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庙(四)轩辕庙碑刻录

来源:黄帝陵志

创作时间:

(一)《黄帝庙碑序》,宋李昉撰。李昉,宋深州饶阳(今河南饶阳)人,字明远。 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卒于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后汉乾祐间(948—950) 进士,仕后周为翰林学士。入宋,为中书舍人。屡知贡举,进《开宝通义》,任户部  侍郎。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擢参知政事,拜平章事。主张与契丹修好,弭兵息  民。长于文辞,参与修撰《太祖实录》,奉敕编修《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等。有文集传世。此碑文刻于宋太祖赵匡胤开宝五年(972)。录文如下:

黄帝庙碑序

天下暴乱,圣人用干戈而靖之;天下静宁,圣人用道德而化之。昔者蚩尤肆残毒, 孰能去焉?涿鹿有氛浸,孰能平焉?黄帝所以振神威而大定也。云官纪符瑞,孰能享  焉?土德成运数,孰能兴焉?黄帝所以神明德而致太平也。披史册,览五帝之旧纪; 阅经籍,稽百王之大典。以治世之法为师范,以严祀之礼立教化。大宋阐统之十有三  祀,开宝纪号之五载,彝伦攸叙,万国咸宁。西逾邛整之乡,东极神枢之地,北穷绝 塞,南极丹崖,靡不沐皇风而被德教。万里之斥埃无虞,四方之风雨咸若。文武并用, 农战交修。师旅无六月之征,仓庾备九年之蓄。途歌里唱,远颂近谣矣。惟我皇帝陛  下,握乾符,受天命,为亿兆之主,居九重之尊。静则端拱凝旒,来八方之琛赆;动  则灵旗萃辂,荡六合之妖孽。圆丘展礼,天地享其至诚;万物效灵,人神协其佳瑞。 所谓登三皇而尊五帝也。一日御便殿,顾谓辅臣曰:“前代帝王有功德昭著,泽及生  民者,宜加崇奉,岂可庙貌坠而享祀寂寞乎?当命有司,便加兴茸!"辅臣承命,拜  称万岁。即日颁旨:洋洋德音,无翼而飞腾域中矣。今坊州黄帝庙,即其一也。本郡 守土臣,以厥功告毕,列状求文。诏以掌纶之臣昉,俾文之以琬琰,用纪其修建之迹。 臣昉谨撼旧史而扬之曰:昔者炎帝道衰,诸侯未制;惟力是恃,伊民何依?黄帝于是  神聪明之德,振威武之气。雕虎一啸,猛暴不觉震惊;神龙未起,陆梁先知悚惧。始 以兵法治其乱,次以帝道柔其心。寰海尘飞,一朝尽息。修德振旅,劝务农穑。登沅 湘而逐薰需,无远不临;举风后而用力牧,惟贤是试。少昊颛顼,嗣其瑞云之德而宇  宙清;唐尧虞舜,法其垂衣之道而域中化。天生斯民,树之司牧。为司牧者,能以黄  帝修身理国之道,以御今之世,而生民不登仁寿之域者,未之有也。天有历数,钟我  皇朝。考求参订,征祀事于前文;芷藻蓣蔡,荐时羞于庶殿。羽卫似巡于东海,神兵  如战于阪泉。尚凭德于威灵,永垂休于黎献!虔遵睿旨谨序。

(二)宋《圣旨碑》,宋仁宗赵祯嘉祐六年(1061)正月二十八日刻。录文如下:

圣旨碑

知坊州王扬庭奏:伏睹先天记具载,圣祖天尊,大帝再降,为轩辕黄帝。按图经 有桥陵,黄帝葬衣冠处。及唐大历中,置庙于州北桥山下,开宝中移(下阙)取索到 本州界。小松柏约一千余根,共估价钱十贯足(下阙)上栽植。欲乞特降,指挥施行。 栽了日,许坡近便中等已下不栽。

敕旨。

右奉圣旨,宜令坊州依所奏施行。如栽种数目(下阙)户内差叁户巡守。札付坊 州。准此。

嘉祐六年正月二十八日

本州已依项圣旨,指挥差人,栽种到松柏树大小一千四百一十三根,差寇守文、 王文政、杨□等三户巡查。仍免差役,并免粮税。圣祖庙道士任维素常切举照管,及 具状申报。

朝奉郎守尚书都官郎中知坊州军州管内农事军赐(下阙)

(三)元《圣旨碑》,元泰定帝也孙铁木耳泰定二年(1325)刻。录文如下: 圣  旨 碑

皇帝圣旨,制陕西等处行中书省,据道人罗德信状告:

西安路中部县住持道人,伏为状告,本县东古迹保生宫轩辕黄帝殿宇一处,并北  山桥陵一所,迄今异代,每年春秋官降钱数(下阙)等不畏公法之人,执把弹弓、吹  筒,辄入本宫,采打飞禽,掏取雀鸟,将飞檐走兽损坏;又有愚徒之辈,泼皮歹人, 贵夯斧具,将桥陵内所长柏树林木斫伐等事,乞禁治,得此检会到,钦奉圣旨。节该 和尚先生、也里可温答夫蛮人等(下阙)祝延(下阙)圣寿。但属宫观寺院里底田地、 水土、竹苇、碾磨、□林,解典库,浴堂店□□口拣什么□休差要者,铺马祗只应休  着者,地税、商税休与者□□口咱每明,降下圣旨,无得推称。着诸邑授下气力要呵  休与者,别了的人每不怕那什么钦差,除钦遵外,今据见告省府,给榜文常训,张挂 禁约,无得似前骚扰。如有违犯之人,许诸人捉拿到官,痛行断罪。施行须议□给者。

