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60)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本篇主要介绍了风邪所致各证的针灸治法与所取穴位。叙述了任脉、冲脉、督脉的循行路线及其所主的疾病。介绍针灸治疗上气、下肢疼痛、水病等的方法和穴位。指出了骨空的部位及部分任、督二脉的穴位。最后,介绍了寒热、犬咬、伤食等病的灸治方法。因为人体周身骨节间均有孔(空),而腧穴多位于骨孔之中,故以《骨空论》名篇。

黄帝问曰:余闻风者百病之始也,以针治之,奈何?

岐伯对曰: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

大风颈项痛,刺风府,风府在上椎。大风汗出,灸意语,意语在背下侠脊傍三寸所,厌之,令病者呼意语,意语应手。

【注释】

①振寒:寒战。

②上椎:椎骨第一节的上面。

③意语(yixī):穴名。在第六椎下两旁距脊各三寸,属足太阳经。

④厌(yā):用手指按捺。

⑤呼意语:病人因疼痛而呼出的“意语”声。

【译文】

黄帝问:我听说风邪是诸多疾病的始因,怎么用针法来治疗?

岐伯回答说:风邪从外侵入,使人寒战,出汗,头痛,身体沉重,恶寒,治疗取风府穴,以调和其阴阳。正气不足用补法,邪气有余用泻法。

如果大风之邪侵入颈项而致疼痛,刺风府穴,风府穴在椎骨第一节的上面。大风之邪而致汗出,灸意语穴,意语穴在背部第六椎下两旁距脊各三寸之处,用手按压,使病人感觉疼痛而呼出“意语”之声,意语穴就在指下痛处。

从风憎风,刺眉头。失枕,在肩上横骨间。折,使揄臂,齐肘正,灸脊中

眇络季胁,引少腹而痛胀,刺意语。

腰痛不可以转摇,急引阴卵,刺八醪与痛上,八醪在腰尻分间。

鼠瘘,寒热还,刺寒府,寒府在附膝外解营。取膝上外者,使之拜;取足心者,使之跪

【注释】

①从风憎风:迎风恶风。

②眉头:攒竹穴。

③失枕:睡眠中颈部受风寒而致颈项强痛的症状,俗称“落枕”。

④肩上横骨间:肩胛骨和锁骨之间,是失枕的疼痛部位。

⑤“折,使揄臂”四句:取曲两臂,并牵引两肘尖相合在一处,在肩胛骨之上端引一直线,正当脊椎中央的部位,给以灸法。

⑥眇(miǎo)络:胁肋下虚软处的络脉。

⑦八醪:即上醪、次醪、中醪、下醪,左右各一,此八穴之总称。

⑧鼠瘘:即瘰疬。

⑨寒热还:寒热往来。

⑩解营:骨缝中的穴位。解,骨缝。营,窟穴。

⑪拜:取穴的体位,即站立弯腰的姿势。

⑫跪:取穴的体位,即使双膝跪地,则两足心向上。

【译文】

·迎风怕风的,刺眉头攒竹穴。失枕的,取肩上横骨之间穴位治疗。臂痛如折的,使病人曲臂,取两肘尖相合在一处的姿势,然后在肩胛骨上端引一直线,正当脊部中央的部位,给以灸治。

从眇络季胁,牵引到少腹痛胀的,刺意语穴。

腰痛而不能转侧动摇,痛引筋脉挛急,下连睾丸,刺八醪穴与疼痛处,八醪穴在腰尻骨间孔隙中。

瘰疬寒热往来,刺寒府穴,寒府在膝上外侧骨与骨之间的孔穴中。凡取膝上外侧的孔穴,使患者弯腰,成敬拜的体位;取足心涌泉穴时,使患者成跪的姿势。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注释】

①七疝:马元台:“七疝,乃五脏疝及狐疝、癫疝也。”

②瘕聚:癥瘕积聚之病。

【译文】

任脉经发源于中极穴的下面,而上行经过毛际到腹部,再上行通过关元穴到咽喉,又上行至颐,循行于面部而进入两目中。冲脉经发源于气街穴,与足少阴经相并,夹脐左右上行,到胸中而散。任脉经的病变,在男子是腹内结为七疝,在女子是带下和积聚之病。冲脉经的病变,是气逆上冲,腹中拘急疼痛。

督脉为病,脊强反折。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甚者在脐下营

【注释】

①廷孔:尿道口。

②篡间:前后阴之间的会阴部。

③冲疝:督脉受病而成之疝。主证为气从少腹上冲心而疼痛,故称“冲疝”。

④脐下营:张介宾:“脐下营,谓脐下一寸阴交穴也。”

