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陵、庙的建置与整修
来源:张岂之 柏明 李颖科
创作时间:
《史记·五帝本纪》虽有“黄帝崩,葬桥山。”的记载。但未指明具体时间和方位,给后世留下了一个千古难解之谜;又因为后世怀念黄帝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或立主、建庙、置园而祭,或起土为陵而祀,使得陵、庙并不限于一地;还因为陵庙所在地政区变迁和文献记载失误,因而自汉以后关于黄帝陵、庙的具体地点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我们认为,黄帝陵庙的所在地本属传说,在祖国的大地上多有出现,是可以理解的。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只有黄帝死后葬桥山的记载,而今天陕西省黄陵县桥山之巅的黄帝陵、庙,在唐代已被确定下来并列入祀典;宋、元两代再次肯定;明、清以来,珍存祭文碑刻;迄于今世,案卷可稽,在历史的长河中夺魁,声名也愈来愈显,其他传说中的黄帝庙均泯没无闻,不为后人所重视。
黄帝陵、庙建成之后,随着祭祀活动的开展,可以想见必有维修保护之举,但在早期缺乏记载。从宋李 《黄帝庙碑序》可知,唐代宗大历年间因陵置庙于城北桥山西麓,宋太祖开宝五年(公元972年)移建于今址。宋仁宗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正月二十八日,祭扫黄帝陵回京的大臣说,桥山栽植松柏很多,而成活者少,历年损失大。于是仁宗命令坊州(今黄陵)委派专人维护,整旧栽新。当年就在桥山上种植柏树1415株。又抽调寇守文、王文政、杨遇3户人家,免除各种差役,专门守护。元泰定帝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桥山黄帝陵的“保生宫”着火,并有人对陵、庙、森林进行破坏。
明太祖洪武四年,进一步考定黄帝陵确在陕西黄陵桥山,大兴百神之祀,在特遣专官祭奠之时,对黄帝陵进行了维修(见明刘仕《黄帝庙除免税粮记》。石碑见存黄帝庙碑廊)。世宗嘉靖四十二年,“兴平章侯,公出上郡,路经敝邑;邑侯雷请谒于庙。”见到庙中道人生活困难,即决定免除黄帝庙“地内之税”。此后,还对黄帝陵、庙进行了维修(见洪武四年《祭黄帝陵文》。石碑见存黄帝庙碑廊)。明天启元年窦如芳任中部令、崇桢年间万云路任中部令,见到黄帝庙受到破坏,先后进行了两次维修。
清代自世祖顺治八年“以帝命肇祀于庙”,到圣祖康熙六年,“岁久祀缺,庙遂颓败”。顺治、康熙时,曾对陵庙进行整修。雍正、乾隆也作过维修。
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陕西省政府令设“黄帝陵园管理处”,以中部县长兼主任(见蒋鼎文《重修黄帝陵庙碑记》。石碑见存黄帝庙碑廊)。是年秋对黄帝陵庙进行了维修,次年二月讫工。“凡大门、享殿、围墙,及匮缺者,均加葺补。”同时对庙产地亩进行了清理。查得庙产地共计一百二十一亩。三十三年,建筑了陵园祭亭,前树蒋中正题《黄帝陵》碑,制备固定器、额联等,以示庄严隆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5年,毛泽东主席在陈嘉庚先生向他反映陕西轩辕黄帝陵陵山荒芜、庙宇残破、无人看管……的信上批示说:“我看陈先生的提议是有道理的。”并把信转给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请其责成有关机关作出处理。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黄帝陵被整修一新。当年在当地还专门成立了黄陵文物管理所。尔后,党和政府曾多次拨款维修黄帝陵、庙。比如,1959年至1961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拨款155000元,整修黄帝庙大殿和修建过亭。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黄帝陵、庙一度无人管护,受到一定程度破坏。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陕西省政府将黄帝陵列为重点维护整修单位。陕西省政府、陕西省文物局、陕西省旅游局,国家文物局先后投资维护整修,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亦有捐款,进行局部整修。
1990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同志提出了整修黄帝陵的任务,新的工作开始了。1992年5月,国务委员李铁映同志视察黄帝陵,对整修如何进行,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