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方盛衰论(80)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方,是比较的意思。本篇主要讨论阴阳之气的盛衰,而对阴阳盛衰的了解,都是从比较中来的,所以篇名《方盛衰论》。贯穿本篇的一个核心思想是要求医者在临证诊察时必须全面了解病人各个方面的情况,才能够成为独立应诊的合格医生。如果拘执于一个方面,即“持雌失雄,弃阴附阳”,“是为妄行”;只有全面诊察,才是“诊道乃具”而能“万世不殆”。
雷公请问:气之多少①,何者为逆?何者为从。
黄帝答曰:阳从左,阴从右②,老从上,少从下③。是以春夏归阳为生,归秋冬为死④。反之,则归秋冬为生。是以气多少,逆皆为厥。
问曰:有余者厥耶?
答曰:一上不下,寒厥到膝,少者秋冬死,老者秋冬生⑤。气上不下,头痛巅疾,求阳不得,求阴不审⑥,五部隔无征,若居旷野,若伏空室,绵绵乎属不满日。
【注释】
①多少:指盛衰。
②阳从左,阴从右:张介宾:“阳气主升,故从乎左;阴气主降,故从乎右。从者为顺,反者为逆。”
③老从上,少从下:张介宾。“老人之气,先衰于下,故从上者为顺;少壮之气,先盛于下,故从下者为顺。”
④“是以”两句:张介宾:“春夏以阳盛之时,或证或脉,皆当阳为生,若得阴候如秋冬者,为逆为死。”这里“秋冬”与上文“阳”相对,指阴。
⑤“少者”两句:张介宾:“老人阳气从上,膝寒犹可;少年阳气从下,膝寒为逆。少年之阳不当衰,故畏阴胜之时,老人阳气本衰,故于秋冬无虑。”
⑥“求阳”两句:张介宾:“厥之在人也,谓其为阳,则本非阳盛;谓其为阴,则又非阴盛,故皆不可得。盖以五脏隔绝,无征可验。”
【译文】
雷公请问:气的盛衰,什么是逆?什么是顺?
黄帝回答说:阳气从左而右,阴气从右而左,老年之气从上而下,少年之气从下而上。因此春夏之病见阳证阳脉,归属于阳,为顺为生;若见阴证阴脉,归属秋冬之阴,为逆为死。反过来,秋冬之病见阴证阴脉,归属于阴,为顺为生。所以不论气盛或气衰,逆则都属厥。
雷公又问:气有余也能成厥吗?
黄帝回答说:阳气一上而不下,则足部厥冷之气至膝,少年在秋冬出现此证则死,而老年在秋冬见此证却可生。阳气上而不下,会发生头痛巅顶疾患,这种厥病,说它属阳,不见阳证,说它属阴,也不见阴证,五脏之气隔绝,没有显著征象可察,好像置身旷野,伏居空室,无所见闻,而病势绵绵一息,生命已不满一天了。
是以少气之厥,令人妄梦,其极至迷。三阳绝,三阴微,是为少气。是以肺气虚,则使人梦见白物,见人斩血藉藉①;得其时②,则梦见兵战。肾气虚,则使人梦见舟舷溺人;得其时,则梦伏水中,若有畏恐。肝气虚,则梦见菌香生草③;得其时,则梦伏树下,不敢起。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④;得其时,则梦燔灼。脾气虚,则梦饮食不足;得其时,则梦筑垣盖屋。此皆五脏气虚,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合之五诊⑤,调之阴阳,以在经脉。
【注释】
①藉藉:狼籍,杂乱众多。
②得其时:得其所旺之时。
③菌:香木。
④“心气虚”两句:张志聪:“救火,心气虚也,阳物,龙也,乃龙雷之火游行也,得其时气之助,则君相二火并炎,故梦燔灼。”心属火,故梦救火。阳物也属于火之类。
⑤五诊:五脏见证。
【译文】
所以,气虚之厥,使人乱梦纷纭,厥逆至极,则梦多离奇迷乱。三阳之脉悬绝,三阴之脉细微,就是少气之候。所以肺气虚则梦见白色的东西,或梦见人被杀流血,尸体狼籍;当金旺之时,则梦见交兵作战。肾气虚则梦见舟船淹死人;当水旺之时,则梦见自己潜伏水中,好像有恐惧的事。肝气虚则梦见菌香草木;当木旺之时,则梦见自己潜伏树下不敢起来。心气虚则梦见救火和阳性事物;当火旺之时,则梦见大火燔烧。脾气虚则梦见饮食不足;在土旺之时,则梦见筑垣盖屋。这些都是五脏气虚,阳气有余,阴气不足所致。参合五脏见证,调其阴阳.审察十二经脉。
诊有十度①,度人脉度、脏度、肉度、筋度、俞度。阴阳气尽,人病自具。脉动无常,散阴颇阳②。脉脱不具③,诊无常行④。诊必上下⑤,度民君卿。受师不卒,使术不明。不察逆从,是为妄行。持雌失雄⑥,弃阴附阳⑦。不知并合,诊故不明。传之后世,反论自章。
