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61)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本篇主要叙述了风水病的原因、症状及其病理变化,指出了治疗水病的五十七个腧穴的位置及其与脏气的关系,及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腧穴的位置及其适应范围。说明了针刺的深浅必须结合四时的道理。本篇旨在说明治疗水病和热病的腧穴及其原理,所以称《水热穴论》。
黄帝问曰:少阴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
岐伯对曰:肾者至阴也①,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帝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
岐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肘肿。肘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注释】
①至阴:阴性最重。肾属水,其位最下,故称“至阴”。至,极,最。
【译文】
黄帝问:少阴为什么主肾?肾又为什么主水?
岐伯回答说:肾为至阴之脏,至阴之脏水气最盛,肺属太阴之脏,少阴属肾脉而旺于冬季,所以人体水液代谢的根本在肾,其标末在肺,肺肾两脏都能积聚水液而为病。
黄帝问:肾为什么能积聚水液而生病呢?
岐伯说:肾是胃的关门,关门不通畅,水液就要聚集而生病了。水液上下泛滥于皮肤,所以形成浮肿。浮肿是水液积聚而生的病。
帝曰:诸水皆生于肾乎?
岐伯曰:肾者牝脏也①,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肘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所谓玄府者,汗空也。
【注释】
①牝(pin):鸟兽的雌性。此处指阴性。
【译文】
黄帝问:各种水病都是由肾而生成的吗?
岐伯说:肾属阴脏,水气由下而向上蔓延的属于肾病而生成的水液,所以叫至阴。自逞勇力而劳动或房事太过,则汗出于肾,出汗时又遇到风邪,风邪从开张之腠理侵入,向内不能进入脏腑,向外也不能从皮肤泄越,于是滞留在玄府之中,窜行皮肤之内,传变成为浮肿病。此病之本在于肾,病名叫风水。所谓玄府,就是汗孔。
帝曰:水俞五十七处者,是何主也?
岐伯曰:肾俞五十七穴,积阴之所聚也,水所从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肾俞。故水病下为肘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①。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输②。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伏兔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肾之街也③。三阴之所交结于脚也④。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太冲。凡五十七穴者,皆藏之阴络⑤,水之所客也。
【注释】
①标本俱病:肺肾都发生了病变。标,指肺。本,指肾。
②分为相输:肺与肾病变后的表现虽不相同,但二者之间相互输应、相互影响。
③街:要道,大道。
④脚:古指小腿。
⑤藏之阴络:隐藏于下部或较深部的络脉之中。藏,隐藏。阴络,部位偏下或较深的络脉。
【译文】
黄帝问:治疗水病的腧穴有五十七个,它们属哪脏所主?
岐伯说:肾腧五十七个穴位,是阴气积聚之处,也是水液从此出入之处。尻骨之上有五行,每行五个穴位,这些是肾的腧穴。所以水病表现在下部则为浮肿、腹部胀大,表现在上部则为呼吸急促、不能平卧,这是肺肾标本同病。所以肺病表现为呼吸急促,肾病表现为水肿,肺病还表现为气逆、不得平卧,肺病与肾病的表现虽不相同,但二者之间相互输应、相互影响。这是因为水气停留于两脏的缘故。伏兔上方各有两行,每行五个穴位,这里是肾气循行的重要道路。肾和肝、脾三条阴经所交结的地方在小腿上。足内踝上方各有一行,每行六个穴位,这是肾的经脉下行于脚的部分,名叫太冲。以上共五十七个穴位,都隐藏在人体下部或较深部的络脉之中,也是水液容易停聚的地方。
帝曰:春取络脉分肉①,何也?
岐伯曰: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肝气急,其风疾,经脉常深,其气少②,不能深入,故取络脉分肉间。
【注释】
①春取络脉分肉:是说春天用针须浅,刺及络脉分肉之间即可。按:本节与以下三节论四时刺法的内容与《水热穴》关系不大,疑是他篇错简。
②气:风邪之气。
【译文】
黄帝问:春天针刺,取络脉分肉之间,为什么呢?
岐伯说:春天木气开始当令,肝气开始发生,肝气性质急躁,其变动像风一样迅疾,但是肝的经脉往往藏于深部,而春天风邪之气尚不太剧烈,不能深入经脉,所以只要浅刺络脉分肉之间就行了。
帝曰:夏取盛经分腠①,何也?
岐伯曰:夏者火始治,心气始长,脉瘦气弱②,阳气留溢③,热熏分腠,内至于经,故取盛经分腠。绝肤而病去者④,邪居浅也。所谓盛经者,阳脉也。
【注释】
①盛:充盛,充足。
②脉瘦气弱:脉形瘦小而搏动气势较弱。脉,脉搏的形态。气,脉搏的气势。
③留:流,淌。
④绝肤:透过皮肤。绝,越过,透过。
【译文】
黄帝问:夏天针刺,取盛经分腠之间,为什么呢?
