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修黄帝陵规划设计大纲

来源:黄帝陵

创作时间:

1991年9月,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受陕西省政府委托,制定了《整修黄帝陵设计大纲》。

(一)整修黄帝陵是一项特殊的重要任务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祭祖谒陵之所。由于陵园建筑年久失修,祭祀场地狭小,已不能满足与日俱增的祭陵祭祖的要求,亦与中华民族始祖陵寝应有的地位极不相称。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着手整修黄帝陵,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大团结,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黄帝陵陵区总体规划

1.规划设计目标

1990年4月以来,根据陕西省文物局、陕西省建设厅关于黄帝陵规划设计条件及要求和国家计委复函、国家文物局批复,以及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等专家组的指导性意见,拟定黄帝陵规划设计目标如下:

(1)通过规划设计,使黄帝陵陵区成为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场所,并具有雄伟、肃穆、庄严、古朴的气氛和“圣地感”。

(2)黄帝陵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要保护好陵区文物古迹、古树名木及桥山柏林。

(3)改善陵区环境质量,保护好桥山及其周围山水的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

(4)满足较大规模的祭祀活动要求及旅游要求。

2.规划设计原则

(1)尽可能体现中华民族在黄帝时代的文化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充分发掘并运用陵区内的文化遗存,通过规划设计,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体现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2)利用桥山及其周围山水大自然固有的气势,以建筑与天然山水的结合来体现“雄伟、肃穆、庄严、古朴”和“圣地感”的要求。

(3)从大的空间和环境着眼,将桥山与周围山、水、城,以及其他景点景区形成一个协调的整体。

(4)以陵区总体结构和空间序列的规划设计,来突出陵区主体,逐步增强对黄帝陵形象的感受。桥山是陵区的主体。陵靠桥山烘托,桥山靠整体环境烘托。故所有的建筑及坛、台、陵道等的设计都应加强这种烘托而不是削弱它。要依靠空间序列规划设计逐步增强对黄帝陵形象的感受。为此,在规划设计中遵循以下准则:一是谒陵者感情的变化、升华;二是利用并适应自然条件,使沿途展现的山川风景尽可能成为对主题的映衬和烘托;三是有利于体现山川的天然秩序,有利于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融合。

(5)创造“圣地感”的要求有赖于空间环境的和谐。陵区所有建筑和建筑小品力求风格的统一性。以统一性加强整体性,以整体性增强艺术的表现力。要吸收传统建筑的精华,但不拘泥于一定的法式,体现民族建筑文化的延续发展和地方特色。

(6)在总体规划设计中贯彻保护的原则,处理好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开发桥山周围的自然风景资源、扩大陵区的环境容量,合理确定陵区、陵园范围,控制陵区内的各种建设,是保护桥山及其环境的重要前提。

3.陵区建筑设计思想

“雄伟、肃穆、庄严、古朴”和“圣地感”的要求,既是总体规划和单体建筑的设计原则,也是陵区建筑规划的第一指导思想。陵区建筑规划的第二个指导思想是,基本采用汉代建筑形制,以体现黄帝陵深刻的文化内涵。整修后的黄帝陵陵区建筑,应能体现中国建筑文化的优秀传统,其形式和风格不应是古代建筑的复旧或翻版,应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力求创造出为海内外炎黄子孙所认同的雄浑古朴的建筑风格和既有历史文化内涵、又适应当代要求的建筑空间环境,是陵区建筑设计的目标。参考汉代建筑风格进行再创造,同时吸收传统建筑的优秀文化,而不拘泥于古代法式,是一条可行的设计思路。

四  黄帝陵轩辕庙祭祀大院(殿)总体设计方案简介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桥山是黄帝的陵寝所在。轩辕庙区是黄帝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举行公祭的主要场所。轩辕庙区保护好、建设好,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激励爱国热情,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项工程意义之重大、功能之严格非同一般。

(一)设计的指导思想

1.要创造出宏伟、庄严、古朴的气氛,使前来祭祀、游览的人们感受到浓郁的“圣地感”。在设计中将整体的空间序列、运行流线、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材料与色彩的控制、环境绿化和小品设计等多方面融为一体。

2.要体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以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与凝聚力。从宏观上要处理好与大环境山川形胜的关系;格局上应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风格上应与祖国建筑传统一脉相承而又有适当的新时代的气息。

3.要做到新环境的创造与文物保护、环境保护相统一。首先要保护古柏、古碑,同时也最大限度地保存不同时期留下的各种有价值的历史文化信息。

4.要充分做到服务于祭祀活动。增加祭祀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条件,以保证祭祀活动隆重、热烈、安全地进行。同时还要兼顾平日旅游的运营与管理。

(二)总体布局

轩辕庙区设计是在整修黄帝陵规划的基础上根据黄陵县中华民族子孙祭祖谒陵接待委员会办公室2001年12月30日所提使用要求进行的。以原轩辕庙中轴为整个庙区主轴,南北分三个区,共五个院落。

1.第一区

(1)古柏院

由南而北,从大门到“人文初祖殿”为第一区中的主院,这就是原轩辕庙所在。这里古柏参天,有古柏 16株,古碑 10余通,特别是“黄帝手植柏”和“汉武帝挂甲柏”是尤为重要的文物保护对象。其间的“诚心亭”、“碑亭”、“人文初祖殿”等,虽然不是古建筑,但数十年来大量书籍、媒体刊载,这些建筑已具有了相当的识别性和影响。因此,为尊重历史信息的传递,对上述诸项均予保护,称此院为古柏院,人们在这个空间里可以充分感受苍劲、悠远的历史氛围。另一方面,对此院现状须作必要的整理,如规范碑位,增建碑廊,开通原人文初祖殿,恢复古柏院东西院墙。

