 卑山,因以为号。
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
卷三太宗纪
(神瑞二年)夏四月 ……壬申,幸涿鹿,登桥山,观温泉,使使者以太牢祠黄帝 庙。至广宁,登历山,祭舜庙。
(泰常七年)秋九月 ……辛酉,幸桥山,遣使者祠黄帝、唐尧庙。
卷 四世祖纪
(始光二年春)初造新字千余,诏曰:“在昔帝轩,创制造物,乃命仓颉因鸟兽之 迹以立文字。自兹以降,随时改作,故篆隶草楷,并行于世。”
(神麝元年)八月,东幸广宁,临观温泉。以太牢祭黄帝、尧,舜庙。
卷一四神元平文诸帝子孙列传
(穆)黑曰:“臣闻黄帝都涿鹿。以此言之,古昔圣王不必悉居中原。”高祖曰:“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
卷九一术艺
延昌三年三月,式上表曰:“臣闻庖羲氏作而八卦列其画,轩辕氏兴而龟策彰其 彩。古史仓颉览二象之爻,观鸟兽之迹,别创文字、以代结绳,用书契以维事。宣之 王庭,则百工以叙;载之方册,则万品以明。”
卷 一〇六下地形志
阳周,前汉属上郡,后汉、晋罢,后复属。有桥山、黄帝家、泥阳城、高平城、 秋水 。
肤施,二汉属上郡,晋罢,后复属。有五龙山、黄帝祠。
卷一〇七 律历志
昔黄帝采竹昆仑之阴,听凤岐阳之下,断自然之物,写自然之音。音既协矣,黄钟以立;数既生矣,气亦征之。于是乎备数、和声、审度、嘉量、权衡之用,皆出于 兹矣。三古所共行,百王不能易。
历之作也,始自黄帝。
卷 一〇八礼志
泰常三年、为五精帝兆于四郊,远近依五行数。各为方坛四陛,埒造三重,通四门。以太嗥等及诸佐随配。侑祭黄帝,常以立秋前十八日。余四帝,各以四立之日。 牲各用牛一,有司主之。
后二年九月,幸桥山,遣有司祀黄帝、唐尧庙。 和平元年正月,帝东巡。历桥山,祀黄帝。
卷一〇九乐志
窃惟古先哲王制礼作乐,各有所称:黄帝有《咸池》之乐,颛顼作《承云》之舞。
夫乐所以乘灵通化,舞所以象物昭功,金石播其风声,丝竹申其歌咏。郊天祠地 之道,虽百世而可知;奉神育民之理,经千载而不昧。是以黄帝作《咸池》之乐,颛顼有《承云》之舞。
卷一一三官氏志
百姓不能以自治,故立君以司牧;元首不可以独断,乃命臣以佐之。然则安海 内、正国家,非一人之力也。书契已外,其事蔑闻,至于羲、轩、昊、顼之间,龙、 火、鸟,人之职,颇可知矣。
卷一一四释老志
自羲轩已还,至于三代,其神言秘策,蕴图纬之文,范世率民,垂坟典之迹。
道家之原,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
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千变万化,有德不德,随感应物,厥迹无常。授轩辕于峨嵋, 教帝喾于牧德,大禹闻长生之诀,尹喜受道德之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