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整修黄帝陵工程

来源:黄帝陵

创作时间:

一、缘起和论证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帝陵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第一号。爱国华侨陈嘉庚首先上书毛泽东主席建议整修黄帝陵庙。1955年,毛泽东主席在陈嘉庚先生建议整修黄帝陵庙的信上批示说“我看陈先生的提议是有道理的”,并把信转给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的直接关怀下,1956年3月,黄帝陵祭祀亭得到整修,陵墓外新筑砖花墙,庙院内“手植柏”、“挂甲柏”周围新做木栅栏,黄帝陵面貌焕然一新同年2月4日,为了祭祀亭内换碑题字一事,黄陵县政府上呈毛泽东一文,说明为了发扬我始祖轩辕黄帝的英明事迹与壮观瞻仰起见,拟将黄帝陵予以修缮。除将修缮计划报告本省文化局拨款外,并请毛泽东主席题字,以便修缮时刻勒立碑。毛泽东将题字一事委托给郭沫若,后郭沫若手书“黄帝陵”三个大字寄黄陵县政府刻碑,即现在祭亭一通。

1959年至 1961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拨款15.5万元,整修黄帝庙大殿,修建过厅。共修建宫式大殿7间,厅房7间,碑室5间。工程于是年8月开始,1960年3月竣工。1961年4月,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黄帝陵列为其中之一。1963年,新建厅房5间,碑室5间;1964年重修碑亭和大门。在这期间,毛泽东主席还批示周恩来总理,责成陕西省文物部门于 1962年对黄帝陵、庙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整修,随后又进行过多次复修。“文化大革命”期间,黄帝陵一度无人管护,造反派错误地把“黄帝”当作“皇帝”进行批判,对陵庙进行破坏,山陵成为武斗的据点,山上修工事,陵庙建筑均有破坏。1976年,陕西省革命委员会文化局拨款6000元修缮山顶祭厅、黄帝庙大殿和围墙三个项目,并对陵园枯树进行了清理。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陕西省将黄帝陵列为重点维护整修单位,省政府决定按古朴大方的原则,首先以陵区和庙区为重点,配以上山公路,形成两点一线,作为一期工程。1980年4月8日,黄陵县革命委员会发布保护黄帝陵第一号通告,明确规定:“严禁在陵区葬埋。已经葬埋的旧坟,限期于 1980年 5月底以前迁出。”1981年10月,先将原黄陵中学保生宫一段院子移交给黄陵县文管所(东至中学与文管所界墙;西至上黄帝陵公路;南至大门外;北至与县文管所北墙平行的一排房子和北排房子南一排房子的正中)。通告发布后,许多群众自觉搬迁坟墓,但仍有一些人无动于衷,个别人甚至还暗地里继续在山陵掘墓埋葬。为了坚决制止在山陵掘墓埋葬,1983年8月23日,黄陵县人民政府召开会议,专门研究清理乱葬坟墓问题并成立了领导小组,下设清理山陵坟墓办公室。1984年初,陕西省和延安地区拨款 70万元,作为第一期整修工程的专款,第一期工程于 6月破土动工,包括七个项目。第一项:迁殿工程,将县城内文庙大殿及戟门迁到黄帝庙西边保生宫院内,大殿做文物陈列室,戟门做接待室;第二项:沿黄帝陵园外围,随山势复修周长 440米的围墙,入口处修一棂星门;第三项:在汉武仙台顶部修一石头平台,登台小路改为石级登道,并围以石栏杆;第四项:对文物价值极高的古柏,如轩辕手植柏、汉武帝挂甲柏制作铁围栏;第五项:翻修从公路接头处到陵园2.15公里的路面,建成条石、水泥、柏油等路面,庙院门前场地做第一停车场,陵顶下面的平台处,修为第二停车场。由第二停车场登陵处开始,修一条200多米长的石台阶踏步登道;第六项:为保护黄帝陵、庙区的古柏与古建筑,分别在陵顶和庙院修置若干避雷设施;第七项:为陵区与庙院的保护维修,解决庙区的通水问题。截至 1985年清明节,前四项工程均竣工,第五项工程完成第一阶段,即修成两个停车场和200多米的踏步台阶,修好其余道路的路基并铺上石子。第二阶段路面处理和路两边石栏杆,1985年 6月完成。第六项避雷设施因设计方案问题,尚未动工。第七项工程由于资金不足,陵区通水路未定,只解决了庙区的通水问题。1986年 12月,黄陵县人民政府将黄帝陵庙二期修缮工程实施规划上报给陕西省文物事业管理局,1987年第二期维修保护工程实施。1988年已完成的项目有六项。第一项:依省文物局基建规划处设计而建造的外观仿古、室内现代化的接待室和厕所(省旅游局投资 16万元)。第二项:建成陵园人口处的棂星门(国家文物局投资6万元)。第三项:陵后瞭望塔(国家文物局投资4万元,由省文物局设计)。第四项:建成古柏围栏 16个,其中砖围栏 11个,铁围栏 5个(投资 8000元)。第五项:建成黄帝庙东侧碑廊 20间(香港南星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黄茂雄捐款 10万元,总投资 17万元)。第六项:装建成复制黄帝石雕像及像龛(由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副主席湛兆霖、香港世界国际发展集团总经理程万琦捐款 8万元)。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到黄帝陵拜陵祭祖以及旅游的人数日益增多,特别是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寻根祭祖的人员逐年增加。但是总的来说,由于陵园建筑年久失修,祭祀场地狭小,已不能满足与日俱增的祭陵祭祖的要求,亦与中华民族始祖陵寝应有的气势极不相称,海内外华人纷纷要求进行大规模整修。