(2)西前院

这是原文物保管所所在的偏院。将原文物陈列室改作展室,原两座接待室改作庙区办公用房,原南门保留。惟在院北增建一个售品部。在院西南角增建一小型角楼。议室。北面一组北部一幢为公厕,这个位置即可供旅游与祭祀活动使用,距祭祀大院近而又无碍观瞻。南部一幢为库房和清洁工具储存处,其与公厕之间的院子即杂务院。为了保证旅游胜地的环境文明,这是必备的“后台”室内外空间。在东前院建一小型角楼,与西前院的角楼共同衬托大门,使三者成为整体,勾勒出庙区的南沿立体轮廓。

2.第二区即中院

中院处于古柏院与祭祀大院之间,横贯东西。这是一个交通枢纽性空间。祭祀时南来的人流通过中门和东西两个便门进入祭祀大院;祭祀前后大型祭祀物件和仪仗均可由连系汽车道的东西大门出入此院;祭祀活动结束时,祭祀人流可通过此院迅速向东、南、西三个方向疏散。同时,这又是一个增加礼仪气氛必不可少的层次。人们从古柏大院进入祭祀大院之前先经过这一扁长的空间,整衣肃纪,然后进入大院。从祭祀大院出来时,迎面可见中院南墙前设置的碑体或室外纪念性小品。这些纪念物为这一过渡性空间注入更多的历史文化内涵。

3.第三区即祭祀大院

此大院为举行祭祀仪式所在地,应集中体现“宏伟、庄重、古朴”。从过渡性中院经宽阔石阶登高 4米,来到祭祀广场。广场面积 9200平方米,可供 5000人在此举行祭祀活动。广场地面由花岗石铺装,陈设有三山五岳石。广场北端有 40米×40米的方形石造祭祀大殿,简洁、单纯、宏伟,坐落在三层石台之上。在广场和大殿东西两侧有20米宽的柏树林带。林带地面低于广场4米,广场与林带之间有两层绿化台状叠落,以突显广场高敞之势。广场北侧林带呈南低北高之坡状,为广场提供了绿色屏障。林带环抱的处理可增强祭祀大殿的圣地感,并使之融入桥山山林。政要的休息处、保安人员工作处、海外贵宾休息处、医护点及贵重祭品库等均设在三层台下。大院广场前部东西两侧设三出阙门。殿后大院北门有两个不同标高的出口,供祭祀活动结束时贵宾疏散登车之用。另一出口,是从北门内平台登石阶至北门顶上,通过架空在汽车道上的石桥登上凤凰岭。

4.流线与广场

根据总体规划,庙区四周有车行环路,北侧路段即陵区上山汽车道的一段。必要时,中院东西门之间也可通行汽车。在环路四周庙区共需四个广场,大门前广场在一期工程已经基本完成,只需进行完善。
需要新建的中院东西大门外的东广场与西广场是祭祀活动人流与物流的集散点,尤其是西广场对于祭祀活动结束后登陵区的人流起重要的导引作用。祭祀大院北门外窄长的北广场,是贵宾们乘车到来或离开祭祀大院的最捷路径,也是从东线乘车登山的必经之处。从群体布局和礼仪上需要强调沿庙区轴线登山谒陵的路线,故北广场中轴北侧设登临凤凰山的登山路口。其上设有从北门顶上登山的石桥架空而过,由此登至凤凰山脊正对轩辕庙区中轴线的纪念亭,由该亭有路西达陵冢区。此外,环庙车道与庙墙之间均设不小于8米宽之绿带,如果用地条件允许,绿带越宽越好。

(三)建筑风格

遵循庙区的设计主导思想,使祭祀大院充分体现宏伟、庄严、古朴,祭祀建筑均设计为石造建筑。具体设计以汉风为主,适当提炼和吸收汉前及后世的优秀传统。其时代性首先表现在精练、简化的手法及现代的结构技术。再加声、光、电等现代化设施的配备,其建筑的新意必然凸现。
古柏院和其东西两侧院内的建筑,因大多是保存原有木造形式的建筑,可继续沿用类似的风格来建造新增的建筑,以协调为美。惟东西角楼风格须与已建的大门一致,为石造建筑。

四)绿化风格

古柏大院则保持现状,适当优化。东西前院内可多植花木,为有生活气息的“寺

(五)消防及安全疏散

大部分前面已述及。鉴于庙区东西南北四面均有消防车可通行的车道和广场,南北各院内不需要进入消防车,特将中院的大门、道路和竖向都设计成可让消防车通行,这样更便于消防扑救。

(六)外围环境的整治与优化

为取得“圣地感”的效果,必须首先从其周围可视范围内的环境整治入手:

1.祭祀大院北面的汽车道路比基本场地高出14米,需将路面标高下降6米左右,以避免祭祀大殿后上方汽车通行影响大院内庄重、肃穆的气氛。院西的汽车道相应降低。最终从地形地貌上改善大院场地低洼的感觉。

2.作为祭祀大院、大殿背景的凤凰山绿化植被欠佳,荒秃斑驳的山体十分有碍观瞻;大院以东大面积拆迁场地没有绿化。这两个范围都将尽快广植柏树,以营造与桥山相适应的山林环境,与祭祀大院共同形成“圣地感”。

上一篇
已是首篇
当代整修黄帝陵工程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