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五禁(61)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本篇的中心是论述针刺的宜忌,重点介绍了针刺的五禁、五夺、五过、五逆等禁忌,示人在治疗时知道避忌,所以名曰《五禁》。本篇内容主要包括:说明五禁的内容,指出如果遇到禁日,对相应的部位,应避免针刺。说明五种元气大虚之证,绝对不宜用泻法针刺。指出凡见脉证相反的证候,应慎重处理,不可妄用针刺。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有五禁。
岐伯曰:禁其不可刺也。
黄帝曰:余闻刺有五夺。
岐伯曰:无泻其不可夺者也。
黄帝曰:余闻刺有五过①。
岐伯曰:补泻无过其度。
黄帝曰:余闻刺有五逆。
岐伯曰:病与脉相逆,命曰五逆。
黄帝曰:余闻刺有九宜。
岐伯曰:明知九针之论,是谓九宜。
【注释】
①五过:补泻均超出一定限度。张景岳:“补之过度,资其邪气;泻之过度,竭其正气,是五过也。”
【译文】
黄帝问岐伯说:我听说刺有五禁。
岐伯说:是指遇到五个禁日,某些部位不可针刺。
黄帝说:我听说针刺的禁忌有五夺。
岐伯说:是指气血衰弱的人,不可用泻法。
黄帝说:我听说针刺的禁忌还有五过。
岐伯说:五过就是针刺补泻不能过其常度。
黄帝说:我听说针刺有五逆之证。
岐伯说:五种病证与脉象相反,就叫五逆。
黄帝说:我听说针刺有九宜。
岐伯说:明确知道九针的理论,就是九宜。
黄帝曰:何谓五禁?愿闻其不可刺之时。
岐伯曰:甲乙日自乘①,无刺头,无发蒙于耳内②。丙丁日自乘,无振埃于肩喉廉泉③。戊己日自乘四季,无刺腹去爪泻水④。庚辛日自乘,无刺关节于股膝。壬癸日自乘,无刺足胫。是谓五禁。
【注释】
①自乘:天干值日。甲、乙、丙、丁……等十个天干,是代表十天的符号,并与人身不同的部位相对应。马元台:“天干之应于人身,头为甲乙,肩喉为丙丁,戊己为手足,四肢合辰戌丑未之四季,庚辛应股膝,壬癸应足胫。故凡天干自乘之日,皆无刺之。”故人身每天都能逢到一个值日的天干,叫做“自乘”。
②发蒙:治疗耳目头面之疾的一种刺法的名称。对于耳聋目昏,在午时刺听宫,叫“发蒙”。发蒙,本意是指启发蒙昧,解除困惑。这是精神领域的问题。这里引申其意,指用针刺解除病理上的耳目昏蒙。
③振埃:治疗阳气逆于胸中,喘咳胸满,肩息上气等病的一种刺法名称。振埃,本意是抖落尘埃,除去灰尘。这里也是引申其意,喘咳胸满之证,好比胸肺为灰尘所蒙,肺气不得通利而致,故治疗好比扫除尘埃。
④去爪:治疗关节脉络四肢病以及阴囊水肿的一种刺法。针刺关节肢络,并以铍针出水,叫“去爪”。
【译文】
黄帝说:什么叫五禁?希望听听不可针刺的忌日。
岐伯说:天干应于人身,甲乙应头,所以逢甲乙日,不要刺头部,也不要用发蒙的针法去刺耳内。丙丁应肩喉,逢丙丁日,不要用振埃法刺肩、喉及廉泉穴。戊己应手足四肢,逢到戊己日,不可刺腹部和用去爪法泻水。庚辛应于股膝,逢庚辛日,不可刺股膝的穴位。壬癸应足胫,逢壬癸日,不可刺足胫的穴位。这就叫五禁。
黄帝曰:何谓五夺?
岐伯曰:形肉已夺,是一夺也;大夺血之后,是二夺也;大汗出之后,是三夺也;大泄之后,是四夺也;新产及大血之后,是五夺也。此皆不可泻。
【译文】
黄帝问:什么叫五夺?
岐伯说:久病形肉瘦削至极,是一夺;大失血之后,是二夺;大汗出之后,是三夺;大泄利之后,是四夺;新产大失血之后,是五夺。五夺证都不可用泻法。
黄帝曰:何谓五逆?
岐伯曰:热病脉静,汗已出,脉盛躁,是一逆也;病泄,脉洪大,是二逆也;著痹不移,胭肉破,身热,脉偏绝,是三逆也;淫而夺形①,身热,色夭然白,及后下血虾,血虾笃重,是谓四逆也;寒热夺形,脉坚搏,是谓五逆也。
【注释】
①淫:泛指耗伤阴津的病变。
【译文】
黄帝问:什么叫五逆?
岐伯说:热性病,而脉反沉静,汗出后,而脉反见躁动的,是为逆证之一;泄泻,而脉反洪大,是为逆证之二;肢体麻木沉重,肘、膝等处高起的肌肉破溃,身体发热,而脉现偏绝,是为逆证之三;久病遗、泄、淋、浊、汗等阴血受损之病,致使形体消瘦,若见发热,肤色苍白,或见大便中夹杂紫黑血块,病情极重,是为逆证之四;久患寒热,形体消瘦,脉反见坚硬搏指的,是逆证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