1990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李瑞环在陕西视察期间,对重新规划整修黄帝陵问题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祖国统一步伐的新形势下,整修黄帝陵对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加强民族团结,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他提出:“一定要把黄帝陵整修好,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表达了中华儿女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为了切实地做好黄帝陵重新规划整修工作,陕西省委、省政府作了认真的研究部署。从 1990年5月上旬开始,由陕西省文物局组织陕西省建筑设计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陕西省规划设计院等有关设计单位,在对黄帝陵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勘测的基础上制定了整修规划。6月上旬,将规划方案带到北京向中央领导及建设部、国家文物局等有关单位作了第一次汇报。党和国家领导人李瑞环、王震、习仲勋等以及著名的建筑及规划专家戴念慈、郑孝燮、吴良镛、谢辰生、罗哲文以及有关方面的负责人听取了汇报,一致认为陕西提出的“雄伟、肃穆、庄严、古朴”的八字方针非常好,对贯彻这一方针、进一步把整修黄帝陵的规划设计工作搞好,提出了重要意见。

李瑞环在听取汇报以后明确指出,黄帝陵整修是个大事情,这件事炎黄子孙都有发言权。他要求黄帝陵整修工作在陕西省委直接领导下,请建设部、国家文物局组织一些专家再去现场查看考察一下,使方案更加完善。王震指出,整修黄帝陵一定要注意保持历史面貌。习仲勋说,讨论黄帝陵整修方案时,要请一些台湾和海外华人、华侨中的知名人士参加,吸收他们好的意见和建议。

6月15日至20日,戴念慈、单士元、郑孝燮、吴良镛、罗哲文、冯仲平等专家到黄帝陵现场察看,在总体构思上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设想和见解。7月8日至 13日,建设部周干峙副部长带领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等高等院校的专家到黄帝陵现场做考察,并根据专家的构思设想,对陕西几家设计单位制定的规划方案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据此,陕西省对几个方案又作了进一步的修订与改进。

同年8月30日至31日,陕西省带着修订后的五个方案(分别由陕西省建筑设计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陕西省规划设计院、西北建筑设计院和西安冶金建筑学院青年教师组提出),第二次赴京向李瑞环和国家文物局、建设部的领导和有关专家汇报。与会专家和领导认为几个方案都有很大的改进和特点。李瑞环认为,这一轮方案较以前相比有很大进步,在大的构思上意见也趋于一致,这项工作已具备了申报立项的条件,可以到国家计委申请立项。他指出,整修黄帝陵这件事是件非常严肃郑重的事情,整修过程搞好了,其本身就是一件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的大事情。

根据中央领导、有关部门及专家们的意见,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受省政府的委托,邀集省内各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召开了重修黄帝陵规划设计研讨会,形成了《重修黄帝陵规划设计大纲》,然后由陕西省建筑设计院和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加以集中,整理出了综合方案。10月 13日,陕西省有关部门向来陕视察工作的李瑞环再次进行了汇报。李瑞环认为,方案比较成熟,可以向海内外发表,广泛征求意见。