岐伯说:夏天火气开始当令,心气开始壮大,如果脉形瘦小而搏动气势较弱,是阳气流溢体表,热邪熏蒸分肉腠理,向内影响到经脉,所以针刺应当取盛经分腠。针刺只透过皮肤而病就退去,因为邪气居于浅表部位的缘故。所谓盛经,是指充盛、充足的阳脉。
帝曰:秋取经、俞①,何也?
岐伯曰: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火②,阳气在合,阴气初胜,湿气及体,阴气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泻阴邪③,取合以虚阳邪④。阳气始衰,故取于合⑤。
【注释】
①经、俞:五输穴中的经穴与输穴两类穴位。
②金将胜火:金为秋气,火为夏气。立秋以后,火渐衰而金渐旺,故云“金将胜火”。
③取俞以泻阴邪:俞,指阴经的“输穴”,属土,与夏末秋初湿土之气相应,故刺阴经的“输穴”可以泻阴湿之邪。
④取合以虚阳邪:合,指阳经的“合穴”,亦属土。秋天虽阴气渐盛,但阳气尚未尽退,仍可兼夹阳邪,所以刺阳经的“合穴”以泻除之。
⑤“阳气”两句:帝问何以取“经、俞”,岐伯答语中只说刺“俞、合”。其不刺“经”而刺“合”的原因,是秋天阳气刚刚衰退。阳气始衰,火气不旺,而金气亦未大盛,不宜刺“经”穴以扰动火、金之气(阳“经”属火,阴“经”属金),而改刺“合穴”。
【译文】
黄帝问:秋天要取经穴和输穴,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秋天金气开始当令,肺气开始收敛肃杀,金气渐旺逐步胜过火气,阳气处于合闭过程中,阴气刚胜过阳气,湿邪侵犯人体,阴气未至太盛,不能助湿邪深入,所以取阴经的“输穴”以泻阴湿之邪,取阳经的“合穴”以泻阳热之邪。由于阳气开始衰退而阴气未至太盛,所以不取“经穴”而取“合穴”。
帝曰:冬取井荥,何也?
岐伯曰: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巨阳伏沉,阳脉乃去,故取井以下阴逆①,取荥以实阳气②。故曰:“冬取井荥,春不勋衄。”此之谓也。
【注释】
①取井以下阴逆:井,阳经的“井穴”,属金,与肺相应。肺气主降,故刺阳“井”有降逆下气作用。冬令人气当闭藏于内,伏沉于下,若反欲上逆,是谓反常,故当刺“井穴”以降其阴逆。
②取荥以实阳气:荥,阴经的“荥穴”,属火。火乃纯阳之气,故刺阴“荥”能充实阳气。
【译文】
黄帝问:冬天要取“井穴”和“荥穴”,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冬天水气开始当令,肾气开始闭藏,阳气已经衰少,阴气更加坚盛,太阳之气伏沉于下,阳脉消退,所以取阳经的“井穴”以降其阴逆之气,取阴经的“荥穴”以充实阳气。所以说:“冬取井荥,春不轨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帝曰:夫子言治热病五十九俞,余论其意,未能领别其处,愿闻其处,因闻其意。
岐伯曰: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①,以泻胸中之热也。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云门、髃骨、委中、髓空②,此八者,以泻四肢之热也。五脏俞傍五③,此十者,以泻五脏之热也。凡此五十九穴,皆热之左右也④。
帝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岐伯曰:夫寒盛则生热也。
【注释】
①“大杼”两句:穴名有四,左右各一,故有八穴。下文同理。
②髃(yú)骨:即肩髃穴。
③五脏俞傍五:五脏腧穴两傍各有五穴,共十穴。
④热之左右:热邪所在部位的附近。
【译文】
黄帝问:夫子说过治疗热病有五十九个腧穴,我已明其大概,但还不清楚这些腧穴的部位,希望听听它们的部位和治疗作用。
岐伯说:头上有五行,每行五个穴位,能发越诸阳经上逆的热邪。大杼、膺俞、缺盆、背俞这八个穴位,可以泻除胸中的热邪。气街、三里、上巨虚和下巨虚这八个穴位,可以泻除胃中的热邪。云门、肩髃、委中、髓空这八个穴位,可以泻除四肢的热邪。五脏的腧穴两傍各有五穴,这十个穴位,可以泻除五脏的热邪。共五十九个穴位,都在热邪所在部位的附近。
黄帝问:人伤于寒邪反而会变为热病,这是为什么呢?岐伯说:寒气盛极,就会郁而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