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38)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逆顺是中国哲学和中国医学的重要范畴。所谓“逆”即与自然之势相逆反,顺即与自然之势相顺应。《易传》说:“数往者顺,知来者逆。”逆顺成为中国古代哲人考察自然之道的重要范畴之一。《内经》以“逆顺”名篇者就有《素问·四时刺逆从论》(逆从即逆顺)、《灵枢·逆顺》和本篇。逆顺作为医学和中国哲学的范畴更是贯穿于《内经》的主要思想线索之一。逆顺运用于疾病预后,指顺证、逆证。所谓“顺证”,指预后良好的疾病,而逆症则是预后较差或可能死亡的病证。就本篇来说,逆顺指十二经脉走向与气血运行的逆顺规律。此外,本篇探讨了针刺的深浅、快慢、次数,必须根据人体的胖瘦以及年龄大小、皮肤黑白、体质强弱等来酌量决定。因以《逆顺肥瘦》名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针道于夫子,众多毕悉矣。夫子之道应若失,而据未有坚然者也。夫子之问学熟乎,将审察于物而心生之乎?

岐伯曰: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数、法式检押,乃后可传焉。故匠人不能释尺寸而意短长,废绳墨而起平木也;工人不能置规而为圆,去矩而为方。知用此者,固自然之物,易用之教,逆顺之常也。

【注释】

①坚然:形容病证顽固。

②法式:方式,方法。检押:规则。

【译文】

黄帝问岐伯说:我听夫子讲针道,知道很多了。根据夫子的理论针刺,常常手到病除,从没有坚不可除的病证。先生是向前辈的先生询问继承的呢?还是从审察事物中而发明的呢?

岐伯说:圣人所作针刺的道理,对上合于天文,对下合于地理,对中合于社会人事。一定有明确的法则,以立尺度长短,模式规矩,然后才可传于后世。所以匠人不能丢掉尺寸而妄揣短长,放弃绳墨而求平直;工人不能丢开规而去画圆,去了矩而去画方。知道运用这一法则的,是顺应了自然的物理,是便于应用的教法,也就是衡量逆顺的常规。

黄帝曰:愿闻自然奈何。

岐伯曰:临深决水,不用功力,而水可竭也;循掘决冲,而经可通也。此言气之滑涩,血之清浊,行之逆顺也。

【注释】

①循掘决冲:沿着窟处来开要塞之意。掘,通“窟”,洞穴。

②经:路径。

【译文】

黄帝问:希望听听自然之道是怎样的。

岐伯说:到深河那里放水,不用多大功力,就可以把水放完;从洞穴里开地道,则直行的大道很容易通开。这是说人身的气有滑有涩,血有清有浊,气血的远行有逆有顺。治疗时应该顺应其自然。

黄帝曰:愿闻人之白黑肥瘦少长,各有数乎?

岐伯曰: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广肩腋项,肉薄厚皮而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其为人也,贪于取与。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也。

【注释】

①唇临临然:形容口唇肥厚下垂。《广雅·释诂》:“临,大也。”大,引申有厚意。

【译文】

黄帝说:我希望听听人的白黑肥瘦少长,在针刺时,是否有不同呢?

岐伯说:壮年而体质强壮的人,血气充足旺盛,皮肤坚密,在感受病邪时,针刺这种人,应该深刺、留针,这是刺肥壮人的标准。另有一种人,肩腋很开阔,颈项肉薄、皮厚、色黑,唇厚,血色黑浊,气行涩迟。这种人,贪图便宜,追求利益。针刺是应该深刺,留针,多增加针刺的次数。

黄帝曰:刺瘦人奈何?

岐伯曰: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刺此者,浅而疾之。

【注释】

①廉廉然:形容肌肉瘦薄。

【译文】

黄帝问:针刺瘦人用什么针法呢?

岐伯说:瘦人皮薄颜色淡,肌肉消瘦,唇薄,语声低。他的血清稀而气滑利,像这样,气、血都容易虚脱、损耗。针刺时应该浅刺、急速出针。

黄帝曰:刺常人奈何?

