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的文献资料(72)--广黄帝本行记
来源:陕西省志 ·黄帝陵志
创作时间:
《广黄帝本行记》,唐王璀撰。约成书于广明二年(881)。今《道藏》本前两卷已佚,仅存原书下卷,收入洞真部记传类,题为《修行道德》,主要记述轩辕黄帝 晚年寻真访隐,得道成真之故事。有《道藏》、《宛委别藏》、《平津馆丛书》等版本。 这里的选文,依据的是《平津馆丛书》本。
黄帝以天下既理,物用具备,乃寻真访隐,问道求仙,冀获长生久视,所谓先 理代而登仙者也。
时有宁封子为陶正,有神人过,为其掌火,能出入五色烟,久则以教封子。封子 积火自烧,随烟气上下。一旦飞去,往流沙食飞鱼,暂死二百年更生。黄帝师其道, 从封子游于兰沙,使风后负书,常伯荷剑,旦往洹流,夕归蒲晋,行万里而一息。洹 流如沙尘,足践则陷,其深难测,大风吹沙如雾,雾中多龙神,鱼龟皆能飞翔。有石蓝青色,坚而甚轻,从风靡靡,覆于流沙之上, 一茎百叶,千年一花。故宁封子《游 海诗》曰:“青蓝灼烁千载舒,百龄暂死食飞鱼。”
有务光子,身长八尺七寸,神仙者也。有赤将子舆者,不食五谷,咯百草花而长 年。有容成公,善补导之术,守生养气,谷神不死,能使白发复黑,齿落复生。帝慕 其道,乃造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即访道游华山、首山,东之泰山。时致怪物而与 神会,通接神人于蓬莱,回乃接万灵于明庭,京兆仲山寒门甘谷口。
黄帝于是祭天圆丘,将求至道。即师事九元子,以地皇元年正月上寅日,斋于首山。复周游以访其道,将见大隗于具茨之山。方明为御,昌寓骖乘,张若、谓度前导, 昆阁、滑稽后从。至襄城之野,七圣皆迷,遇牧马童子问途焉:“若知具茨之山乎?” 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独知具茨之山, 又知大隗之所存乎。请问为天下。”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若是而已矣。又奚事焉! 余少而自游于六合之内,余适有瞀病,有长者教余曰:乘日之车而游于襄城之野。今 余病少痊,余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夫为天下者,亦若此而已,又奚事焉!”帝曰: “夫为天下,诚非吾子之事。虽然,请问为天下。”小童辞。黄帝又问。小童曰:“夫 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哉!亦去其害马而已。”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帝曾省《天皇真一》之经,而不解三一真气之要。是以周流四方,求其释解。乃 至圆丘之上,其国有不死之树,食其实与叶,人皆不死。丹峦之泉,饮之长生。有巨 蛇害人,帝以雄黄逐之。留一时而返。帝令三子习服之,皆寿三百岁。东到青丘,见 紫府先生,登于风山,受《三皇内文》,天文大字,以劾召万神,役使群灵。南到五 芝玄涧,登玄陇荫建木,观百灵所登降,采若乾之芝,饮丹峦之水。西见中黄子,受 《九茄》之方。北到鸿陡,上具茨,见大隗君、黄盖童子,受《神仙芝图》十二卷。登 稽山,陟王屋,开石函,发《玉笈》,得《金鼎九丹》之经,复受《九转之诀》于玄 女。南至江,登熊湘,往天台受《金液神丹》之方。
闻广成子有道,在空同山,见之曰:“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至道之精。吾欲取 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养人民;又欲官阴阳,以遂群生。为之奈何?”广成子曰: “汝欲问者,物之质也;汝欲官者,物之残也。自汝理天下,云气不待簇而雨,草木 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汝佞人之心翦翦者,美足以语至道哉?”
黄帝退,捐天下,筑特室,席白茅,闲居三月,复往邀之。广成子南首而卧,黄 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而问曰:“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可以长 久?”广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问乎!来,吾语汝。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 极,昏昏默默。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 心无所知,神将守形,乃可长生。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 矣,至彼至阳之原也。我为汝入于杳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 藏,慎守汝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尝衰 也。”黄帝再拜稽首曰:“广成子之谓天矣!”广成子又曰:“彼其物无穷,而人皆以 为终;彼其物无测,而人皆以为极。得吾道者,上为皇而下为王;失吾道者,上见光 而下为土。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返于土。故将与汝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吾与日月参光,与天地为常。当我缗乎,远我昏乎。人其尽死,而我独存乎!”
