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本脏(47)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本,动词,探求本源之意,“本脏”的字面意思就是探求五脏的本源。本篇首先概要指出了血气、精神、卫气、经脉、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其次,从小大、高下、坚脆、端正偏斜、长短、厚薄、结直、缓急方面详论了五脏六腑的形态特点及其与疾病发生的关系。认为脏腑的大小形态位置结构与人体健康与否存在着直接的关系,而且不同形态结构的脏腑在体表对应上有不同的形态结构。由此认为人的素体禀赋的强弱以五脏六腑为本,人体外在组织的强弱,也是源于内在的脏腑。本文认为人体发病与否的关键不在于外邪的侵袭,而在于人的体质的强弱。这是对“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与“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具体说明。基于对生理功能的这种认识,所以在发病时,可以“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这些成为中医诊断学“有诸内,必形诸外”及“从外以知内”的基本观点的理论来源。可见脏腑是健康与疾病的根本,故以《本脏》名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①。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②;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③,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此人之所以具受于天也,无愚智贤不肖,无以相倚也④。然有其独尽天寿,而无邪僻之病,百年不衰,虽犯风雨卒寒大暑,犹有弗能害也;有其不离屏蔽室内⑤,无怵惕之恐,然犹不免于病,何也?愿闻其故。
【注释】
①奉生:养生。周:合。
②司开阖:主管皮肤腠理之开合。
③精神专直:精神专一而正。《易传·系辞》:“其静也专,其动也直。”
④倚:异,不同。
⑤屏蔽:屏风。
【译文】
黄帝问岐伯说:人体的血气精神,是养生而使性命存续的物质。人的经脉是运行血气,转输清浊之气,濡润筋骨,滑利关节的;人的卫气是温养肌肉,充养皮肤,肥盛腠理,管理皮肤腠理开合的;人的志意是驾驭精神,收聚魂魄,适应寒温变化,调节情绪的。所以血脉调和则经脉流行,营养周身内外,筋骨强劲,关节滑利。卫气调和则分肉感到舒畅滑利,皮肤和柔,腠理致密。志意和顺则精神专一,魂魄不散漫,悔怒不妄起,五脏不受邪气侵袭。适应气候的寒温变化,则六腑能正常运化水谷,不致发生风痹,经脉畅通,四肢关节活动正常。这些都是人体协调的常态。五脏是储藏精神血气魂魄的;六腑是运化谷物而布散津液的。这些都是人天然的禀受,不论愚智贤不肖,没有不同的。但有的人独享大寿,未发生过什么疾病,直到百岁,身体不衰,虽然遇到了风雨、暴冷、大暑的气候,也不能损害其健康;还有的人从不离开屏风、室内,也没遭到惊恐害怕的事,但仍然免不了生病,这是为什么?希望听一下其中的缘故。
岐伯对曰:窘乎哉问也!五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①,而连四时,化五节者也②。五脏者,固有大小、高下、坚脆、端正、偏倾者;六腑亦有小大、长短、厚薄、结直、缓急。凡此二十五者③,各不同,或善或恶,或吉或凶。请言其方。
【注释】
①副:本意为助理,此作配合、符合解。
②化五节:张景岳:“化五节者,应五行之节序而为之变化也。”也就是五脏各与五季(春、夏、长夏、秋、冬)的五行变化相应。
③二十五者:指五脏各有大小、坚脆、高下、端正偏倾等不同情况,合为二十五种。
【译文】