【注释】
①十度:脉、脏、肉、筋、俞度,人体左右对称各有二,合为十度。
②散阴颇阳:阴阳散乱而有偏颇。颇,不平,偏颇。
③脉脱不具:脉象不明显。
④诊无常行:诊法上无固定的常规。
⑤诊必上下:诊病时必须兼取上部人迎脉和下部趺阳脉。
⑥持雌失雄:比喻偏于补阴而损阳。
⑦弃阴附阳:是说偏于补阳而耗阴。
【译文】
诊法有十度,可用来衡量病人。具体是脉度、脏度、肉度、筋度、腧度。诊察其阴阳虚实,对病情就可以有全面地了解。脉息之动失去常规,或偏阴,或偏阳,或搏动并不明显,所以诊法也没有固定的常规。诊时必须兼取上部的人迎和下部的趺阳,又必须考虑病人地位的高低,是普通百姓还是达官贵人。如果从师不能毕业,不明了医术,临证不能辨别顺逆,不是补阴伐阳,就是补阳耗阴。不知道综合上下内外,诊断就不会明确。这样的诊断方法,传给后人,错误的论断就会暴露出来。
至阴虚,天气绝;至阳盛,地气不足。阴阳并交,至人之所行。阴阳并交者,阳气先至,阴气后至。是以圣人持诊之道,先后阴阳而持之,《奇恒之势》乃六十首,诊合微之事,追阴阳之变①,章五中之情②。其中之论,取虚实之要,定五度之事③,知此乃足以诊。是以切阴不得阳,诊消亡。得阳不得阴,守学不湛④,知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知上不知下,知先不知后,故治不久。知丑知善,知病知不病,知高知下,知坐知起,知行知止,用之有纪,诊道乃具,万世不殆。
【注释】
①追阴阳之变:推究阴阳的变化。
②章五中之情:明辨五脏的病情。章,明。
③定五度之事:根据五度加以判断。
④守学不湛:学到的医疗技术不深,片面。
【译文】
至阴虚,则阳气绝而不降;至阳盛,则阴气微而不升。能使阴阳融合交通,这是有高明医生的本事。阴阳之气融合交通,是阳气先至,阴气后至。所以高明医生治病,诊脉要掌握阴阳的先后,参考《奇恒之势》六十首,综合从各种细微诊察所得的情况,推究阴阳的变化,搞清楚五脏的病情,参合其中的原则和虚实的纲要,再用五度加以判断。知道了这些,才可以诊病。所以只诊察其阴分而不能了解其阳分,这没有达到诊察目的;只了解其阳分而不能了解其阴分,说明所学的医道还不精深。知其左而不知其右,知其右而不知其左,知其上而不知其下,知其先而不知其后,这种治疗就不能长久。既了解不好的,也要了解好的;既了解有病的,也要了解无病的;既了解高,也要了解下;既了解坐,也要了解起;既了解行,也要了解止。运用起来有纲纪,有条不紊,诊法才算全备,而永远不会有危险。
起所有余,知所不足①。度事上下,脉事因格。是以形弱气虚,死。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是以诊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②,以转神明③。必清必净,上观下观,司八正邪,别五中部,按脉动静,循尺滑涩,寒温之意,视其大小,合之病能,逆从以得,复知病名,诊可十全,不失人情④。故诊之,或视息视意,故不失条理,道甚明察,故能长久。不知此道,失经绝理,亡言妄期,此谓失道。
【注释】
①“起所有余”两句:举出有余的一面,就得知其不足的一面。
②出入有行:举动有规律。
③以转神明:头脑灵活清楚。
④不失人情:不违背人情。“人情”指病人之情,傍人之情,医人之情。
【译文】
举其有余,就知道其不足。考虑到病人的上下各部,诊脉的原理就可因此而穷究。因此,形弱气虚的,主死;形气太盛,脉气不足的,也主死;脉气太盛,形气不足的,主生。所以诊病有一定的大法,医生应该坐起有准则,举动有规律,头脑灵活。而且一定要内心虚静地观察上下,分别四时八节,观察邪气中于五脏的何部;诊察脉象动静,循摸尺肤滑涩寒温的概况;视其大小便的变化,参合病态,从而知道是逆是顺,又知道了病名,这样诊察疾病,就可以十不失一,也不会违背人情。所以诊病的时候,察其呼吸、看其精神,都能不失去条理。医理极高明了,所以能长久取得疗效。不知道这些道理,违反医学原理,乱谈病情,乱下结论,这叫违反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