1991年 1月,中国建筑学会在其第一期《建筑学报》上刊登了学会征集黄帝陵重修设计意见、重修黄帝陵规划设计条件和综合方案以及五家设计单位的设计方案,面向海内外广泛征求意见。

1991年 7月 11日,国家计委将《关于重修陕西黄帝陵问题的复函》计(投资(1991)1061号)发给陕西省政府,肯定“对黄帝陵进行重新规划和整修是必要的”,确定了一期工程规模及国家专项补助数额。国家计委要求,要认真搞好黄帝陵总体规划工作,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团结。接到国家计委复函后,陕西省政府立即对黄帝陵庙整修工作进行了部署:(1)确定由一位副省长全面负责;(2)省政府成立了“重修黄帝陵建设工作筹备小组”;(3)拟成立一个由海内外知名人士和专家参加的全国性建设委员会,对重修黄帝陵工作进行指导;(4)以陕西为主,设立“重修黄帝陵基金会”,负责建设资金的筹集和管理。

1992年初,《重修黄帝陵基金会章程》、《重修黄帝陵建设资金筹集和使用管理办法》上报中国人民银行审批。国家计委下达一期工程的 500万元资金到位。陕西省的建筑设计人员在国内知名专家的帮助指导下,对重修黄帝陵一期工程规划方案又进行了四轮讨论修改。3月 14日至 15日,再次召开了有省内建筑、历史、文化、考古等方面专家学者和领导参加的讨论会,对重修黄帝陵规划设计综合方案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为进一步扩大宣传,搞好建设资金的筹集工作,在一期工程国家补助资金已经到位的情况下,陕西省政府于 1992年 4月 4日(清明节)提前在黄帝陵举行了“陕西省各界公祭轩辕黄帝陵暨整修黄帝陵工程奠基仪式”,正式拉开整修黄帝陵工程的序幕。

1992年 6月 9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在北京联合召开了“整修黄帝陵一期工程设计方案审定会”。陕西省副省长郑斯林,建设部副部长叶如棠、周干峙,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等出席了会议。特邀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李宝光,联络委员会主任吴塘,以及京、津地区和陕西省的十几位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文物考古及雕塑界的著名专家参加会议。中国建筑学会和《建筑学报》的负责人也参加了会议。会议达成以下三个方面的共识:

第一,自1992年 3月“整修黄帝陵规划设计讨论会”以来,设计工作有了很大进展。总体方案增加了新的构思,一期工程方案(庙前区)做得比较深入,且已基本成熟,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展初步设计。

第二,与会专家对一期工程方案的各个部分分别提出了肯定的意见和若干修改建
议:(1)入口至桥头广场可基本采用西安冶金建筑学院方案“庙前区设计— 1”,减少桥的长度,但不宜采用园林式处理手法。入口广场标高宜略高于公路路面标高,桥面及水面亦做相应的处理,使广场至庙门有逐步上升的趋势。(2)改进入口处的交通处理。可设东、西两个停车场,并考虑有可能设置与公路立交的回车道。在停车场和桥头之间可布置商业服务设施。售票间应放在桥南。(3)入口处设标志物是一个好的设想,具体方案应再做方案比较。如一时不能定案,可先留出位置。(4)桥的造型可用梁式石墩桥(西安冶金建筑学院方案7)。但桥墩不宜过密,栏杆宜用简单的石柱石板(西安冶金建筑学院方案8)。(5)考虑到从桥面至山门的透视效果,山门宜南移,标高可略降低,体量也可稍加大。但注意不要夺后面主殿的地位。山门的建筑形象要在汉代风格的基础上更趋古朴。(6)陵区应尽量保存历史遗留的原物。龙驭阁不宜按“台”的形象设计,石结构建筑亦不宜采用仿木结构的形象。设计要考虑少数人登临的需要。(7)所有建筑台阶、梯道统一用石材,建筑物的各个部位尽量用石材。