岐伯回答说:你问得很难回答啊!五脏,与天地相参,阴阳相配,与四时五季的变化相应。五脏本来有小大、高下、坚脆、端正偏倾等不同;六腑也有小大、长短、厚薄、曲直、缓急等差异。这二十五种变化,各不相同,或善或恶,或吉或凶,请让我说说它的道理吧。
心小则安,邪弗能伤,易伤以忧;心大则忧不能伤,易伤于邪。心高则满于肺中,俛而善忘,难开以言;心下则脏外①,易伤于寒,易恐以言。心坚则脏安守固;心脆则善病消痒热中。心端正则和利难伤;心偏倾则操持不一,无守司也。
【注释】
①心下则脏外:心脏低则心阳涣散。外,疏。《礼记·大学》:“外本内末。”孔疏:“外,疏也。”引申为疏散、涣散。
【译文】
心脏小的,则心气安定,外邪不能伤害,但易被内忧所伤;心脏大的,不致被内忧所伤,但易为外邪所伤。心脏位置高,则充满肺部,多烦闷,好忘事,很难用言语开导他;心脏位置低,则脏气不紧密,易为寒邪所伤,又容易用言语去恐吓他。心脏坚实的,则所藏的神气安定,内守固密;心脏脆弱的,则多患消痒热中。心脏位置端正,则脏气和谐,外邪难以伤害,心脏位置偏倾不正,则操持各种事物不能如一,这是精神不能内守去约束。
肺小则少饮,不病喘喝;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肺高上气肩息咳;肺下则居贲迫肺,善胁下痛。肺坚则不病咳上气;肺脆则苦病消痒易伤。肺端正则和利难伤;肺偏倾则胸偏痛也。
【译文】
肺脏小的,就饮水少,也不患喘喝的病;肺脏大的,就饮水多,容易患胸痹、喉痹、逆气等证。肺脏位置高的,就会气逆向上、肩息、咳嗽等证;肺脏位置低的,就会逼迫胸膈,多胁下痛。肺脏坚实的,就不会患咳嗽、气逆向上的病;肺脏脆弱的,就会患消痒病,容易感受外邪。肺脏位置端正,则肺气和利,外邪难以伤害;肺脏位置偏倾不正,就会影响胸胁偏痛。
肝小则脏安,无胁下之病;肝大则逼胃迫咽,迫咽则苦膈中,且胁下痛。肝高则上支贲切①,且胁悦,为息贲;肝下则逼胃,胁下空,胁下空则易受邪。肝坚则脏安难伤;肝脆则善病消痒易伤。肝端正则和利难伤;肝偏倾则胁下痛也。
【注释】
①上支贲切:张景岳:“上支贲切,谓肝经上行之支脉,贲壅迫切,故胁为悦闷,为息贲喘息也。”
【译文】
肝脏小的,则脏气安定,没有胁下作痛的病;肝脏大的,就会逼近胃部,上迫咽喉,胸中膈塞不通,并且胁下疼痛。肝脏位置高的,就会上支胸膈,并且胁下拘急,发为息贲;肝脏位置低的,则胃部安和,胁下空虚,因为空虚就容易感受外邪。肝脏坚实,则脏气安定,外邪难以伤害;肝脏脆弱,则多患消痒,而易被外邪所伤。肝脏的位置端正,则肝气和利,不易为外邪伤害;肝脏的位置偏倾的,则胁下也会偏痛的。
脾小则脏安,难伤于邪也;脾大则苦凑眇而痛①,不能疾行。脾高则眇引季胁而痛②;脾下则下加于大肠,下加于大肠则脏苦受邪。脾坚则脏安难伤;脾脆则善病消痒易伤。脾端正则和利难伤,脾偏倾则善满善胀也。
【注释】
①凑:充聚。眇(miǎo):胁下空软处。
②季胁:相当于侧胸第十一、十二肋软骨处。此处为肋骨之末端,故称季胁。
【译文】
脾脏小的,则脏气安定,外邪难以伤害;脾脏大的,就会经常影响腋下胁上空软部分作痛,走路不快。脾脏位置高的,胁下空软处会牵引季胁作痛;脾脏位置低,就向下加于大肠之上,常受邪气伤害。脾脏坚实的,则脏气安和,难被外邪所伤;脾脏脆弱的,就会患消痒病,容易为外邪侵害。脾脏位置端正,则脾气和利,不易为外邪伤害;脾脏位置偏倾,就容易发生胀满。
肾小则脏安难伤;肾大则善病腰痛,不可以俯仰,易伤以邪。肾高则苦背膂痛,不可以俯仰;肾下则腰尻痛①,不可以俯仰,为狐疝。肾坚则不病腰背痛;肾脆则善病消痒易伤。肾端正则和利难伤;肾偏倾则苦尻痛也。凡此二十五变者,人之所苦常病。
【注释】
①尻(kāo):尾骶部的通称。
【译文】
肾脏小的,则脏气安定,外邪难以伤害;肾脏大的,则常患腰痛,不能俯仰,容易为邪所伤。肾脏位置高,经常有脊背疼痛,不能俯仰;肾脏位置低,就会腰尻部疼痛,不能前后俯仰,且有狐疝。肾脏坚实,就没有腰背痛;肾脏脆弱,就多病消痒,容易为邪气所伤。肾脏位置端正,则肾气和利,不易为外邪伤害;肾脏位置偏倾,就会经常发生腰尻偏痛。以上这二十五种变化,是人经常发生的疾病。
黄帝曰:何以知其然也?