黄帝得道之要,复周游四海,车辙马迹,丹井遗墟,往往而有。越玄阀,见中黄 丈人;登云台,入青城,天国之都,见宁先生,受《龙跡》之经。筑坛于山,上封宁 先生为五岳丈人,使岳神一月再朝,岳神洒六明之泉,以代晷漏。帝问先生真一之道, 先生曰:“吾得道始仙耳,非是三皇天真之官,实不解此真一之文。近皇人为扶桑君 所使,领峨眉山仙官,今犹未去,可往问之。”帝乃到峨眉之山,清斋三月,得与皇 人相见。皇人者,不知何世人也,身长九尺,玄毛被体,皆长尺余,发才长数寸。其 居乃在山北绝岩之下,中以苍玉为屋,黄金为床,燃干和之香。侍者皆众仙玉女,座 宾三人,皆称太清仙王。方见皇人,饮以丹华之英,漱以玉井之浆。黄帝匍匐既至, 再拜稽首而立,请问长生之道。皇人曰:“子既官四海,复欲不死,不亦贪乎?”帝 曰:“万兆无主则相凌暴。今为制法,足以传后。私心好道,远涉四海,幸遇道君,愿 垂哀告。窃见真人《食精》之经,徒省其文,而弗综其意;看其辞,而不释其事。乞 得教诲。”皇人大惊,良久,乃答曰:“汝安得闻见?此乃《金泛》之首篇,上天之灵 符,太上之宝文矣。白日升天,飞步虚空,身生水火,变化无常。此天仙之真,惟有 龙胎金液九转之丹,守形绝粒,辟除万邪,役使鬼神,长生久视,乃血脉流宣,肠化 为筋,百灾不能伤,延期至亿十,则惟有《真一食五牙》之文。此二事,但使南斗君 领录,参于太帝楗禽。自非仙人四千年一出之约,皆不得背科而往泄也。又西王母秘 此书于五城之内,其外卫备有仙楼十二、藏以紫玉之匮,刻以黄金之札,封以丹芝光 华,印以太上中章。其无仙籍者,不得闻知也。子未可听天音于地耳矣,便可去也。” 帝答曰:“昔已受神丹于玄女,惟未受《五牙食真》之经。幸今运会得见道君,既不 以授生道,上臣相命不得度世耳。”因叩头流血,惟乞愍济。太清三仙王复于助之曰: “此子先世有功德及鸟兽,故芳气之流光于帝位,何为隐其《真牙》之经乎?可教而 成之也。”皇人命帝坐,而告之曰:“汝向所道之经,盖上天之气归于一身,一身分明, 了可长存耳。夫人有生之最灵也,不能自守其神而却众恶,若知之者,不求佑于天, 止于其身则足矣。且一身,犹一国也。胸腹之位,犹宫室也;四肢之列,犹郊境也; 骨节之分,犹百官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故知理身,则知理国。爱其民所以 安其国,吝其气所以全其身。民散则国亡、气竭则身死。亡者不可存,死者不可生。 所以至人消未起之患,理未病之疾。坚守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之于既逝之后。民难养 而易散,气难保而易失。审威德所以固其理,割嗜欲所以成其真。然后真一存焉,三 一守焉。泥丸、绛宫、丹田,三一之宅也。子勤守之,万毒不伤。漱华池,食五牙, 便为真仙矣。吾受此经于九天真王,今以相付。存之于口,名曰朱鸟之丹;取之于身, 名曰真一。勤乎秘哉!大有旨曰:五谷为刳命之凿,五牙为长生之根也。”