第三,在下一步进行的初步设计工作中可能还有一些技术细节问题,可个别征求专家意见。初步设计完成后再及时做施工图设计。

1992年 6月30日,由台湾建筑学会理事长蔡兆阳(原台湾建筑管理署署长)带队的建筑访问团一行 13人抵达北京,参加海峡两岸建筑学术交流活动。其团员都是台湾建筑界著名的建筑师、规划师和大学教授。台湾学者在听取了陕西省关于整修黄帝陵规划设计的情况介绍后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在热烈的讨论中所有成员都发了言。他们完全赞同整修黄帝陵规划的主要原则和指导思想,并对大陆同行已经作出的规划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同时,也对进一步完善设计工作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第一,要在既保持黄帝陵现有的传统文化内涵,又体现当代建筑艺术、技术成果中找出合适的思路。要注意历史的延续性,整修要防止推倒重来;整修的重点应集中在黄陵县城及周围更大的空间范围内。

第二,要充分考虑旅游的需要。陵区的主要建筑物应当是古的、保留的,但旅游设施则应是现代化的、高档的。可以参照国外一些著名旅游区的规划模式。

第三,建筑风格要体现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不宜以历史朝代的风格来划分,应当融进中国众多民族文化的特点,使之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1992年 7月 29日,建设部周干峙副部长听取了陕西省计委高瑞清、省黄陵办刘幼军关于整修黄帝陵一期工程初步设计的情况汇报后讲了许多具体意见。他认为,元月份北京审定会后,设计做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初步设计可以告一段落了。他建议初步设计再送交北京的专家,进一步征求他们的意见。另外,他还将已收集到的北京的专家意见转述如下:

第一,一期工程初步设计包括的庙前区、陵区的平面布置大体可以了,但细部还要推敲。

第二,关于入口广场。入口广场要与另一头的庙前广场相协调,现在的关系很偶然,要有些直线与折线,底下的圆弧可不做变化,庙轴线与公路的关系要处理好,可建不平行的牌楼作为路垂线与桥轴线的转折。入口对面可立照壁。陵轴线不明显,要加强导向性,可将广场局部突出。雕塑可临水设置,但现在的雕塑尺度不对,还应研究。陵轴线方向的广场可抬高一些,不要做下水的踏步。广场用卵石全部铺地面不便行走,一部分可用石板铺砌。进入广场的公路两端可见牌楼,提前培养游人的感情和气氛。入口广场是交通性的广场,要简洁,不要用太多笔墨,主题在后面。入口广场与停车场可以拉平(指湖岸线),着重于使用功能,并不影响整体气氛,使湖面越往里越大,如北海、颐和园、西湖都是这样。

第三,关于停车场。停车场两侧要绿化,使车辆隐蔽在树丛中。公路放在北边也可以,停车场在路南边,但要处理好行人过路的问题。厕所要隐蔽一些,不要太豪华,与管理房合建也可以。服务设施原则上应靠一边(南边),越有乡土气息越好,如窑洞式的,外表不要豪华,要朴素粗犷,里面要现代化、实用,但现代化不等于豪华。

第四,关于桥。桥的设计尺度上不能有大的毛病,设计要见功夫。外观上一定要体现新颖、气魄、古朴。桥上基本以栏板为主,可以在中间或两头的栏板上做几块浮雕。栏板的中间部分可以局部高一些。不要做灯柱,要暗藏,具体做法要考虑。浮雕还要推敲。

第五,山门及挡土墙。山门前台局促了一些,可考虑加长或降低高度。三层平台烦琐了一些,可以把底下一层平台去掉,从湖边按自然地貌做斜坡上来,减少层次。上坡的台阶两边可考虑做矮墙(1.5米以下),形成一个空间,宽度与庙前广场相同。挡土墙用毛石砌筑,不规则,横竖缝可不对齐。缝应凹进去,石头与石头之间的结合要平顺细致,挡土墙平台上要绿化,要空出一些地方摆一些固定性的祭器,如香炉、鼎等。山门建筑应全部用石材,内部可以是钢筋混凝土。山门屋顶下面脊线要平缓,短一些,可以做成石质的瓦隆,瓦也用石材。立柱上可以有斗拱,柱子做成八角形的,不做窗子。山门前面五开间要敞开,后面两侧做管理用房,做石窗。
第六,其他。大殿做成方形的,屋顶中间露天,有条件的话全用石材。墓碑要简洁,字体要讲究(正楷或隶书),郭老题字的碑外移,从古到今墓碑上不留人名。

