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五阅五使(37)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五官分属于五脏,在生理上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当患病以后,从五官的气色变化可以测知内脏病变情况。所谓“阅”,《说文》云:“察也。”本篇主要叙述从五官以观察五气的变化,而五气又是属五脏所使。正如马元台说:“内有五阅以观五气,及五气为五脏之使,故名。”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有五官五阅①,以观五气②。五气者,五脏之使也③,五时之副也④。愿闻其五使当安出?
岐伯曰:五官者,五脏之阅也。
黄帝曰:愿闻其所出,令可为常⑤。
岐伯曰:脉出于气口,色见于明堂⑥。五色更出,以应五时,各如其常。经气入脏⑦,必当治理。
【注释】
①五官:指目、鼻、口、舌、耳。它们各有一定的功能职守,故称“官”。张景岳:“官者,职守之谓,所以司呼吸、辨颜色、纳水谷、别滋味、听声音也。”五阅:指观察到的五脏的内在变化。张景岳:“阅,外候也,五脏主于中,五官见于外,内外相应,故为五脏之阅。”
②五气:肝青、心赤、脾黄、肺白、肾黑五种气色。
③五脏之使:是说面部五官的气色属于五脏所使出。使,奉令出行叫“使”。
④副:在此有配合、相应的含义。
⑤令可为常:意谓使它成为常行的方法。
⑥明堂:古时朝廷讲明政教之所叫“明堂”,位于四围正中。而鼻居面部中央,故借“明堂”以喻鼻。
⑦经气:在此指经脉中的邪气。马元台:“外经邪气入藏,必当从里以治之。”
【译文】
黄帝问岐伯说:我听说刺法里有通过五官反映的五脏之气的外在表现的“五阅”,来观察五种气色。五气是五脏功能的外在表现,是与五时相配合的。希望听听五使从哪里反映出来呢?
岐伯说:五官是五脏的外候。
黄帝说:希望听到五官表现五脏变化的情况,以作为察病的常规。
岐伯说:五脏的脉色可从气口反映出来,气色可从鼻部反映出来。五色交替出现,和五时相应,各如常规。如果邪气从经脉传入内脏,就要治内。
帝曰:善。五色独决于明堂乎?
岐伯曰:五官已辨,阙庭必张①,乃立明堂。明堂广大,蕃蔽见外②,方壁高基③,引垂居外。五色乃治,平博广大,寿中百岁。见此者,刺之必已,如是之人者,血气有余,肌肉坚致,故可苦以针。
【注释】
①阙庭:《灵枢·五色》:“阙者,眉间也”,“庭者,颜也”。古代宫庙及墓门所立双柱叫“阙”,以此喻面部的两眉之间。庭,即庭院,以此喻人的面部。
②蕃蔽:有屏障之义。颊侧、耳门为面部之保护,故喻称为“蕃蔽”。《灵枢·五色》:“蕃者,颊侧也。蔽者,耳门也。”蕃,本意为草木茂盛。茂盛之草木可成为人的屏障保护。蔽,遮蔽,隐蔽。
③方壁高基:马元台:“耳四周之壁既方,地角之基又高。”
【译文】
黄帝说:说得好。观察五色仅是取决于鼻吗?
岐伯说:五官之色,已经分明,天庭的部位必定明显,才可决定明堂的测候。明堂广大,颊侧和耳门部位显露于外,面部方正、丰厚,齿龈的本肉在外护着牙齿。五色正常,五官的位置平正开阔,这样的人,其寿命应活到百岁。见到这样的人,针刺一定能治好病。因为这样的人,血气有余,肌肉坚实,可以急用针刺治疗。
黄帝曰:愿闻五官。
岐伯曰: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
【译文】
黄帝说:希望听听五官的职能。
岐伯说:鼻是肺之官;目是肝之官;口唇是脾之官;舌是心之官;耳是肾之官。
黄帝曰:以官何候?
岐伯曰:以候五脏。故肺病者,喘息鼻张;肝病者,眦青;脾病者,唇黄;心病者,舌卷短,颧赤;肾病者,颧与颜黑。
【译文】
黄帝问:从五官诊察什么呢?
岐伯说:可以诊察五脏。所以肺脏有了病,可见喘息急促,鼻孔扇动;肝脏有了病,可见眼角发青;脾脏有了病,可见口唇发黄;心脏有了病,可见舌短,两颧发红;肾脏有了病,可见两颧和额部色黑。
黄帝曰:五脉安出,五色安见,其常色殆者如何?
岐伯曰:五官不辨,阙庭不张,小其明堂,蕃蔽不见,又埤其墙①,墙下无基,垂角去外。如是者,虽平常殆,况加疾哉。
【注释】
①埤(bei):低矮,低小。
【译文】
黄帝问:有人五脉正常,五色也正常,其气色与常人一样,而一旦有病就危险极了,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说:五官分野不清,天庭不开阔,鼻子很小,颊侧和耳门瘦削不饱满,耳周及耳下的肌肉不厚,耳垂和下颏像削去了一部分。这种人,虽在平时无病,但已有短寿的征象,何况再加上疾病呢?
黄帝曰:五色之见于明堂,以观五脏之气,左右高下,各有形乎?
岐伯曰:腑脏之在中也,各以次舍,左右上下,各如其度也。
【译文】
黄帝问:五色表现在鼻部,可以观察五脏之气,其中左右高下,各有一定形象吗?
岐伯说:五脏在胸腹腔之内,各有位置,它反映在面部的五色,左右上下也各有常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