【译文】

督脉的病变,可见脊柱强硬反折。督脉起于小腹之下的横骨中央。女子入内系于廷孔,廷孔就是尿道的外端。其络脉循着阴户会合于会阴部,再分绕于肛门的后面,再分别行绕臀部,到足少阴经与足太阳经中的络脉会合。与足少阴经相合上行经股内后面,贯穿脊柱,连属于肾脏,与足太阳经共起于目内眦,上行至额部,左右交会于巅顶,向上入内联络于脑,从脑还出,分别左右,经项下行,循行于脊静内,夹脊抵达腰中,入内循膂,络于肾。其在男子,则循阴茎,下至会阴,与女子相同。其从小腹直上的,穿过脐中央,向上贯穿心脏,进入喉中,上行到颐并环绕口唇,上行系于两目中央之下。督脉的病变,证见气从小腹上冲心而痛,大小便不通,称为冲疝;其在女子则为不孕,或小便不利、痔疾、遗尿、咽喉干燥等症。督脉生病治疗督脉,轻者取治横骨上的曲骨穴,重者则取治在脐下的阴交穴。

其上气有音者,治其喉中央,在缺盆中者。其病上冲喉者治其渐,渐者,上侠颐也。

【注释】

①喉中央:指天突穴。

②渐:大迎穴。王冰:“阳明之脉,渐上颐而环唇,故以侠颐名为渐也,是谓大迎。”

【译文】

病人气逆喘鸣有声的,治疗取其喉部中央的天突穴,此穴在两缺盆的中间。病人气逆上冲咽喉的,治疗取其大迎穴,大迎穴在面部两旁夹颐之处。

,膝伸不屈,治其楗。坐而膝痛,治其机。立而骨解,治其骸关。膝痛,痛及拇指。治其胭。坐而膝痛,如物隐者,治其关。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内。连箭若折,治阳明中俞醪,若别,治巨阳少阴荥。淫泺胫疫,不能久立,治少阳之维,在外踝上五寸。

【注释】

①蹇(jiǎn):跛足,行走困难。

②治其楗:辅骨上横骨下为楗。楗,即股骨。此指股部经穴。

③机:环跳穴处。张介宾:“机,枢机也。侠臀之外,即楗上运动之机。故曰侠髋为机,当环跳穴处是也。”

④“如物”两句:马元台:“如膝中有物隐于内者,当治其关,疑是承扶穴也,系足太阳膀胱经,尻臀下阴纹中。”

⑤背内:吴崑:“谓太阳经之气穴,背俞之类也。”

⑥箭(héng):脚胫。

⑦俞膠:王冰:“俞醪,正取三里穴也。”

⑧淫泺(luò)胫疫:膝胫部酸痛无力。

⑨少阳之维:足少阳经的别络光明穴。维,络。

【译文】

跛足,膝关节能伸不能屈,治疗取股部的经穴。坐下而膝痛,治疗取环跳穴。站立时骨散如解,治疗取膝关节处的经穴。膝痛,牵引拇趾,治疗取膝弯处的委中穴。坐下而膝痛,像有东西潜伏其中的,治疗取承扶穴。膝痛不能屈伸活动,治疗取背部的经穴。如疼痛连及胫骨如同折断似的,治疗取阳明经中的俞醪三里穴,或者别取太阳经和少阴经的荥穴。膝胫部酸痛无力,不能久立,治取少阳经的别络光明穴,穴在外踝上五寸。

辅骨上,横骨下为楗,侠髋为机,膝解为骸关,侠膝之骨为连骸,骸下为辅,辅上为胭,胭上为关,头横骨为枕。

【注释】

①骸关:膝关节。

②“侠膝”句:张介宾:“膝上两侧,皆有侠膝高骨,与骸骨相接连,故曰连骸。”侠膝,夹于膝部之间。

③骸下为辅:张介宾:“连骸下高骨,是为内外辅骨。”

④辅上为胭(guó):张介宾:“辅骨上,向膝后曲处为胭,即委中穴也。”膝后弯曲处为胭。古代在平原建国,为防御外敌,堆起土墙,下有壕沟,这就是“国”的来历。因膝后弯曲处内凹陷,周围高起,像古代的国,故名“胭”。

⑤腘上为关:张介宾:“胭上骨节动处,即所谓骸关也。”

【译文】

辅骨之上,横骨之下叫“楗”;侠髋骨两侧环跳穴处叫“机”;膝部的关节叫“骸关”;夹膝两旁的高骨叫“连骸”;连骸下面叫“辅骨”;辅骨上面的膝弯叫“腘”;胭上面就是“骸关”;头后项部的横骨叫“枕骨”。

