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疏五过论(77)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本篇内容主要讨论诊治上的五种过错,并且指出临证诊治,必须结合饮食、人事、脏象、色脉等进行分析和研究,才能正确地诊断和治疗。疏,分条陈述;五过,五种过错。马莳说:“疏,陈也。内有五过·故名篇。”本篇名言:“治病之道,气内为宝。”
黄帝曰:呜呼远哉!闵闵乎若视深渊①,若迎浮云。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际。圣人之术,为万民式②,论裁志意③,必有法则。循经守数④,按循医事,为万民副⑤。故事有五过,汝知之乎?
雷公避席再拜曰:臣年幼小,蒙愚以惑⑥,不闻五过,比类形名,虚引其经,心无所对。
【注释】
①闵闵:深远貌。形容医道深奥无穷。
②“圣人”两句:圣人的医术,是众人的典范。
③论裁:讨论决定。
④循经守数:遵守常规和法则。
⑤为万民副:为众人谋福利。副,辅助。引申为谋福利。
⑥蒙愚以惑:愚笨而又不明事理。
【译文】
黄帝道:哎呀,真是太深远了!深远得好像探视深渊,又好像面对空中浮云。深渊还可以测量,而浮云就很难知道它的尽头了。圣人的医术,是众人的典范,他讨论决定医学上的认识,必然有一定的法则。遵守常规和法则,依循医学的原则治疗疾病,才能给众人谋福利。所以在医事上面有五过的说法,你知道吗?
雷公离开座位再拜说:我年岁幼小,愚笨而又糊涂,不曾听到五过的说法,只能在疾病的表象和名称上进行比类,空洞地引用经文,而心里却无法对答。
帝曰:凡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①。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②,病有所并。医工诊之,不在脏腑,不变躯形,诊之而疑,不知病名。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病深无气,洒洒然时惊③。病深者,以其外耗于卫,内夺于荣。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亦治之一过也④。
【注释】
①脱营:与下文的“失精”,皆病证名。皆为情志郁结所致。
②五气:即五脏之气,实指五脏所生之情志而言。
③洒洒(xiǎn)然:恶寒貌。
④“此亦”句:这在诊治上是第一种过失。亦,句中助词。过,过失。
【译文】
黄帝道:凡是在诊病的时候,必须询问病人是否以前高贵而后来卑贱,那么虽然不中外邪,疾病也会从内而生,这种病叫“脱营”。如果是以前富裕而后来贫困而发病,这种病叫“失精”。这两种病都是由于情志不舒,五脏气血郁结,渐渐积累而成的。医生诊察时,疾病的部位不在脏腑,身躯也没有变化,所以诊断上发生疑惑,不知道是什么病。但病人身体却一天天消瘦,气虚精耗,等到病势加深,就会毫无气力,时时怕冷,时时惊恐。这种病会日渐加深,就是因为情志抑郁,在外耗损了卫气,在内劫夺了营血的关系。医生的失误,是不懂得病情,随便处理。这在诊治上是第一种过失。
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①。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②。愚医治之,不知补泻,不知病情,精华日脱,邪气乃并③。此治之二过也。
【注释】
①毁沮:毁坏。
②满脉:即张脉。经脉张满。去形:形体羸瘦。
③邪气乃并:邪气愈加盛实。
【译文】
凡是诊察病人,一定得问他饮食起居的情况。精神上有没有突然的欢乐,突然的痛苦,原生活安逸后来生活艰难,这些都能伤害精气,精气衰竭,形体毁坏。暴怒会损伤阴气,暴喜会损伤阳气。阴阳受伤,厥逆之气就会上行而经脉张满,形体羸瘦。愚笨的医生诊治时,不知道该补还是该泻,也不了解病情,以致病人脏腑精华一天天损耗,而邪气愈加盛实。这是诊治上的第二种过失。
善为脉者,必以比类、奇恒、从容知之①。为工而不知道,此诊之不足贵,此治之三过也。
【注释】
①比类:用取类相比,以求同中之异或异中之同。奇:指异常的。恒:指正常的。
【译文】
善于诊脉的医生,必然能够别异比类,分析奇恒,从容细致地掌握疾病的变化规律。作为医生而不懂医道,那他的诊治就没有什么值得称许的了。这是诊治上的第三种过失。
诊有三常①,必问贵贱。封君败伤,及欲侯王。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蹙为挛②。医不能严,不能动神,外为柔弱,乱至失常③,病不能移④,则医事不行。此治之四过也。