岐伯曰:视其白黑,各为调之。其端正敦厚者,其血气和调,刺此者,无失常数也。

【译文】

黄帝问:针刺普通人用什么针法呢?

岐伯说:观察他的肤色白黑,分别配合针刺深浅的标准。属于端正纯厚的人,它的血气和调,针刺时依据正常的针法标准。

黄帝曰:刺壮士真骨者奈何?

岐伯曰:刺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此人重则气涩血浊,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劲则气滑血清,刺此者,浅而疾之。

【注释】

①真骨:坚固的骨骼。

②坚肉:结实的肌肉。缓节:筋骨坚强,关节舒缓。监监然:形容坚强有力。

【译文】

黄帝问:针刺壮士用什么针法呢?

岐伯说:壮士骨骼坚固,肌肉丰厚,关节坚大。这样的人,性情稳重的,气涩血浊,针刺就当深刺、留针,并且增加针刺次数。而性情好动的,气滑血清,针刺就当浅刺而急速出针。

黄帝曰:刺婴儿奈何?

岐伯曰: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毫针,浅刺而疾发针,日再可也。

【译文】

黄帝问:针刺婴儿用什么针法呢?

岐伯说:婴儿肉软、血少、气弱,针刺时用毫针,浅刺进针要快,一天针刺两次就够了。

黄帝曰:临深决水,奈何?

岐伯曰:血清气浊,疾泻之,则气竭焉。

黄帝曰:循掘决冲,奈何?

岐伯曰:血浊气涩,疾泻之,则经可通也。


【译文】

黄帝问:临深决水,运用于针刺上是怎样的?

岐伯说:血清气浊的人,用疾泻的针法,就会使真气衰竭。

黄帝问:循掘决冲,运用于针刺上是怎样的?

岐伯答说:血浊气涩的人,用疾泻的针法,会使真气通畅。

黄帝曰:脉行之逆顺,奈何?

岐伯曰: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注释】

①“脉行”句:杨上善:“脉从身出向四肢为顺,从四肢上身为逆也。”

【译文】

黄帝问:经脉循行的逆顺情况怎样?

岐伯说:手三阴经脉,从内脏走向手部;手三阳经脉,从手部走向头部;足三阳经脉,从头部走向足部;足三阴经脉,从足部走向腹部。

黄帝曰:少阴之脉独下行,何也?

岐伯曰:不然。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顽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入胭中,伏行鼾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其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指间,渗诸络而温肌肉。故别络结则跗上不动,不动则厥,厥则寒矣。

【译文】

黄帝问:只有足少阴经脉下行,为什么?

岐伯说:不是这样的。冲脉是五脏六腑气血汇聚之处,五脏六腑都从它那禀受气血以濡养。它上行的部分,出于鼻道上窍,渗入阳经,灌注精气;下行的部分,输注到足少阴经的大络,从气街出行,沿大腿内侧,下入膝胭窝中,伏行于胫骨之内,再下至内踝后跟骨上缘而别行;下行的又一支脉,与足少阴经相并而行,渗入三阴经;行于其前面的,从内踝后的深部出于跟骨结节上缘,下沿足背走入足大趾内,渗入诸络脉而温养肌肉。所以该脉的别络淤结时,在足背上的脉就不跳动,不跳动则经气厥逆,经气厥逆而下肢寒冷。

黄帝曰:何以明之?

岐伯曰:以言导之,切而验之,其非必动,然后乃可明逆顺之行也。

黄帝曰:窘乎哉!圣人之为道也,明于日月,微于毫厘,其非夫子,孰能道之也。

【译文】

黄帝问:用什么方法查明冲脉和少阴经气的逆顺呢?

岐伯说:开导病人,问明症状,用手切足背动脉,验其是否跳动,如果不是厥逆,必定有脉跳动,然后就可辨明经脉循行的逆顺情况。

黄帝说:这个问题真重要呀!圣人所作的针道,比日月还光明,比毫厘还细微,若不是夫子,有谁能讲明白呢!

上一篇
《黄帝内经》-灵枢-五阅五使(37)
《黄帝内经》-灵枢-血络论(39)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