1993年 1月4日下午,省计委、省建设厅、省黄陵办和西安冶金建筑学院黄帝陵设计组共6人,在建设部会议室就整修黄帝陵工作的有关问题,向建设部周干峙副部长又一次做了汇报。听取汇报的还有吴良镛、郑孝燮、傅熹年、杨鸿勋、张祖刚等专家及建设部规划司规划处处长王景慧等。省计委寇咸栋总工程师、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建筑系主任、联合设计组负责人周若祁教授分别汇报了一期工程设计的有关情况和总体规划的修改意见。与会专家详细审阅了图纸和文件,又提出了许多建议和意见:

第一,关于一期工程的设计与建设问题。

1)一期工程的建设要一气呵成,不要留尾巴,印池水面要在一期做好。不要在一期工程完成后仍不能配套,不能形成完整的景观。

(2)要求将公路(指原210国道与入口广场的连接地段)的标高降下来,这是多次提出的意见。广场低于公路不合适,自公路经广场到桥应是逐步上升的趋势。

(3)一期工程的石材选用要考虑到全局。它将给整个工程定下一个基调。整个工程可以选用2— 3种石材,颜色可能有差别,但总体效果应是统一的。

(4)绿化设计还要下工夫,停车场不要搞成大片光秃秃的,铺地的缝隙中可以种草,还要植树,使车辆基本隐蔽于树阴中。

(5)入口广场地面的标高还要做仔细处理,龙尾道要有起脊,即略高于广场地坪。

第二,关于总体规划问题。

(1)要立即开展黄陵县总体规划的修改工作,这个规划要和黄帝陵总体规划协调一致。县城的发展方向应向西,工业项目及新的建设应向火车站方向靠。要划定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保护好桥山的整体环境。在保护区范围内绝对不可再搞新的建筑物。

(2)县城的建设应特别注意风格问题。在桥山上视线所及的地方都要控制建筑物的体量和造型,外观上要有乡土味,要有自己的特色,与黄帝陵的整体环境相协调。

(3)为保护黄帝陵整体环境,引导县城合理发展,制止不恰当的建设活动,并解决黄帝陵总体规划中涉及其他有关部门的问题,可抓紧时间先做黄帝陵总体规划大纲,由省政府和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批准后,作为建设管理的依据。

第三,关于雕塑问题。

(1)雕塑在黄帝陵整修规划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要和建筑设计同时考虑。首先要与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一起研究确定题材的内容。

(2)雕塑创作要组织全国的力量,征集方案,可请全国城市雕塑指导委员会予以协助。

(3)一期工程的雕塑不要急于上。桥栏板的纹饰最好不要,只在两边桥头部位做一些就可以了。

第四,关于海外意见。

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张祖刚介绍了海外人士对黄帝陵规划设计的几点意见:

(1)要考证历代对黄帝陵遗址的修缮、保护和传统文化。

(2)建筑形式要有古意,但也要有新的意境。

(3)旅游服务设施,如休息设施等,要从现代旅游的要求出发来建设。

(4)台湾建筑师协会两次来谈过建公墓的问题。目前台湾的墓地有限,价格昂贵,许多老人都希望在黄陵建墓地。建议墓地按2000个墓穴考虑,每个穴位收若干万美元。希望能及早提供资料,和台湾有关人士联系。
建设部周干峙副部长最后表示:整修黄帝陵是一个凝聚力工程,一定要从能使所有炎黄子孙都能认同的高度上做好规划设计和施工建设。特别是一期工程一定要做得完满。建设部同意先提出一个规划大纲,报陕西省政府、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批准执行。建议 1993年清明节祭陵时,开一个雕塑问题的研讨会。

1993年 1月8日,在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召开的“《中华通志》编纂表彰会”上,周干峙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汇报了整修黄帝陵工作的进展情况,当谈到港台地区有关人士希望在黄帝陵总体规划区附近修建公墓时,李瑞环很感兴趣,并要求提出一个管理办法。

二、实施情况

1991年9月,陕西省政府成立了整修黄帝陵办公室,专门负责黄帝陵整修工程。1999年6月,陕西省政府成立了陕西省黄帝陵管理委员会,由一位副省长担任主任,进一步加强整修工作。2001年设陕西省黄帝陵管委会办公室,与黄帝陵基金会办公室合署办公,将管理、筹资和工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黄帝陵区保护面积25平方公里,整修范围3.24平方公里。总体结构包括庙前区、庙区、神道、陵园区、县城和外围景观六个区域。按照整修黄帝陵总体规划,整修工程分两期进行。