右榜省谕,各令通知。 榜示

泰定二年六月八日

西蜀莹明子成善璋书 白水县樊裕刊

(四)《黄帝庙除免税粮记》,明刘仕撰。刘仕,明陕西中部县(今陕西黄陵)人,字以学。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授刑部主事。嘉靖三年(1524),以谏尊  世宗生父为“皇考”事受廷杖。后官刑部郎中。嘉靖五年(1526),定方士李福达案, 次年翻案,因下狱,谪戍柳州。穆宗即位,以遗诏起为太仆少卿,谢病不就。事继母  以孝闻。著有《鄜南集》。此碑文刻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录文如下:

黄帝庙除免税粮记

黄帝庙旧址,在北城外桥山之西麓。然地势甚隘,弗便于尊崇,乃移于桥山之东, 则保生宫火烬之余基也。保生宫有道官,有□□土田不营数十顷,古碣剥藓,不可稽 矣。国朝以来,官田俱废,只余庙内若干亩者,亦输税于公家。一日,兴平章侯,公 出上郡,路经敝邑,邑侯雷请谒于庙,询及道者韩教鹜曰:“此地不多,何以资口食、 奉香火乎?”教鹜曰:“地内尚有公税。”二侯相顾而笑曰:“田曰尚书,岂无谓哉?  况黄帝庙乎!当为之处也!”既而登桥陵,陟仙台,四望则群峰列戟, 一水环带;俯 视则千松沐雨,万壑含烟。羡曰:“奇观也!”遂有“鼎留湖上龙先化,桥压云根水未 通”之句。次日,章侯行,雷侯即命教鹜曰:“地内之税,其为尔除之。”教鹜戴二侯 之仁,将欲传之不朽,请余为文以记之。余曰:

黄帝乃开先立极之君,其功业文章,与天地相为终始者也。故春秋有时祭,三年   有大祭,其追崇之者至矣。二侯有追崇之心,然后有除蹋之举也。噫嘻伟哉!二侯之   政,岂但是哉?往余入乌延,晤雷侯,观风肤施,归而叹曰:“三晋人豪,施为自别。” 后果迁吾邑为父母。不逾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增新学校,构焕庙宇,见敬神育  才之政;修茸公署,创建城池,见事上卫民之政;编审民丁,均平粮税,见轻徭薄赋  之政;执法秉公,节欲省费,见廉明惠爱之政。风雨调顺,鸡犬宁息,而百姓以安。  诗曰:“岂弟君子,民之父母。”雷侯之谓也。近晤章侯于龙坊山居,一见如旧,然聆   其言论,接其丰采,即知其为三辅之循良。载观政有奇绩,集名五喜,如祷雨而即雨, 祈晴而即晴,雩雪而即雪;岁罔天裰,河不汜涨。名其街曰“王道”,堂曰“可为”,  是以尧舜为可学而至也。传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章侯之谓也。二侯所居之位既同,则所存之心亦同;所存之心既同,则所为之事亦同。 猗与休哉!二侯之为政,岂可及哉!余即除税之一事,而并纪为政之大绩,将垂之永   久,以为来世之鉴耳。

章侯名平,西蜀之遂宁人,号斗阳。雷侯名载东,三晋之汾阳人,号岱峰。马幕, 名大驭,晋之赵城人,号奇山。

嘉靖四十二年岁在癸亥仲冬望后三日

赐进士出身奉政大夫刑部云南清吏司郎中邑人藓南刘仕撰

庠生刘光升书

住持道人周道玄立

(五)《御制祝文碑》,明石星撰。石星,明大名府东明(今山东东明)人,字拱 宸,号东泉。生于明世宗嘉靖十七年(1538),卒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1599)。嘉 靖三十八年(1559)进士。累擢吏科给事中。隆庆初上疏言内臣恣肆,诏杖黜为民。 万历初起故官,累进兵部尚书。日本攻朝鲜,朝鲜求援,星听信佞人之言,力主封贡  议,谓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及封事败,夺职,下狱死。此碑文刻于明万历元年  (1573)四月十六日。录文如下:

御制祝文碑

先帝早弃群臣。今上嗣位,改元万历。春,例当遣祭海内历代帝王园林,以即位  正始告。维臣星起自废弃,备员近侍,因得恭承上命,致祭黄帝轩辕氏之桥陵。陵远 在延安之中部,臣奉命过里,不暇暖席,即昼夜兼程,甫旬而致祭其下,盖不敢不虔 且勤矣。臣历考牒记,当屎羲神农洪□□□□,尧舜未文明之先,乃能独运神智, 创为律吕管弦、衣服车旗之制,以阐洪荒而兆文明,其功可谓茂已!顾口俗所传鼎湖飞龙之说,近于方外道家者流,其语不经见,臣不敢信。要之帝之灵固,如日月江河  之昭耀,流行于天地间,虽至今存焉。臣祀告于兹,因之重有感焉。夫祭之举,为即 位正始告也。向使国家有万年之寿,即未必有改元之事。元不必改,则祀亦不必举。 故祭之举,为国家之大不幸,而臣子之所讳言也。然自世宗以来,七年之内,祭告者  二,其如社稷苍生何哉?臣俯仰今昔,得无慨然太息流涕乎!然此天下,乃帝相传至  今之天下也;今上,乃帝所阴托以守神器于异世者也;今之臣民,乃帝之所攀号莫及  之臣子、以翼戴乎帝者也。夫帝之灵,固至今存矣。则所以从兹以往,而为斯世斯民 之主计者,能无阴佑默相于无穷矣乎?臣不胜祝愿,书以识岁月。 一时共事者,为延  安守陈君烨也。而藓州守、中部、洛川、宜君诸守令,亦并书之。

万历元年夏四月十六日

尚宝司少卿臣石星顿首谨记 附陈烨再跋文:

余以嘉靖壬戌通籍,明年癸亥除虞部,丙寅迁屯田郎中。是年,世宗宾天,永陵之役,余实董之。呜呼!余哭世宗矣。隆庆改元,丁卯出守真定,己巳谪刺同州、旋  迁南刑郎中,辛未复领延郡。壬午而穆宗宾天。呜呼!余又哭穆宗焉。盖六年之间, 两见国哀。俯仰今昔,抚时即事,臣子至痛,曷维其已?读石公之言,固重有感焉 耳矣!