岐伯曰:赤色小理者心小,粗理者心大。无髃骸者①,心高;髃号小、短、举者,心下。髃骸长者,心下坚;喝号弱以薄者,心脆。髃骸直下不举者,心端正;喝骸倚一方者,心偏倾也。
【注释】
①髃号(héyú):胸骨下端蔽心之骨,或名“鸠尾”、“蔽骨”,即胸骨剑突。
【译文】
黄帝说:怎样知道五脏的大小、高低、坚脆、端正与偏倾呢?
岐伯说:皮肤红色,纹理细密的,心脏就小,纹理粗疏的,心脏就大。看不见胸骨剑突的,心脏的位置就高;胸骨剑突小,短而鸡胸的,心脏的位置就低。胸骨剑突长的,心脏就坚实;胸骨剑突弱小而较薄的,心脏就脆弱。胸骨剑突直下而不突起的,心脏就端正;胸骨剑突偏在一面的,心脏就偏倾不正。
白色小理者,肺小;粗理者,肺大。巨肩反膺陷喉者①,肺高;合腋张胁者②,肺下。好肩背厚者,肺坚;肩背薄者,肺脆。背膺厚者,肺端正;胁偏疏者,肺偏倾也。
【注释】
①反膺陷喉:张景岳:“胸前两旁为膺,胸突而向外者,是为反膺。肩高胸突,其喉必缩,是为陷喉。”
②合腋张胁:张景岳:“合腋张胁者,腋敛胁开也。”指两腋窄紧,胸廓上部敛缩,下部开张。
【译文】
皮肤白色,纹理细密的,肺脏就小;纹理粗疏的,肺脏就大。两肩高大,胸部向外突出,而咽喉内陷的,肺脏的位置就高;两腋收敛,两胁开张的,肺脏的位置就低。肩背部宽厚的,肺脏就坚实;肩背部薄弱的,肺脏就脆弱。背部及胸膺宽厚的,肺脏就端正;胸部偏斜的,肺就偏倾不正。
青色小理者,肝小;粗理者,肝大。广胸反骸者①,肝高;合胁兔骸者②,肝下。胸胁好者,肝坚;胁骨弱者,肝脆。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胁骨偏举者,肝偏倾也。
【注释】
①反骸(qiāo):即偏下的胁骨突起。张景岳:“胁下之骨为骸也。反骸者,胁骨高而张也。”骸,偏下的胁骨。
②兔骸:张景岳:“兔骸者,胁骨低合如兔也。”
【译文】
皮肤青色,纹理细密的,肝脏就小;纹理粗疏的,肝脏就大。胸部宽阔,胁骨隆起的,肝脏的位置就高;胁部狭窄,胁骨低的,肝脏的位置就低。胸胁健壮的,肝脏就坚实;胁骨柔软的,肝脏就脆弱。胸腹好,比例匀称的,肝脏就端正;胁骨偏斜而高起的,肝脏就偏倾不正。
黄色小理者,脾小;粗理者,脾大。揭唇者①,脾高;唇下纵者,脾下。唇坚者,脾坚;唇大而不坚者,脾脆。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举者,脾偏倾也。
【注释】
①揭唇:嘴唇上翻。揭,举起貌。
【译文】
皮肤黄色,纹理细密的,脾脏就小;纹理粗疏的,脾脏就大。嘴唇上翻的,脾脏的位置就高;嘴唇下垂的,脾脏的位置就低。嘴唇坚实的,脾脏就坚实;嘴唇大而不坚实的,脾脏就脆弱。嘴唇上下均匀的,脾脏就端正;嘴唇偏耸的,脾脏就偏倾不正。
黑色小理者,肾小;粗理者,肾大。高耳者,肾高;耳后陷者,肾下。耳坚者,肾坚;耳薄不坚者,肾脆。耳好前居牙车者①,肾端正,耳偏高者,肾偏倾也。凡此诸变者,持则安,减则病也。
