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的文献资料(36)--论衡

来源:陕西省志 ·黄帝陵志

创作时间:

《论衡》,东汉王充撰。30卷,85篇。王充(27一约97),字仲任,东汉上虞人。 祖籍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县)。著《论衡》。作者论证自己的观点时,博引古今,其 中多篇涉及黄帝的传说。注本有黄晖《论衡校释》、刘盼遂《论衡集释》这里的选文, 依据的是黄晖的《论衡校释》本。

卷一逢遇篇

或以丑面恶色,称媚於上,蟆母、无盐是也。蟆母进於黄帝,无盐纳于齐王。 

卷二命义篇

素女对黄帝陈五〔御〕女之法,非徒伤父母之身,乃又贼男女之性。

卷二率性篇

黄帝与炎帝争为天子,教熊罴貔虎以战于阪泉之野,三战得志,炎帝败绩。 

卷二吉验篇

传言黄帝妊二十月而生,生而神灵,弱而能言。长大率诸侯,诸侯归之;教熊罴 战,以伐炎帝,炎帝败绩。性与人异,故在母之身留多十月;命当为帝,故能教物, 物为之使。

卷三骨相篇

传言黄帝龙颜,颛顼戴干,帝喾骈齿,尧眉八采,舜目重瞳,禹耳三漏,汤臂再肘,文王四乳,武王望阳,周公背偻,皋陶马口,孔子反羽。斯十二圣者,皆在帝王之位,或辅主忧世,世所共闻,儒所共说,在经传者较著可信。

卷三奇怪篇

五帝、三王皆祖黄帝。黄帝圣人,本禀贵命,故其子孙皆为帝王。 

卷六龙虚篇

世称黄帝骑龙升天,此言盖虚,犹今谓天取龙也。 卷七道虚篇

儒书言: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  骑龙,群臣、后宫从上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 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龙胡髯吁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 湖”,其弓曰“乌号”。《太史公记》诛五帝亦云,黄帝封禅已,仙去。群臣朝其衣冠, 因葬埋之。

曰:此虚言也。实“黄帝”者何等也?号乎?谥乎?如谥,臣子所课列也。诛生  时所行为之谥。黄帝好道,遂以升天,臣子诛之,宜以“仙”、“升”,不当以“黄”谥。 《谥法》曰:“静民则法曰黄。”“黄”者,安民之谥,非得道之称也。百王之谥,文则  曰“文”,武则曰“武”。文武不失实,所以劝操行也。如黄帝之时质,未有谥乎?名  之为黄帝,何世之人也?使黄帝之臣子知君,使后世之人迹其行。黄帝之世,号谥有  无,虽疑未定,“黄”非升仙之称,明矣。

龙不升天,黄帝骑之,乃明黄帝不升天也。龙起云雨,因乘而行;云散雨止,降 复入渊。如实黄帝骑龙,随溺於渊也。案:黄帝葬於桥山,犹曰群臣葬其衣冠。审骑 龙而升天,衣不离形;如封禅已,仙去,衣冠亦不宜遗。黄帝实仙不死而升天,臣子 百姓所亲见也。见其升天,知其不死,必也。葬不死之衣冠,与实死者无以异,非臣 子实事之心,别生于死之意也。

载太山之上者,七十有二君,皆劳精苦思,忧念王事,然后功成事立,致治太平。 太平则天下和安,乃升太山而封禅焉。夫修道求仙,与忧职勤事不同。心思道则忘事, 忧事则害性。世称尧若腊,舜若居,心愁忧苦,形体赢癃。使黄帝致太平乎,则其形  体宜如尧、舜。尧、舜不得道,黄帝升天,非其实也。使黄帝废事修道,则心意调和, 形体肥劲,是与尧、舜异也,异则功不同矣。功不同,天下未太平而升封,又非实也。 五帝三王皆有圣德之优者,黄帝〔亦〕在上焉。如圣人皆仙,仙者非独黄帝;如圣人  不仙,黄帝何为独仙?世见黄帝好方术。方术,仙者之业,则谓帝仙矣。又见鼎湖之  名,则言黄帝采首山铜铸鼎,而龙垂胡髯迎黄帝矣。是与说会稽之山无以异也。夫山 名曰“会稽”,即云夏禹巡狩,会计于此山上,故曰“会稽”。夫禹至会稽治水不巡狩, 犹黄帝好方伎不升天也。无会计之事,犹无铸鼎龙垂胡髯之实也。里名胜母,可谓实  有子胜其母乎?邑名朝歌,可谓民朝起者歌乎?

卷 一 八自然篇

贤之纯者,黄、老是也。黄者,黄帝也;老者,老子也。黄、老之操,身中恬澹, 其治无为。正身共己,而阴阳自和,无心于为而物自化,无意于生而物自成。

《易》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垂衣裳者,垂拱无为也。

《易》曰:“大人与天地合其德。”黄帝、尧、舜,大人也,其德与天地合,故知无为也。

卷一九验符篇

黄为土色,位在中央,故轩辕德优,以黄为号。 

卷二二  纪妖篇

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大山之上,驾象舆,六玄龙,毕方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虫蛇伏地,白云覆上,大合鬼神,乃作为清角。

卷二二订鬼篇

《山海经》又曰: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 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 一曰神荼, 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 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茶、郁 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有形,故执以食虎。

卷二五祭意篇

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凡此功烈,施布于民,民赖其力, 故祭报之。

卷二六实知篇

难曰:“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帝喾生而自言其名。未有闻见于外,生辄能 言,称其名,非神灵之效,生知之验乎?”曰:黄帝生而言,然而母怀之二十月生, 计其月数,亦已二岁在母身中矣。帝喾能自言其名,然不能言他人之名,虽有一能, 未能遍通。所谓神而生知者,岂谓生而能言其名乎?乃谓不受而能知之,未得能见之 也。黄帝、帝喾虽有神灵之验,亦皆早成之才也。

卷二九案书篇

《三代世表》言五帝、三王皆黄帝子孙,自黄帝转相生,不更票气于天。夫观《世表》,则契与后稷、黄帝之子孙也。

上一篇
黄帝的文献资料(35)--白虎通义
黄帝的文献资料(37)--吴越春秋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