万历元祀十月初吉 琅邪陈烨识

藓州知州王之藩、中部知县卫汝霖、洛川知县李仪、宜君知县李恭同

(六)《轩辕黄帝庙重修记》,明窦如芳撰。窦如芳,明南和县(今河北南和)人。 明熹宗天启年间任陕西延安府鄜州中部县(今陕西黄陵)知县。此碑文刻于明天启元  年(1621)。录文如下:

轩辕黄帝庙重修记

臣如芳自天启辛酉之秋,来令中部。甫莅任,遂拜帝陵于桥山顶上。既而从陵东下,有帝庙,臣步谒之。仰瞻庙貌,夷圮几许,臣为之恻然。夫以今上嗣位改元,必遣使御祭,以告正始;而凌颓若是,岂所以对扬休命,而伸荐馨香者乎?于是请议当道,求大材,酌价值,索玻璃诸匠,纠宜、洛两邑民众,朝夕成之。及礼典才成,而 御祭果临。斯时栋宇辉煌,牲铨修洁,真可以对扬王休,仰荐馨香矣。越明年之春, 凡庙制东西长廊,并内外诸户,坚碑亭,更享胙各所,一切告成。环睹鲜妍,仰俯  藻采。且帝相聿新,风牧诸臣俱烨然改观。见其垂旒正笏,臣每谒之,仰在上,质在旁,不惟庇吾皇万年之长,即微臣之藉余庥以自荫者,其庆泽当何如?功毕日,部庠学臣张乘元,砻石廊右,征记于臣,以勤其事。臣因周视古碑,知帝庙始肇桥山之北。 宋开宝中,敕移于兹。元至正中,重修者一。至我天启元岁,重修者二焉。他若铸鼎  神绩,髯龙故事,开草昧,造文明,诸碑已悉谈之,臣何复?

大明陕西延安府藓州中部县知县南和窦如芳谨薰沐顿首撰

儒学教谕深州张乘元、县丞龙溪黄一鹏、典史萧田(当为萧山)方继科立石

龙飞天启元年辛酉恩选国子监生部人(当为邑人)寇永清书丹 附寇永清轩辕庙诗碑跋文:

轩辕庙诗碑跋:

亿万斯年寿人家邦

轩辕圣祖庙,颓于万历庚申之秋,其功转难以卒举。迄次岁辛酉,天启改元,(缺) 邑侯窦公为郡令,甫下车,谒帝庙,眷视其旁,愤愤不乐,日夜靡宁。每食口箸兴嗟  曰 :“ 苟□□□0□ ,吾愿毕矣!”因捐俸金,曲为计处。诸凡为土木谍周而且藏。越  明之春,一切告成。侯欣然曰:“□□是可以祀。”遂命工砻石,撰勒其事。以书丹之  责属之于清。清不能书,亦何敢辞?敬承焉,不无□OO  口讥也。书罢,恭笔一跋, 随颂其不朽。

绣错星分紫雾间,天开圭璧尊桥山。 丹封五气笼仙冢,霞隐龙光统宇环。 绕翠□□0□□,华池宁静云高扬。 人歌帝力于何有,挹得清风看皓月。 月华照耀满苔茵,画阁□□口□□。

鼎内神光有□色,天教森蔚壮长春。 长春霭霭深不枉, 一业濯泓沮水泻。 流 □O0□□□,  骚人俯仰傍台榭。 台榭肇基在几时,先朝开宝建于兹。 至今历数千年远,向事□□O0□。

庙圮万历庚申岁,仰吊穹苍天不惠。 遏密八间四海静, 一年两次哭先帝。 龙飞□□□□□,我部循良值窦侯。 捐俸经营新庙貌,荫庇民物而优游。 馥郁荫浓帝阁焕,辉煌□□□□□。 肃肃环堵一时兴,路上行人颁不断。 礼殿才成御祭临,五更烟雾辉鸣禽。 于照在华桥如对,稽首扬体忠孝心。 侯德侯功难悉道,部人图报于何报?  巍巍凤阙乾坤欠,留得帝名千古稀。 楹挺灿烂迎千祥,石径生金柏子香。 聚气含尼孕毓厚,永绵天保祚吾皇。 殿阶若成谁为志,我侯撰记勒其事。 恭承侯命清书丹,勉附俚言供指视。 明知贻臭千百春,明明妄潜前后人。 宾为琳琅成撰赋,宾为刊镌映玉□。 刊镌不是夏口调,流水斜阳余夕照。 空试霜毫羞石头,博来千古斯人消。

寇永清谨志白水石匠冯圣第、潘应祯迥刊

(七)《轩辕黄帝庙重修记》,明万云路撰。万云路,明北直隶河间府吴桥县(今  河北吴桥)人。明崇祯年间任中部县(今黄陵县)知县。此碑文刻于明崇祯九年(1636)。 录文如下:

轩辕黄帝庙重修记

臣云路筮仕中部,即举祀典所载者,躬奉明種,遂谒黄帝陵于桥山之巅。既而循 陵东下二里许,有帝庙,其制甚宏阔,询之左右,不得其自始。遍阅碑篆,知创始于 宋之天〔开〕宝,元至正重修者一,明天启重修者二。兹寇盗云扰、饥懂游臻,其圮坏几同禾黍。臣瞻拜之余,不胜凄然!载稽旧例,朝廷每三年遣官致祀。其饬宇奉将  之需,皆出于宜、洛、中部三县。丙子秋,值大祭之期,荒废如此,何以对扬休命?  遂移文于宜、洛执政者,皆以钱粮无措辞。臣不得已,请于上台。蒙谕:时诎不可以  举赢,当暂为修茸可也。遂命工鸠材,其欹亥者扶之,其倾颓者补之。至于斋宿等庑, 皆沦覆一空,则无米难炊矣。是役也,起于七月之念,竣于九月之朔,凡四十日,计  补修正殿六楹,葺治大门、二门共八楹,筑垣墙壹百壹拾。即未能轮奂重新,亦庶几  风雨攸除,于以妥在天之灵,而若万民之心,其少有裨焉。至于重修庙貌,恢复旧制, 非氛除尽扫之后,十数年修养不可。臣固有志而未逮焉。谨薰沐志石以侯作者。

崇祯九年菊月吉日

知中部县事万云路,北直隶河间府吴桥县人。 分巡河西道参议孔闻漂,山东曲阜县人。

延安府知府李含□,顺天房山县人。 藓州知州孙愈贤,河南荥泽县人。

西延捕盗厅同知徐文□,福建武平县人。

署洛川事宜君知县唐克仁,河南祥符县人。

理刑厅推官喻承芳,湖广石首县人。 中部县丞吕宣元,北直武□县人。

(八)《重修轩辕黄帝庙碑》,清杨素蕴撰。杨素蕴,陕西宜君县人,字筠湄, 一 字退庵。清世祖顺治九年(1652)进士,授直隶东明县知县。在任救灾禁盗,颇有政 绩。历仕侍御史、川北道参议、分守郧襄道山西督学副使、通政司参议、奉天府丞、 顺天府府尹、巡抚安徽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改抚楚。曾上疏言吴三桂权重,有防微杜 渐之语。次年,出为川北道。十余年后,三桂叛,再起,官至湖北巡抚。有《见山楼 集》传世。今陕西宜君县存其墓志。此碑文刻于清康熙六年(1667)十月。录文如下:

重修轩辕黄帝庙碑

轩辕黄帝葬中部桥山,因庙于其地祀之,以圣人功在万世不可忘也。旧庙坊州城 北门外,宋乃徙城东耶,以保生宫更置为庙。或□□□曰玉清观。宋以前碑书蚀弗考, 创修元人张敏记略述始末,今其碑存。明益廓其制,周垣可里许。为殿、为亭、为塾、 为门、为厨舍□□□楹。祀典,隶太守封内,有司春秋岁祀,三岁则太守亲将祀事。 藓刺史与洛、中、宜三邑之令长百执事,以秋八月上甲祭先,期齐□□□□□。天子  遣专官,亦届时至齐,各以其地、其日启明,烂生徒鼓众,太守沐冕对越,使臣敬致, 御帛视香太守前,燎辉芬氲,左右史稷,俨天子躬绾祀,辛陟降而歆焉。顺治辛卯, 我贡祖皇帝亲政,遣少宗伯公铎来益,天子御极,必特祭告始也。自此,三岁祭典,旷门塾圮弗苹,又屡岁大雨,庙欹漏颓矣。巡抚都御史贾公檄,郡邑重新而役众费,  罔克举□□口莅我延,过庙俯仰者,父之唧然而叹曰:“事不可以诿难。”于是集令长   群吏,议兴役事。已,又谋之乡者父老,乃众弗欲兴役事。佥曰:“疲矣吾藓若、洛  若、中部若也,例役一州三邑之人。”王公曰:“嗟呼!吾不忍若而役。”佥曰:“廪其   有余粟,不或帑多美金若犹未也,其何以兴役事?”王公曰:“诏禄二千石□□□□□。” 佥又以土木之功,稽察匪易。王公又曰:“刘晏修腥,胡多其资。吾期集事而已。”于  是请于都御史贾公与河西副宪鲍公,两公皆稔□□□口□即卢公新制,秦晋并允所   请,于是庙之役作,而司李刘公亦咸集襄厥事,广赀于文武之有事延土者,然后专责   中部县尉汪兆焱□□□则勾稽有簿。工弗集,请于太守,太守计曰:“庸之财用靡。” 继请于太守,太守一时捐发砺锻、材木、砖石、焦炭、胶漆、颜采。弗备,请于太守  □□□□□ 复时时檄,督劳之间,亲临程其工。大殿成,两门、碑亭,乃作唐宋元明  碑序,列其中。然后周垣兴,觎宫实枝,门宇辉焕。黄帝垂拱,六相屏肃,伟哉!足   严祀事,光大典矣。然费弗民病,役罔民劳,计之费省而役少,是何也?举度鲜不中  程,惟太守贤也。工始□□□□ 将落成,太守王公书遣素蕴记焉。素蕴按天子主百  神,取功德在于民者,著之祀典,饬有司黝垩庙宫,将以神人受职,课百辟绩。神之  不享,民必罔治。是役也,官维人也,百神怀□□□□□王维后也。