【注释】
①牙车:即牙床。颊车穴部位。
【译文】
皮肤黑色,纹理细密的,肾脏就小;纹理粗疏的,肾脏就大。两耳高的,肾脏的位置就高;两耳向后陷下的,肾脏的位置就低。耳朵皮肉坚实的,肾脏就坚实;耳薄而皮肉不坚实的,肾脏就脆弱。两耳皮肉丰厚,位于两侧颊车之前的,肾脏就端正;两耳一边偏高的,肾脏就偏倾不正。以上各种变化情况,如能注意调养,就仍能保持正常;如不善调理,有所伤损,就会发生疾病。
帝曰:善。然非余之所问也。愿闻人之有不可病者,至尽天寿,虽有深忧大恐,怵惕之志,犹不能感也①,甚寒大热,不能伤也;其有不离屏蔽室内,又无怵惕之恐,然不免于病者,何也?愿闻其故。
岐伯曰:五脏六腑,邪之舍也,请言其故。五脏皆小者,少病,苦憔心②,大愁忧;五脏皆大者,缓于事,难使以忧。五脏皆高者,好高举措;五脏皆下者,好出人下。五脏皆坚者,无病;五脏皆脆者,不离于病。五脏皆端正者,和利得人心;五脏皆偏倾者,邪心而善盗,不可以为人,卒反复言语也。
【注释】
①感:与下文“伤”同义。
②憔:通“焦”,焦虑,焦躁。
【译文】
黄帝说:说得好。但这些不是我要问的。我希望听听有的人从不患病,能享大寿。虽然遇到深忧大恐,情绪上极坏,还不能损伤他,酷寒炎暑,都不能损伤他;还有的人,不离开屏风室内,也没有深忧大恐,可仍不免患病,这是什么道理?希望知道其中的缘故。
岐伯说:五脏六腑,是可以被外邪侵入之处,请让我讲讲其中的缘故。五脏都小的,生病就少,但经常要劳心焦虑,免不了忧愁;五脏都大的,做事缓慢,很难使他忧愁。五脏的位置都高,举动措置,好高骛远而不切实际;五脏的位置都低,意志薄弱,情愿居于人下。五脏都坚实的,不会生病;五脏都脆弱的,病患缠身。五脏的位置都端正的,性情和顺而受人喜欢;五脏的位置都偏倾的,居心不正而常为盗窃,不够做人的条件,他的言语竟反复无常。
黄帝曰:愿闻六腑之应。
岐伯答曰: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心合小肠,小肠者,脉其应。肝合胆,胆者,筋其应;脾合胃,胃者,肉其应;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
【译文】
黄帝说:希望听一下六腑与人体组织的相应情况。
岐伯回答说:肺与大肠表里配合,大肠外应于皮肤;心与小肠表里配合,小肠外应于血脉。肝与胆表里配合,胆外应于筋;脾与胃表里配合,胃外应于肉;肾与三焦膀胱表里配合,三焦膀胱外应于毫毛腠理。
黄帝曰:应之奈何?
岐伯曰:肺应皮。皮厚者大肠厚,皮薄者大肠薄。皮缓,腹裹大者大肠大而长①,皮急者大肠急而短。皮滑者大肠直②,皮肉不相离者大肠结③。
【注释】
①腹裹:肚囊。
②大肠直:在此并非指脏器伸而不屈,而是喻大肠的功能畅通,故曰“大肠直”。
③不相离(lì):即不相附丽,如皮皱脱屑之类。离,通“丽”,附丽、依附的意思。
【译文】
黄帝问:脏腑和各组织的相应关系怎样呢?
