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陵官王扬庭的故事
来源:黄陵县轩辕黄帝文化研究会秘书处
创作时间:
北宋初年,朝廷派一位叫王扬庭的官员出任坊州知州。他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奔赴坊州各地,调研乡情,拜访当地长老。
一次在彭镇走访时,一位姓彭的老者跟他谈了一些治理地方的想法,他觉得非常好。彭老讲:“五代乱世已久,战火纷飞,现今老百姓只求天下太平。坊州自古是风水宝地,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各项事务有条不紊地推进,这些你大可不必操心,任其自然发展,到时你自会政绩满满。只是人文初祖黄帝陵守护事业,非同小可,责任重大,黄帝陵寝管护不好,丢官事小,掉脑袋事大,可要小心为之。”
王知州经彭老这么一点拨,茅塞顿开。当年,他自己花了10贯钱,在桥山栽植了1000多棵柏树。天宝年间,他又对黄帝陵进行了整修,把破烂不堪的旧庙废弃,重新迁建到桥山东麓的道观玉清观保生宫,并对玉清观进行了修缮,改名轩辕庙,保生宫保留原名。同时,他还对黄帝陵的守护历史进行了研究、考证。黄帝去世以后黄帝陵一直由官方委派和民间自发守护,到了战国后期,随着黄老思想的盛行,加之西汉初期的官方倡导,一些崇尚黄老的信众,把守护作为己任,就在黄帝陵旁先后修建了轩辕庙和玉清观,南北朝时由于战乱,官方守护曾经一度中断,只剩下道士在陵旁专侍守护,一直至今。
王扬庭通过查阅官方守陵的资料发现:最早的守陵官为5000年前的黄帝大臣左彻,之后就是唐代宗时期鄜坊节度使藏希让,左彻是朝廷大员,藏希让作为守陵官,其品级是五品官员。
王扬庭得到此信息后,又专程去找彭老讨教历朝历代黄帝陵守陵官员品级设置问题,但彭老已过世。彭老的儿子回话:“据老辈流传,坊州自古名称多变,汉代称翟道县,五胡时期称杏城,南北朝称中部县,如今称坊州,凡守陵官,均是五品大员。如果不给赐个五品,恐怕官微言轻,会把陵墓守护不好的。”听了彭老儿子的回答,王扬庭不禁感叹道:自己在坊州从政近二十年,还是个七品芝麻官,纵观历史,凡守陵官,均是五品大员,自己不是在乎级别,主要是没有继承好这一道统,会成为守陵官员中的罪人,这将如何是好?于是他决定向朝廷上书,提升自己的品级。
北宋嘉祐六年,王扬庭上书大宋朝廷,历数了黄帝陵的保护历史,黄帝陵在国家统一认同上的意义,并向朝廷提出了专门设置官方守陵人的诉求。这个奏折引起了皇帝的重视,宋仁宗赵祯立即下了一道圣旨:命令王扬庭带领坊州地方官员,发动黎民百姓在桥山种植柏树,并抽调杨遇、寇守文、王文政三户人家,免除一切徭役赋税,专职在桥山护林巡守。三户就成为了有记载以来,官方指派最早的一批专职护林人员。
为防止杨遇、寇守文、王文政三户护陵玩忽职守,专门将他们的姓名刻于石碑上,接受社会监督。
当时王扬庭给轩辕庙的住庙道士任维素、常切和三户护林人员有一个明确的分工,三户主要护陵植树,道士负责轩辕庙院的修缮和日常管护。
通过这次上书,朝廷赐王扬庭绯鱼,官职至五品,即他可以穿着红色的官袍,而且佩带一个象征五品官员的标志——银鱼袋,恢复了历史上的守陵官品级体制。
自此以后,黄帝陵的地方行政长官为守陵官,赐绯鱼,官职五品。
黄陵县轩辕黄帝文化研究会秘书处苏峰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