卢公讳崇峻,三韩人。贾公讳汉复,曲沃人。鲍公讳开茂,长山人。王公讳廷弼, 三韩人。刘公讳翊圣,介休人。藓州知州刘讳□□□□□县人。陈讳艺衡,福建人。 中部县知县曾讳聪,晋江人。宜君县知县周讳之简,仁和人。

是年,会皇上亲历、几将祭告古帝王山川,素蕴幸逢其盛,敬作记焉。 时康熙六年岁在丁未十月之吉

赐进士出身四川分守川北道布政使司右参议前四川道监察御史王华、杨素蕴盟手 谨撰

廪生寇一清、郑居广书丹

谨将各官捐俸银俩开列于后:

钦差整饬榆林中西二路兼分巡道陕西按察司副佥事周云捐助银贰拾两,钦差整饬延安等处分巡河西道陕西按察司副使鲍开茂捐助银捌两叁钱 延安府知府王廷弼捐助银叁拾伍两肆钱

推官刘圣翊捐俸银肆两

神木兼收同知英宗泗捐俸银叁两

署葭州事神木同知高显辰捐俸银肆两 靖边知县□□□捐俸银□ □ [  两

中部县典史汪兆焱捐俸银拾两贰钱

以上共捐俸银贰百壹拾捌两

(九)《重修轩辕黄帝庙募缘序》,清刘尔悸撰。刘尔悸,陕西宜君县人,字敬义, 人称雪石先生。康熙十八年(1679)荐举博学宏词科,辞不赴。精诗文,善文词。著有《雪石堂诗草》。此碑文刻于清康熙六年(1667)。录文如下:

重修轩辕黄帝庙募缘序

万物果无始乎?天生圣人何为也!万物能忘其始乎?人祀圣人何为也!圣人群祀于人乎?首出御世皆圣人也,惟创始者尊于世。三皇以及羲轩,皆有功于天地之始也。 唯定制度者切于民,予于是知黄帝之功在万世,为凡有血气者之永思不忘也。昔者穴  居野处,帝始作宫室;昔者污樽抓饮,帝始制器用;昔者结绳而治,帝始有书契文字; 而且命大挠作甲子,伶伦造律吕;兴衣裳之制,习干戈之用。利赖至今者,固其功也。 夫功者,切乎民者也;民享其功,思其所从来,而庙者兴矣。中部有黄帝庙,盖黄帝  葬桥山,因其地而祠之,礼也。创于汉,至宋而益饬,历元明迄今岁,春秋有司黝垩, 严祀事。三岁,则天子命官既帛,载御祝,持节来。太守先期役一州三邑之人,撤朽  剜蚀,植欹筑颓。工告成功,然后太守率藓刺史及洛、中、宜三令,届时而斋宿焉。 而天子践位初,则又特遣大臣,祭以告始。以故庙制视古来帝王庙独宏敞,且实枚焉。 顺治辛卯,先帝亲政,宗伯王公觉斯,以帝命肇祀于庙。今十有七年矣。岁久祀缺, 庙遂颓。巡抚都御史贾公,恻然弗自宁也,以檄河西副宪。副宪鲍公亲诣庙谒览焉, 而叹曰:“事孰有急于此者乎!乃兹颓焉弗修也!”于是下令,庇材程工。太守王公 则曰:“是不可重劳民。”乃捐俸资之。而司李刘公谓予曰:“事集于人,功成于众,子  何言之?”予曰:“功崇者世,泽永者思。今孰不居尔宫室,利尔器用,习尔文书,而 律历,而衣裳?此世者之道,而思之永者也,则谁不思饬厥祠。蚓是役也,宪司身其 事,太守与公尝董率之。夫上所令,下奉唯谨也;上所为,下弗力恤也。彼文武将吏, 有事于延之封域者,厚集其资以襄厥事,亦义所不得辞也。诗曰:“敬恭明神。”按祀 典:废厥祠祀不举者,不敬;不敬者,削以地。礼:诸侯祀封内山川暨古帝王。陕以 西,岳曰华,镇曰吴。古帝王自周文、武以下,祀各以其地。黄帝之祀,惟上郡封内, 则属兹庶执事,可不敬成祀事欤?且人未有不念其所自始者。考氏族谱,世系多出自 黄帝。肃尔宫庙,又人本乎祖之义也。倘人不力爱,众弗赀吝,群相与以有成,则不 惟有以仰副诸公敬共明神之意,而他日者天子修废典、举三岁大祭,秩宗来将澈事, 仰瞻問温、不且大有光于朝廷哉?惟庶执事勉之!

(十)《轩辕黄帝庙重修碑记》,清李如沅撰。李如沅,清雍正年间(1723-1735) 任陕西直隶鄜州知州。此碑文刻于雍正十三年(1735)。录文如下:

轩辕黄帝庙重修碑记

皇帝御极之七年,圣德覃敷,至治远超隆古。府修事和,庶绩咸熙。乃诏天下郡 邑,有皇古圣帝哲王寝陵庙貌,悉修勿缺,费资皆取给公帑。而我藓所属中部县之桥 山,有黄帝轩辕氏陵庙,遂从兹焕然一新矣。山形岸择,势若龙蹲,象偃众山,环朝 星拱,古柏万株、苍郁窈冥,实为洪荒以来九域中第一区。庙当山麓邑治之左,历朝 遣官致祭,丰碑林立。虽规模宏阔,而榱桷堪暗,殿宇萧条。于是邑令何君上其事于 州,余为请之当道各宪。估其工值,详为校勘,鸠工庇材,求大木于险远,召良匠于 他州。登登冯冯,弗胜琴鼓,碧瓦凌空,金茎耀日。盖兴工于十二年二月十八日,至 九月十二日而竣厥事。竖碑以记其成,而余为之序曰:

圣人之道,诚而已矣。宇宙何以立?人纪何以修?政教何以明?礼乐法度何以  彰?祸乱干戈何以戢?赖有大圣人以继其成。虽数千万年之远,而道统心法,默相契 合,不啻尧与舜一堂之授受。道积圣躬,化洽臣民。而推隆其所自,然后有祠宇之设, 寝陵之护,又俎豆以享之,而礼乐以魏之。是前之圣人以诚著其功德,后之圣人以诚 致其昭格,无二理也。且夫崇圣者必首其宗,而隆道者必法其正。彼夫梵宇琳宫,所 在多有,虽复壮丽显赫,而所谓圣者何人?道者何事?故即世俗惑焉,而事不关于祀 典也。史载黄帝生而神灵,徇齐敦敏。修德振兵,抚万民而度四方,盖为继羲农、开  唐虞之圣德无疑。而好事者乃诬以神仙诡异之说,铸鼎攀髯,事荒忽不可究,何其诞 也!呜呼!此司马氏所谓“百家之言,文不雅训,而荐绅难言”者与!今观庙貌山陵, 万年在望,岂不憬然可悟也哉?我皇上精一执中,远绍二帝,而又推隆于皇古,继其 成以弘厥道,庙貌之新,精诚默契,猗与盛哉,洵千载之昌期也!邑令何君,率作兴 事,竭力焦思,身先众劳、以始终之而致其盛。盖庶几以诚事君而不欺者,是深可嘉  也。乃为之记。

时大清雍正十三年岁次乙卯四月辛丑朔六日丙午建 陕西直隶藓州知州李如沅盥手撰

六等嘉禾章中部县知事宏农曲著勋、大梁闻间焓、宏农郭维国、宏农成席珍,民 国六年戊午春仲,劝农近郊,偕幕客休观于此。

(十一)《重建轩辕庙记》,清高麟勋撰。高麟勋,生活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 曾任陕西直隶鄜州知州、诰授中宪大夫、湖广荆州府知府等职。此碑文刻于清乾隆二 十六年(1761)。录文如下:

重建轩辕庙记

今上以古帝王之治治天下,岳贡川灵,发祥献瑞,官勤于职,民笃其顺。殊方异 域,莫不晏然称至治。岁举郊祀外,凡国有大庆,暨政典之可昭告者,莫不特遣卿贰

走玉帛牲祝以将事。庙貌之弗整弗饬,则责归封疆之官厥土者。吾藓州所辖中部县, 古坊州地,轩辕黄帝陵庙在其封内。余奉天子命来牧是邦,谒帝陵庙毕,瞻仰榱题, 周视垣墉,多朽落频圮者,遂慨然动修葺志。历阅古碣记,知帝庙创自汉代。唐大历  中,置城北桥山之西麓。宋开宝间,移今所。元、明以还,代经补级。我朝定鼎后, 圣祖朝重修;宪庙时,藓牧李公如沅再修。盖新之者屡矣。今而弗举,奚以洁明澈肃  祀事耶?谋诸前令王,不果行。再谋诸今县大夫巩侯,巩侯躬其劳,倩余请于各大宪, 各大宪为请于朝,可其事。余遂俾巩侯以今年夏,采木于山,取水于渊,罗匠氏于他  邦。范金合土,以冶以陶,以标以筑,以绳以直,以斫以薨,以黝以垩,以绘以朱。 其坍者、缺者、蚀剥者、裂而张、隙而渗者、湫不可足者,凹凸而失平者、横斜偏曲  不如法者,莫不一一举而新之。是役也,经始于秋七月之望日,报竣于冬十月二十有  一日。于帝所居正殿,易其鸱尾,更其瓴甑;琉璃玙璠,分道一色。其间为碑亭三楹, 为更衣亭三楹。为大照墙一,衡三丈有奇,高半之。为左右翼墙各一,长各六丈。照  墙外为石坊,石有一丈,如其长之数,而作砖栏以卫之。为宫墙一百六十丈有奇,庇  之以木,脊其巅以麋之。门内外暨碑亭南北作中甬道三十余丈,缘之以石,如其长之  数,而两之。事皆似因,其功实倍于创。庙内外共靡金钱九十余万有奇,工夫二千八  百有奇。费取诸公,无扰于民。是玉殿琼台,绀壁红墙,与古柏虬影,烟岚翠峨,掩  映参差;而上下前后,左右四旁,遂莫不炳炳然新光焕发矣。今年十有一月,恭逢皇  太后七十万岁,普天率土,莫不同庆。来岁之春,必将大祀于群后岳渎。或者玉帛牲  祝,不辱虔事,且以慰我皇上法古则先之思、以尽臣下执事之大分。余且新膺简擢, 将有荆南之行,庶区区之心,不留遗憾欤!巩侯讳敬绪,甘肃当亭人,戊午举于乡, 尝屡篆中州,能其官,授今职,其肩事周不实,例并记之。

乾隆二十六年十有一月日

诰授中宪大夫湖广荆州府知府前知直隶藓州事加三级又军功加一级长白高麟勋 谨撰

中部县知县巩敬绪督修

(十二)《道光庚子夏五承修轩辕黄帝庙工告成恭纪诗碑》,清程鸾台撰。程鸾台, 清道光年间(1821—1850)任中部县知县。此碑文刻于道光二十年(1840)。录文如下 :