岐伯说:肺与皮肤相应,又与大肠相表里。那么皮肤厚的,大肠就厚;皮肤薄的,大肠就薄。皮肤松,肚囊大的,大肠就缓纵而长;皮肤紧,大肠就紧而短。皮肤滑润的,大肠就滑利;皮肉不相附丽的,大肠就不滑利。
心应脉。皮厚者脉厚,脉厚者小肠厚;皮薄者脉薄,脉薄者小肠薄;皮缓者脉缓,脉缓者小肠大而长;皮薄而脉冲小者①,小肠小而短。诸阳经脉皆多纡屈者小肠结。
【注释】
①脉冲小:脉来虚弱。
【译文】
心与血脉相应,又与小肠相表里。脉在皮中,那么皮肤厚的,血脉就厚,血脉厚的,小肠就厚;皮肤薄的,血脉就薄,血脉薄的,小肠就薄;皮肤弛缓的,血脉就弛缓,血脉弛缓的,小肠的形状就大而长;皮肤薄,血脉虚少的,小肠的形状就小而短。各条阳经脉络显现有纡屈现象的,就可知小肠之气也会有所郁结的。
脾应肉。肉胭坚大者胃厚,肉胭幺者胃薄①。肉胭小而幺者胃不坚;肉胭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②。肉胭不坚者胃缓,肉胭无小裹累者胃急③。肉胭多少裹累者胃结,胃结者上管约不利也④。
【注释】
①幺(yāo):细小。
②下管:胃之下脘幽门。
③小裹累:即小果累,小颗粒累累无数。
④上管:胃之上脘贲门。
【译文】
脾与肉相应,而与胃相表里。脾主肉,那么肉胭坚大的,胃体就厚;肉胭小的,胃体就薄。肉胭小而且薄的,胃就不坚实;肉胭与身体不相称的,胃的位置偏下,而致胃下口被压迫拘束,食物不能顺利通过。肉胭不坚实的,则胃弛缓;肉胭上没有小颗粒累累相连的,则胃体紧敛。肉胭上出现很多小颗粒的,则胃气郁结,这样,则胃上口拘束,就会饮食困难。
肝应爪。爪厚色黄者胆厚,爪薄色红者胆薄。爪坚色青者胆急,爪濡色赤者胆缓。爪直色白无约者胆直,爪恶色黑多纹者胆结也①。
【注释】
①爪恶:爪甲畸形。
【译文】
肝与爪甲相应,而与胆相表里。肝主筋,爪甲是筋之余,爪甲厚而色黄的,胆囊就厚;爪甲薄而色红的,胆囊就薄。爪甲坚硬而色青的,胆紧敛;爪甲柔润而色赤的,胆弛缓。爪甲平直无纹而白色的,胆气舒畅和顺;爪甲畸形色黑而多纹的,胆气郁结不舒。
肾应骨,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①,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缓,皮急而无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结也。
【注释】
①“密理”两句:倪冲之:“太阳之气主皮毛,三焦之气通腠理,是以视皮肤腠理之厚薄,则内应于三焦、膀胱矣。”
【译文】
肾与骨相应,而肾主骨,内与三焦膀胱相应。纹理密,皮肤厚,则三焦膀胱厚;纹理粗,皮肤薄,则三焦膀胱薄。腠理疏松的,则三焦膀胱之气就和缓,皮肤紧绷,而无毫毛的,则三焦膀胱之气就紧促。毫毛美好而粗的,则三焦膀胱之气就条达;毫毛稀少的,则三焦膀胱之气就郁结不舒了。
黄帝曰:厚薄美恶皆有形,愿闻其所病。
岐伯答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译文】
黄帝说:脏腑的厚薄美恶,既然都有形状,希望再听一下它所发生的疾病。
岐伯回答说:观察它在外的相应情况,可以测知内脏变化,也就知道所发生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