一期工程 1992年8月开工,1998年 12月竣工,累计投资8300多万元。施工单位为陕西省第八建筑工程公司。完成的项目有入口广场、印池、轩辕桥、桥北广场、龙尾道、庙前广场、轩辕庙门、陵区道路、棂星门、陵道、神道,以及绿化工程等22项。

入口广场  总面积 10000平方米,为不对称半圆造型,地面用5000块采自陕西省蓝田县,平均直径大小为0.5-0.6米的河卵石铺砌,观感粗犷、厚重,象征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从入口广场到轩辕庙门逐步上升,给人以宽阔壮观之感。

印池  其寓意为黄帝用印之水。利用桥山和印台山之间的沮河古道改建而成,占地300亩,蓄水量46万立方米。宁静、透明、碧绿的水面,再现出“沮水秋风”和“桥山夜月”的自然景观,不仅大大改善了陵区的生态环境,而且对县城的防洪、林区的消防及下游的农田灌溉发挥着重要作用。

轩辕桥  为仿古灞河的礅梁桥,全长66米、宽8.5米,共九跨,桥体全部采用福建惠安的花岗岩,每根石梁长5.71米,重达 10吨,由121根石梁铺砌而成。轩辕桥横跨印池,给人以粗犷、古朴、厚重的视觉效果。

桥北广场  位于轩辕桥以北,连接龙尾道,占地 1584平方米。广场上耸立着4根高4.8米的花岗岩望柱,烘托了庙前的庄严气氛。

龙尾道  连接桥北广场和庙区,共设 95级石质台阶,寓意黄帝“九五之尊”。

庙前广场  总面积2800平方米,广场与印池 18米的落差及相向耸立的一对5.64米高的石阙,为谒陵祭祖的人群登陵、入庙烘托了气氛。在祭祀大殿未建成前,清明节公祭活动在此举行。

轩辕庙门  庙门平面轴线尺寸为 19.2米×10米,位于庙轴线上,为仿汉风格的石质建筑,总建筑面积224平方米,五开间布局,4.8米高的18根柱子为花岗岩整条石。庙门台基比地面高出2.72米。庙门正上方“轩辕庙”匾为 1938年蒋鼎文所题。

停车场  共有3个,位于入口广场两侧,可同时容纳300多辆中型轿车。停车场中广植松柏,车辆隐于树阴之中,既照顾到使用的方便,又不影响谒陵的气氛。
庙前区绿化  均以成材的松柏等常绿树种为主调,塑造“庄严、肃穆”的陵区气氛。印池周围与庙前区的大面积绿化,充分注意了桥山的南立面的形象的完整统一与自然和谐,基本恢复了历史上“圣水深壑,灵山翠微”的恢弘景象。

庙后公路  为了增加人们的谒陵神圣感和庄严感,以及方便大家上山谒陵,已从庙院后边新修一条长750米、宽7.5米的上陵公路。

陵道、神道  登陵道是陵园的重要构成部分,采用形断意连、曲不离直的手法。登陵道总长455米,其中陵道260米,神道 195米,宽5米,全部用花岗岩条石铺筑。

龙驭阁  2001年8月开工,位于桥山之巅,高 18米,取材于汉代陶楼和画像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花岗石贴面建筑。造型具有仿木结构特征,并兼具防火瞭望功能。南面“龙驭阁”三字集汉隶刻石,古朴端庄。周围设造型古朴的石灯 18个。该工程于2003年3月完工。站在龙驭阁上,视野开阔,可以使谒陵者自然想到黄帝驭龙而去的美好传说,深切感受华夏始祖的丰功伟业。

此外,防火水池及管道铺设工程本来是二期工程的建设任务,已经在一期工程期间提前完成。完成的两个容量为1300立方米的大型消防蓄水池和近30000米长的防火输水管道,为桥山的古柏消防安全提供了保障。