道光庚子夏五承修轩辕黄帝庙工告成恭纪诗碑

一命叨承乏,三年计有余。时和民气乐,地僻宰才疏。 工肃宫墙度,材虔寝庙储。垂裳端冕始,明道继天初。 骏德无从颂,鸿猷不尽书。仰瞻香案吏,敬谨纪居诸。

中部县知县程鸾台黄肃谨勒

(十三)《修筑桥山陵路碑记》,民国口阳洁撰。此碑文刻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 七月。录文如下:

修筑桥山陵路碑记

甲戌春,奉命移防中部,间尝登临桥山,谒黄帝陵,见山陵道逶迤,满途荆棘, 游行殊感不便,为慨然者久之。夏间,政府竭力开业。西北军长钦公首先以兵工修筑 成榆汽路,为之倡得于役,其间将桥山陵路加以修筑。既竣事,适勉之旅长巡防来此 谒陵,题曰“桥陵圣境”。因刊石置之道右,藉志路工云。

陆军第四十二师第一百二十四旅第二百四十八团团长□阳洁谨志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七月吉日

(十四)《重修黄帝陵庙碑记》,民国蒋鼎文撰。蒋鼎文,浙江诸暨湮浦盘山人,字 铭三。先后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参谋部中校副官、北伐军滇黔赣军第一路司令部上校参 谋、广东军政府兵站总监部参谋等职。民国二十六年,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 西安行营主任。二十七年,改任陕西省政府主席,并兼任国民党陕西省党部主任委员, 掌握西北军政大权。二十九年,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西安办公厅主任、陕西省民众动 员总指挥部总指挥。后往台湾。此碑文刻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录文如下:

重修黄帝陵庙碑记

太史公云:“雍州积高,神明之铄。”中华文治发祥焉。而文治实启于黄帝,故太  史公作史书,据《大戴礼 · 帝德》篇,本纪以黄帝托始。盖以诸家纪载,谓帝前尚有  古皇。而神话无稽,难资考信。至帝而发明创造,粗有法制,洗游牧巢窟之俗,建衣  裳礼乐之国,吾华文明,于焉开始。冠于纪首,崇初治也。故孔子常赞之曰:“生而  人得其利、没而人畏其神,服其教。”帝之威德,实动于人人之精神而生其爱敬,而 非室宇莫由将,此先民立庙之义之所起也。余自莅陕,三谒桥陵:二十七年,代中国 国民党执行委员会;明年,又明年,均代国民政府。殿宇多圮,睹之心盘。先是,国  民政府将大事修茸,规划已具,而抗战兴,不遑兹役。余因粗为整治,聊便祭扫,饬  建设厅派员计工,令中部卢县长仁山躬督,而受成于第三行政督察区钟专员相毓。凡  大门、享殿、围墙及陨缺者,均加葺补。至于崇闳之制,尚有所待。自二十八年秋经 始,明岁三月讫工,所费才及万元。而远眺山陵,近瞻清庙,一草一木,亦焕然增新  矣。常取子长书绎之,而知帝精神之所注焉。其时炎帝政衰,强侯放恣。当群雄角逐  之秋,帝知非大张挞伐,不足以安人民而垂业统。故虽神运哲思,创造文化,而尤特  重夫武功。观史迁纪中所载,披山道以利交通,艺农林以富生产,师兵自卫以同甘苦,

熊罴名军以神战术,创制讨伐,未遑宁居。自阪泉涿鹿大捷后,群强乃帖帖就辖矣。 武功既成,文治愈兴,万世治功,由此开基。方今倭寇内侵,欲以肆志于我,全国共  愤,誓逐此虏。以帝盛德大业,沾溉无穷,重新陵庙,树之风声。思远祖缔造之维艰, 念守业缵绪之莫贷,则万万同仇敌忾之志,愈奋迅激发而莫之能遏,克奏肤功,计日 可待。绳绳翼翼,我中华民国永垂无疆之休。若夫崇德报功,岁时修祀,其义抑犹浅  已!爰勒贞珉,用谂来哲。是为记。

中华民国二十九年月日 长安白延锡刻字

(十五)《黄帝庙地亩碑记》,民国卢仁山撰。卢仁山,撰此文时任中部县(今黄 陵县)县长,兼黄帝陵园管理处主任。此碑文刻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录文如下:

黄帝庙地亩碑记

中部县城之北,有古桥山,轩辕黄帝陵墓在焉。陵迤东,旧有黄帝庙一所,年湮 代远,庙貌荡然。而庙产地亩,亦皆散佚无存。仁山莅任斯土,历时二稔,常集地方  人士,对于庙产,多方考核。迨丁卯秋,陵园管理处奉命成立,遂偕副主任刘君子林, 查得庙产地计共一百二十一亩。今春又蒙省政府蒋主席拨款壹万元,饬将黄庙补茸。 兹幸落成,庙貌一新。爰将庙产地亩亩数及坐落勒之于石,俾后之人得有查考,藉垂  永久。是为记。

地亩段落勒之于左:

一、戏楼底地二段,二亩。

二、东检上地一段,十一亩。

 三 、东捡上地一段,四亩。

四、大殿背后地一段,八亩。

五、管理处背后地一段,九亩。

六、河滩地路南北二段,七亩。

七、西山南超庄鸿门寺庙前地一段,八十亩。 署中部县县长兼陵园管理处主任卢仁山谨志   中华民国二十九年三月十四日立

(十六)《黄帝陵碑记》,余正东撰。余正东,撰此碑文时任陕西省第三区行政督 察专员、兼保安司令。此碑文刻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录文如下:

黄帝陵碑记

中部县之桥山,为黄帝陵之圣地。古柏参天,山环水抱。自然之景物虽壮,历代之规划未宏。每当展祭之时,辄兴隘陋之感。用是忘其固陋,拟逐步建筑陵园祭殿, 并请准。省府主席蒋公,亲书“黄帝陵”碑,以彰圣德而壮观瞻。省政府主席熊公哲  民嘉余志,特倡捐国币十万元,水泥二十桶,以促其成。正筹备间,新任主席祝公芾  南,奉命展谒帝陵,亦以此为当务。饬先镌蒋公题碑,并建长方形祭亭覆其上,俾于  每年祭奠时,不再另行搭置临时祭棚,且命余制备固定祭器额联等,以示庄严隆重, 经分别筹款鸠工。并得新三十七师徐师长养安、西北制造厂李厂长占五、中部刘县长 学全、王绅学三等之助力,促成其事。丰碑屹立,亭宇□然。初步工程,乃得告一段 落。爰记其颠末如右。

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夏

陕西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余正东谨撰

(十七)《重修轩辕黄帝庙记》,此碑文刻于1963年,由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 黄陵县人民委员会联合发表。录文如下:

重修轩辕黄帝庙记

黄帝为我国远古传说中之伟大人物。姓公孙,名轩辕。毕生劳瘁心力耳目,节用 水火材物,迁徙往来,无常居处。致力于削平暴乱,缔造国家。我国最早之农业、畜 牧生产、舟车、房屋、衣裳、文字、音律、医学、算数等之发明创造,亦传始于黄帝 时期,为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智慧的象征,深受历代人民所尊敬。死后葬于桥山 为黄帝立庙,相传始于汉代。明清碑石所述,唐代宗时(公元八世纪),庙初建于桥 山西麓;宋太祖开宝五年(972),移置于今址。元、明、清代屡加修葺,庙宇大殿雄 伟壮丽,山环水抱、松柏苍茂、为国内重要名胜古迹之一。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 虽将旧殿改为平房,经常驻扎伪军,以致原有建筑,备遭破坏。解放后,党和人民政  府再三申令保护文物古迹。1955年,成立黄陵保管所,派专职干部负责整修维护。1959 年,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拨款15.5万元,委托黄陵县人民委员会负责重修,修建宫式 大殿七间、厅房七间、碑室五间。工程于是年8月开始,1960年3月竣工。1961年4 月,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黄帝陵列为其中之一。从此,轩辕  黄帝艰苦创业与造福人民之精神,将益昭著。因勒石以记颠末。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黄陵县人民委员会

1963年了月8日立

(十八)《香港回归纪念碑铭》,梁溪方撰。此碑文撰写于1997年7月1日,此时 正是香港经过英国百年统治重新回归祖国的日子。录文如下:

香港回归纪念碑铭

四方上下谓之宇,往来古今谓之宙。大千世界,天元而地黄。中为人文之发祥, 华为天地之阳和。古国文明,九州尽舜尧。香江古今流,港华日月辉。

香港自古乃为中国领土, 一八四○年鸦片战争后被英国占领达百年之久。 一九八 四年十二月十九日,中英两国政府签署联合声明,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一九九 七年七月一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从而实现长期以来中国人民收回香港之夙愿。在 此庄严神圣之时刻,我等炎黄子孙捐资立碑,鉴证历史,告慰先祖。长城起舞,黄河 长啸。长江扬波,香江唱和。明珠焕彩,凤鸣龙吟。亿兆同庆,五洲瞻仰。立碑黄陵, 刻不千古。定国铸魂,万世流芳。颂曰:

沮水曲汤,桥山翠苍。人文始祖,源远流长。历史五干,饱经沧桑。民族多难、 港沦英邦。华人自奋,心系故乡。百年雪耻,日月重光。域外震内,无分派党。游子  寻根,欢聚一堂。捐弃前嫌,开来继往。中国一统,一脉兴昌。邓公小平,伟论无双。 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江总泽民,继承发扬。众心所向,再现辉煌。时不我待,业当 共创。世纪东方,吾国恒昌。万变不改,国魂永扬。古国风范,包容大象。追古抚今, 铭刻不忘。四海同一,感我炎黄。九七七一,集庆共享。世界和平,谱写华章。吾祖  有灵,佑护国邦。长治久安,万丈光芒。

梁溪方召法书一九九七年七月一 日于港岛南山画室时年八十三岁。

(十九)《澳门回归纪念碑文》,林近撰。此碑刻于二00○年二月二十五日。录 文如下:

澳门回归纪念碑文

澳门位于珠江口之西南,含澳门半岛冰及仔路。环两岛自古乃中国领土。十六世 纪中叶以后,为葡萄牙逐步占领。根据一九八七年之中葡联合声明,我国已于一九 九九年十二月二十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实现数百年来中国人民收回澳门之强 烈期望。

毛公泽东,领导人民建新中国,屹立世界;邓公小平,高瞻远瞩, 一国两制,伟 论创建;江总泽民,睿智英明,振兴中华, 一统联绵。

澳门回归,普天同庆,盛世昌明,繁荣安定。喜见国耻洗雪之日,四海华裔,同 声咏唱,神州圣耀赫赫斯功。澳门同胞共议建碑勒石,告慰始祖轩辕。莽莽神州,巨 龙腾飞。日月增辉,谱写新篇。两岸统一,人民之愿。中华文明,亿万斯年。

公元二零零零年二月二十五日

林近敬书,时年七十八。

 

上一篇
轩辕庙(三)轩辕庙的景观
黄帝陵、庙的建置与整修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