【注释】
①三常:这里指贵贱、贫富、苦乐三种情况。
②蹙(bì):足痿弱不能行走。
③乱至失常:诊治上失去常法。乱,反训为“治”。
④病不能移:病患不能除去。
【译文】
诊病时,对于病人的贵贱、贫富、苦乐三种情况,必须先问清楚。比如原来的封君公侯,丧失原来的封土,以及想封侯称王而未成功。过去高贵后来失势,虽然不中外邪,而精神上先已受伤,身体一定要败坏,甚至死亡。如先是富有的人,一旦贫穷,虽没有外邪的伤害,也会发生皮毛枯焦,筋脉拘挛,成为痿蹙的病。这种病人,医生如不能认真对待,去转变患者的精神状态,而仅是顺从病人之意,敷衍诊治,以致在治疗上丢掉法度,那么病患就不能去除,当然也就没有什么疗效了。这是诊治上的第四种过失。
凡诊者,必知终始,有知余绪①。切脉问名②,当合男女,离绝菀结③,忧恐喜怒。五脏空虚,血气离守。工不能知,何术之语。尝富大伤,斩筋绝脉,身体复行,令泽不息④,故伤败结,留薄归阳,脓积寒灵。粗工治之,亟刺阴阳,身体解散,四肢转筋,死日有期。医不能明,不问所发⑤,唯言死日,亦为粗工。此治之五过也。
【注释】
①余绪:末端。既察其本,又知其末。
②问名:问症状。
③离绝:指生离死别。菀(yùn)结:情志郁结。菀,通“蕴”。
④令泽不息:使津液不能滋生。
⑤不问所发:不问发病的原因。
【译文】
凡是诊治疾病,必须了解疾病的全部过程,同时还要察本而能知末。在切脉问证的时候,应注意到男女性别的不同,以及生离死别,情怀郁结,忧愁恐惧喜怒等因素。这些都能使五脏空虚,血气难以持守。如果医生不知道这些,还谈什么治疗技术。比如有人曾经富有,一旦失去财势,身心备受打击,以致筋脉的营养断绝,虽然身体还能行动,但津液不能滋生,过去形体的旧伤疼被引发,血气内结,迫于阳分,日久成脓,发生寒热。粗率的医生治疗时,多次刺其阴阳经脉,使病人的身体日见消瘦,难于行动,四肢拘挛转筋,死期已经不远了。而医生不能明辨,不问发病原因,只能说出哪一天会死,这也是粗率的医生。这是诊治上的第五种过失。
凡此五者,皆受术不通,人事不明也。故曰: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①,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②,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
【注释】
①雌雄表里:此指经脉而言。如六阴为雌,六阳为雄,阳脉行表,阴脉行里。
②“贵贱”两句:指由于贵贱贫富的不同,其体质亦异。
【译文】
以上所说的五种过失,都是由于所学医术不精深,又不懂得贵贱、贫富、苦乐人事的缘故啊!所以说:高明的医生治病,必须知道天地阴阳,四时经络,五脏六腑的相互关系,经脉的阴阳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治疗的主要病证。联系人事的变迁,掌握诊治的常规。贵贱贫富及各自不同的体质,询问年龄的少长,分析个性的勇怯,再审察疾病的所属部分,就可以知道疾病的根本原因;然后参考八正的时节,九候的脉象,那么诊治就一定精确了。
治病之道,气内为宝①,循求其理。求之不得,过在表里。守数据治,无失俞理。能行此术,终身不殆。不知俞理,五脏菀热②,痈发六腑。诊病不审,是谓失常。谨守此治,与经相明。《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五中③,决以明堂④,审于终始⑤,可以横行⑥。
【注释】
①气内为宝:张介宾:“气内,气之在内者,即元气也。”指察病人元气的强弱是治病的关键。
②菀热:郁热。
③五中:即五脏,因脏腑在体内故也称“五中”。这里指五脏的气色。
④明堂:明堂为古时朝廷议政的大堂,一般位居皇宫中央。因鼻位居面部中央,故以明堂喻鼻。这里泛指面部颜色。
⑤终始:始为初病,终是现病。
⑥横行:遍行,自由行走。
【译文】
治病的关键,在于深察病人元气的强弱,来寻求邪正变化的机理。假如不能切中,那么过失就在于对表里关系的认识了。治疗时,应该守数据治,不要搞错取穴的理法。能这样进行治疗,可以一生不发生医疗过错。若不知取穴的理法,妄施刺灸,就会使五脏郁热,六腑发生痈疡。诊病不能审慎,叫做失去常规。谨守常规来治疗,自然就与经旨相合了。《上经》、《下经》二书,都是研究揆度阴阳奇恒之道的,五脏之病,表现于气色,取决于颜色,能从望诊上了解病的终始,可以无往而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