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的文献资料(28)--史记

来源:陕西省志 ·黄帝陵志

创作时间:

《史记》,汉司马迁撰。130篇。纪传体通史。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及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司马谈之子。早年 游踪遍及南北,随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元封三年(前108),袭父职任太史令。几乎遍阅当时的国家藏书,辑录先秦时代的古史及谱牒资料;足迹遍及汉版图,搜集大量传说,成此记叙上自五帝、下至汉武帝的历史巨著,为我国第一 部纪传体通史。历来注解《史记》者颇多,尤以南朝宋裴驷《集解》、唐司马贞《索 隐》、张守节《正义》为最著名。这里的选文,依据的是中华书局1959年点校本。

卷一五帝本纪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 敦敏,成而聪明。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驱虎, 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 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 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获宝鼎,迎日 推策。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 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 节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  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

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

卷二夏本纪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

卷五秦本纪

自上圣黄帝作为礼乐法度,身以先之,仅以小治。 卷八高祖本纪

于是刘季数让,众莫敢为,乃立季为沛公,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庭。 

卷一二孝武本纪

少君言于上曰:“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

古者天子常以春秋解祠,祠黄帝用一枭破镜;冥羊用羊。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也。

其秋,上幸雍,且郊。或曰“五帝,泰一之佐也,宜立泰一而上亲郊之”。上疑未定。齐人公孙卿曰:“今年得宝鼎、其冬辛已朔旦冬至,与黄帝时等。”卿有札书曰:“黄帝得宝鼎宛(侯)〔朐〕,问于鬼史区。区对曰:'(黄)帝得宝鼎神策,是岁己酉  朔旦冬至,得天之纪、终而复始。'于是黄帝迎日推策,后率二十岁得朔旦冬至,凡二十推,三百八十年,黄帝仙登于天。”卿因所忠欲奏之。所忠视其书不经,疑其妄书,谢曰:“宝鼎事已决矣,尚何以为!”卿因嬖人奏之。上大说,召问卿。对曰:“受此书申功,申功已死。”上曰:“申功何人也?”卿曰:“申功,齐人也。与安期生通, 受黄帝言,无书,独有此鼎书。曰‘汉兴复当黄帝之时。汉之圣者在高祖之孙且曾孙 也。宝鼎出而与神通,封禅。封禅七十二王,唯黄帝得上泰山封'。申功曰:‘汉主亦 当上封,上封则能仙登天矣。黄帝时万诸侯,而神灵之封居七千。天下名山八,而三  在蛮夷,五在中国。中国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 与神会。黄帝且战且学仙,患百姓非其道,乃断斩非鬼神者。百余岁,然后得与神通。 黄帝郊雍上帝,宿三月。鬼臾区号大鸿,死葬雍,故鸿冢是也。其后黄帝接万灵明廷。 明廷者,甘泉也。所谓寒门者,谷口也。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  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龙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 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龙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于是天子曰:“嗟乎!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屣耳。”

其来年冬,上议曰:“古者先振兵泽旅,然后封禅。”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泽兵须如。上曰:“吾闻黄帝不死,今有家,何也?”或对曰:“黄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既至甘泉,为且用事泰山,先类祠泰一。

天子既闻公孙卿及方士之言,黄帝以上封禅,皆致怪物与神通,欲放黄帝以尝接 神仙人蓬莱士,高世比德于九皇,而颇采儒术以文之。

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明堂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通水,圜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命曰昆仑。天子从之入,以拜祠上帝焉。

公孙卿曰:“黄帝就青灵台,十二日烧,黄帝乃治明廷。明廷,甘泉也。” 方士有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命曰迎年”。

卷一三三代世表

舜、禹、契、后稷,皆黄帝子孙也。黄帝策天命而治天下,德泽深后世,故其子 孙皆复立为天子,是天之报有德也。

传云:天下之君王为万夫之黔首,请赎民之命者帝,有福万世,黄帝是也。五政 明则修礼义,因天时举兵征伐而利者王,有福干世。蜀王、黄帝后世也。

卷二四乐书

问曰:“音无此最悲乎?”师旷曰:“有。昔者黄帝以大合鬼神,今君德义薄,不足以听之,听之将败。”

卷二五律书

昔黄帝有涿鹿之战,以定火灾;颛顼有共工之陈,以平水害。

 卷二六历书

太史公曰:神农以前尚矣。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于是有天地神祇物类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民是以能有信,神是以能有 明德。民神异业,敬而不渎,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灾祸不生,所求不匮。

盖闻昔者黄帝合而不死、名察度验、定清浊,起五部,建气物分数。然盖尚矣。 

卷二八封禅书

自未作鄜時,而雍旁故有吴阳武時,雍东有好時,皆废无祠。或曰:“自古以雍州积高,神明之陕,故立時郊上帝,诸神祠皆聚云。盖黄帝时尝用事,虽晚周亦郊焉。”

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虑義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

秦灵公作吴阳上時,祭黄帝;作下時,祭炎帝。 

卷一三太史公自序

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维昔黄帝,法天则地,四圣遵序,各成法度。

上一篇
黄帝的文献资料(27)--淮南子
黄帝的文献资料(29)--盐铁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