水俞五十七穴者;尻上五行,行五;伏菟上两行,行五,左右各一行,行五;踝上各一行,行六穴。髓空在脑后三分,在颅际锐骨之下,一在断基下,一在项后中复骨下,一在脊骨上空在风府上;脊骨下空,在尻骨下,数髓空在面侠鼻,或骨空在口下当两肩;两膊骨空,在膊中之阳,臂骨空在臂阳,去踝四寸两骨空之间;股骨上空在股阳,出上膝四寸;箭骨空在辅骨之上端,股际骨空在毛中动脉下;尻骨空在髀骨之后,相去四寸。扁骨有渗理凑,无髓孔,易髓无空。

【注释】

①伏菟上:指腹部两侧。伏菟穴,即伏兔穴,在大腿前方。菟,通“兔”。

②左右各一行:在腹部两侧各有一行水腧,在此两侧又各有一行水腧,所以伏兔之上实有两行水腧。详参《水热穴论》。

③髓空:即骨空。三分:分为三处,即下文一在断基下,一在项后中复骨下,一在脊骨上空。

④断(yín)基下:下颌骨下方,似指手太阳经的天容穴。断,同“龈”,齿根肉。基,指面部地基,即下颌骨部,与下牙龈相连。

⑤复骨下:复骨,指第一、二颈椎。第一颈椎呈环状,第二颈椎呈柱状并套入第一颈椎之环中,故称此二椎为“复骨”。复骨下,正当哑门穴。

⑥阳:外侧。

⑦踝:手腕。

⑧扁骨有渗理凑:王冰:“扁骨,谓尻间扁戾骨也。其骨上有渗灌文理归凑之,无别髓孔也。”凑,聚合,会合。

【译文】

治水之腧穴有五十七个:尻骨上有五行,每行各五穴;伏兔上方有两行,每行各五穴;其左右又各有一行,每行各五穴;足内踝上各一行,每行各六穴。髓空在脑后分为三处,都在颅骨边际锐骨的下面,一在龈基的下面,一在项后正中的复骨下面,一在脊骨上孔的风府穴上面;脊骨下孔在尻骨下面,还有几个髓孔在面部侠鼻两旁,有的骨孔在口唇下方与两肩相平的部位;两肩膊骨孔在肩膊中的外侧,臂骨的骨孔在臂骨的外侧,距离手腕四寸两骨的空隙之间;股骨上面的骨孔在股骨外侧,膝上四寸处;酯骨的骨孔在辅骨的上端,股际的骨孔在阴毛中的动脉下面;尻骨的骨孔在髀骨之后,距离四寸处。扁骨有渗灌的纹理聚合,没有直通骨髓的孔穴,骨髓有血脉渗灌的纹理,没有骨孔。

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次灸橛骨,以年为壮数。视背俞陷者灸之,举臂肩上陷者灸之,两季胁之间灸之,外踝上绝骨之端灸之,足小指次指间灸之,膈下陷脉灸之,外踝后灸之,缺盆骨上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膺中陷骨间灸之,掌束骨下灸之,脐下关元三寸灸之,毛际动脉灸之,膝下三寸分间灸之,足阳明跗上动脉灸之,巅上一灸之。犬所啮之处,灸之三壮,即以犬伤病法灸之。凡当灸二十九处。伤食灸之,不已者,必视其经之过于阳者,数刺其俞而药之。

【注释】

①以年为壮数:据患者年龄,决定灸的壮数。壮,灸法术语,每艾灸一炷为一壮。

②橛骨:形似小木桩的骨。此指尾骶骨。

③绝骨之端:正取绝骨穴。端,正。

④腾下陷脉:足太阳经的承山穴。

⑤掌束骨:手腕部的横骨。

⑥阳:络脉。

【译文】

灸寒热证的方法是,先灸项后的大椎穴,根据病人年龄决定艾灸的壮数,其次灸尾骶骨的尾闾穴,也是以年龄决定艾灸的壮数。观察背部有凹陷的地方用灸法,上举手臂在肩上有凹陷的地方即肩髃穴用灸法,两侧的季胁之间的京门穴用灸法,足外踝上正取绝骨穴处用灸法,足小趾与次趾之间的侠豁穴用灸法,膈下凹陷处的承山穴用灸法,外踝后方的昆仑穴用灸法,缺盆骨上方按之坚硬如筋处用灸法,胸膺中陷骨间的天突穴用灸法,手腕部的横骨之下的大陵穴用灸法,脐下三寸的关元穴用灸法,阴毛边缘动脉处的气冲穴用灸法,膝下三寸的两筋间的三里穴用灸法,足阳明经所行足跗上动脉的冲阳穴用灸法,头顶上的百会穴也可用灸法。犬咬伤的地方先灸三壮,再按治犬伤病法灸治。以上灸治寒热证的部位共二十九处。因伤食而用灸法,病仍不愈的,必须仔细观察其经脉移行到络脉的地方,多刺其腧穴,同时再用药物调治。

上一篇
《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59)
《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61)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