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三十年(1941)国民政府祭文

来源:《黄帝祭文集》,西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创作时间:

中华民国三十年四月五日,国民政府特派陕西省政府主席蒋鼎文代表,委员兼秘书长彭昭贤代表(1),敬祀于桥陵曰:

维帝德盛阳春〔2〕,智周寰宇[3]。绍羲农之文德(4),开汤武之武功(5)。阪泉成统一之勋6],辔野严尊攘之义[7]。道光黄族〔8〕,神协苍穹(9)。兹当节届清明,是用仪修展谒〔10〕。告蠲用享〔11〕,禅祀惟虔。唯抗战已及四年〔12〕,复兴有象〔13〕;壮士虽能一德,底定犹稽[14]!伏愿悯兹遥胄〔15〕,锡以宏施〔16〕!秉弓剑之威灵,靖烽烟于海甸[17]。馨香上荐〔18〕,辇跸式临〔19〕。尚飨!


(《黄帝祭文集》,西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注释
〔1〕主祭文蒋鼎文介绍见《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会祭文》注释〔1〕,彭昭贸介绍见前篇注释
〔2〕。时值抗日战争,故祭文有敬悼黄帝之灵以保佑中华民族抗战胜利之意。
〔2〕阳春:温暖的春天,也指德政。
〔3〕寰宇:犹天下。旧指国家全境。
〔4〕绍:承继。羲农:伏羲氏和神农氏的并称。
〔5〕汤武:商汤与周武王的并称。
〔6〕阪泉:古地名。相传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7〕辔野:辔,指控制牛、马等牲口的缰绳。此作动词用,指黄帝指挥军队、驰骋疆场。尊攘(rǎng):指尊王攘夷。尊崇王室,排斥夷狄。春秋时代,居于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国家,称其他少数民族为“夷狄”。当时,周天子的地位已日趋衰微,但名义上仍然是诸侯的共主。齐、晋等大国为了争取诸侯的领导权,在其主持会盟期间,都以“尊王室”“攘夷狄”相号召。汉以后,这种正统思想经过敷陈阐发,在封建社会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每当汉民族建立的政权受到异族侵略时,统治阶级就以“尊王攘夷”作为动员臣民拥护王室、团结御敌的口号。
〔8〕道光:高尚的道德、正确的主张得到发扬和传颂。《晋书·汝南王亮等传论》:“分茅锡瑞,道光恒典。”黄族:黄帝一族,指华夏民族。
〔9〕神:精神。协:和合。此指华夏民族之精神与上天协同。
〔10〕谒:拜见,此指祭祀黄帝。
〔11〕蠲(juān):明示,显示。享:进献,贡献。《书·洛诰》:“汝其敬识百辟享,亦识其有不享。”孔传:“奉上之谓享。”
〔12〕四年:自1937年发生卢沟桥事变起计四年。
〔13〕象:征兆,迹象。
〔14〕底定:达到平定。引申指平定、安定。稽:延误,延迟。
〔15〕遥胄:后世子孙。〔16〕锡:赏赐。
〔17〕海甸:近海地区。因日本与中国一海相隔,故有言。
〔18〕馨香:用作祭品的黍稷等。
〔19〕辇跸(bì):帝王出行的车驾。辇,天子之车。跸,本指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后泛指帝王车驾。

上一篇
中华民国三十一年(1942)中国国民党中央祭文
中华民国二十九年(1940)国民政府祭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