2001年 12月,黄帝陵管理委员会召开了整修黄帝陵二期工程开工新闻发布会,二期工程建设开始。2002年清明节,陕西省政府在黄帝陵举行了“黄帝陵整修二期工程祭祀大殿奠基仪式”。10月27日,在北京召开了关于祭祀大殿设计方案评审会,与会专家一一致认为,该设计方案符合“雄伟、庄严、肃穆、古朴”的规划设计指导思想,有鲜明的文化特征,能够体现出浓郁的圣地感,设计方案一致通过。12月3日,陕西省政府常务会议批准了由建筑设计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张锦秋负责设计的祭祀大殿设计方案。祭祀大殿是庙区的主体建筑,为谒陵祭祖的主要场所,选址在轩辕庙庙轴线北端原黄陵中学校址。目前,黄陵中学已经易地重建,新建校舍面积3.4万平方米,总投资5700万元,于2004年8月全面完成并投入使用。

整修黄帝陵二期工程,包括祭祀大院(殿)、古柏防火续建、功德坛及大环境治理等项目。二期工程概算投资2.5亿元,其中黄帝陵祭祀大院(殿)工程建设,概算投资1.5亿元,预计整个工程完成需 1.9亿元。其中古柏防火工程已经于2003年完成,祭祀大殿和祭祀广场也已于2004年清明节公祭活动前完成。

首先投入建设的是古柏防火二期工程,工程包括在古柏林区外沿修建4公里的全封闭围墙,形成防火隔离带,在林区内修建消防通道,铺设3万米的输水管网,设消防栓202座,并新建监测报警系统等。该工程于2001年 12月开工,概算投资 1500万元。至2004年 12月,已解决消防用水源,铺设消防输水管网2万米,安装阀门259台、消防栓202台,砌井室273座,全面完成了消防管网建设安装工程,完成投资900多万元。施工单位为陕西省设备安装工程公司。现正在进行陵区围墙封闭、林区消防通道、防火监测系统等工程建设。

二期工程的主体工程——祭祀大院(殿)工程于2003年 1月 8日开工,2004年3月15日已基本竣工,2004年清明节首次投入使用。施工单位为陕西省第七建筑工程公司。

祭祀大院(殿)新建殿区占地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1.32万平方米。其中祭祀大院占地 1万平方米,主要包括祭祀大殿、祭祀广场、三出阙、东西角楼、隧道及环境绿化等。祭祀大殿建筑面积 1700平方米,由36根直径 1.2米圆形石柱围成40米见方的空间,顶中央有 14米的圆形天光,大殿地面中心处采用青、红、白、黑、黄五种彩色石材铺砌。祭祀广场面积8500平方米,东、西、北三面种植成形柏树林带,功能性设施均在隐蔽处。尾留的大殿东西角楼、中院东西便门、庙前广场改造等,已于2005年初全面完成。

功德坛的设计方案专家正在做进一步研究论证,尚未动工建设。

二期工程进行期间还对黄帝陵的环境进行了综合治理,编制了黄陵县城建设总体规划,已报国务院。从保护黄帝陵环境的要求出发,已经对黄陵县城的建设进行严格控制,并将对旧城逐步进行改建。2002年4月,在外经贸部的组织下,又接受了7家世界著名公司首批捐款60万元人民币,在黄帝陵开展植树建造中华“龙腾友谊林”活动。
整修二期工程主要项目完成以后,除了尽快完成尾留工程外,工作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古柏院的整理与建设。新建祭祀纪念亭、碑廊、办公用房等,2004年下半年开工建设。

第二,搞好黄帝陵周边环境绿化。已制定出绿化方案,并通过了专家评审。同时,把退耕还林和黄帝陵周边环境绿化结合起来,力争黄帝陵周边环境有一个明显的改善。

第三,继续黄帝陵环境综合治理。按照营造圣地氛围的总体要求,省上已经编制了黄陵县城建设总体规划,并经过评审,现已报送国务院待批。依照规划,将按照祭祀黄帝和旅游服务的需要,对现在的城区进行改造。生活区、工业区将逐步向外迁移。将投资 8000多万元进行黄陵县入境迎宾大道占地拆迁建设工程。

第四,积极研究论证中华始祖源的建设。已经取得中央统战部支持,希望将中华始祖源建成能够充分反映黄帝事迹和功德的纪念设施,使之成为一个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整修黄帝陵二期工程建设完工后,黄帝陵这一中华民族的圣地,将充分显示出“雄伟、庄严、肃穆、古朴”的气势,为四面八方前来祭祖的中华儿女提供更加良好的环境。

上一篇
整修黄帝陵规划设计大纲
历代整修黄帝陵纪事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