帝受道毕,东过庐山,署九天使者,秩次青城丈人,比御史,主总仙官之籍,为 五岳之监司也。帝又封潜山君为九天司命,主生死之录。复以四岳、皆有佐命之山, 而南岳孤峙无辅,乃章祠三天。太上道君命霍山为南岳储君,潜山为南岳之副,以贰 其政,以辅佐之。乃写九州山川百物之形,又作《五岳之图》,用传于世。帝炼石于 缙云之山,有缙云之瑞,立缙云之堂,丹丘存焉。帝藏《兵法胜负之图》、《六甲阴阳之书》于苗山。帝又合符瑞于釜山,奉事太一元君,受《易形变化》,藏于空同之岩。 帝考《推步之术》于太山稽、力牧,著《体诊之诀》于岐伯、雷公,讲气候于风后, 穷律度于容成。救残伤、级金冶之事毕,该秘要,穷究道真,传阴符,则内合天机, 外合人事。理天下,南泊交趾,北至幽陵,西极流沙,东界蟠桃。帝曰:“吾闻在宥 天下,不闻理于天下。我劳天下久矣,息驾玄圃,以反余真也。”
修封禅礼毕,乃采首山之铜,铸鼎象物。鼎成,以象太一于雍州,其鼎知吉知凶, 知存知亡,能重能轻,能息能行,不灼而沸,不汲而盈,自生五味,真神鼎也。遂炼 九鼎之丹,服之,以丹法传于玄子,重盟而付之《丹经》,藏于九疑之东,委羽之山, 承以文玉,覆以磐石,金简玉字刻其文。帝又以《灵宝五符真文》金简书之, 一通藏 于钟山,一通藏宛委之山。帝所铸剑、镜、鼎器,皆以天文古字题铭其上,或有秘诚 之词焉。时黄风至,神人集,成《厌代之志》,留冠佩剑舄于鼎湖极峻处昆台之上,立 馆于其下。有马师皇者,善医马,通神明。忽有龙下于庭,张口闭目,师皇视之,此 龙有病,乃引针以针龙口中,以牛乳煎甘草灌之,龙病即愈,师皇乘龙而去。黄帝闻 之,自择以戊午日升天。果有黄龙下,垂髯迎帝。帝乘龙登天,与无为子及臣僚升天 者七十二人。其小臣不得去者,攀断龙髯及堕帝弓,小臣抱弓而号,因曰“乌号弓”。 万姓仰天而呼,因名其地为皇天原,亦名“鼎湖”。其后有臣左彻,削木为黄帝像,率 诸侯而朝奉之。臣僚追慕,取几杖立庙而祭之,取衣冠置墓而守之,于是有桥山之冢。 黄帝曾游处,皆有祠焉。五百年后,桥山墓崩,空室,惟剑与赤舄在, 一旦亦失去。
黄帝居代,总一百一十年,在位一百年,升天为太一君,又为轩辕之星,备黄龙 之体,在南宫之中。后代享之,列为五帝,居中配天。盖黄帝土德,中央之位,兼总 四方也。以镇星为子,上配五老,下配五帝。
黄帝之子昌意,居弱水。昌意之弟少昊,帝妃女节所生也。帝之女溺于东海,化 为鸟名曰精卫,常衔西山木石,以堙东海焉。少昊名挚字青阳,即帝位号金天氏,黄 帝之子也。颛顼高阳氏,黄帝之孙也,有圣德,在位七十八年,年九十八岁,母蜀山 氏,都商丘濮阳。禺强,黄帝之胤,颛顼之子,与颛顼俱得道,颛顼为玄冥、禺强为 北方水神。帝喾高辛氏,黄帝之孙,帝生而神灵,自言其名,都偃师,在位七十年, 年一百五岁。帝尧陶唐氏,黄帝玄孙,姓伊祁,名放勋,兴于定陶,以唐为帝,都于 平阳,在位九十八年,年一百一十八岁。帝舜有虞氏,姓姚名重华,黄帝八代孙,都 蒲坂,年百岁,得道登遐于九疑之山。夏禹号夏后氏,黄帝玄孙,姓姒名文命。殷汤, 黄帝十七代孙。
黄帝子孙,各得姓于事。帝吹律定姓者十二。少昊有子姓曼,颛顼姓姬,尧姓伊 祁,舜姓姚,禹姓姒,汤姓子。又张、邓、轩、路、黄、寇、宋、郦、白、薛、虔、 资、伊祁、申屠、黄公、托跋。黄帝有子,各封一国,总三十三氏,出黄帝之后,子 孙相承,凡一千二百五十年。自黄帝己酉岁,至今大唐广明二年辛丑岁,计三千四百 七十二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