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阴阳清浊(40)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本篇从所受饮食物“质”的区别,分析其所化生的精气有清有浊,并根据经脉的属性,说明阴经中是清气,阳经中是浊气。但进一步分析,清中还有清浊,浊中也有清浊。如果清浊混淆,上下异位,便会形成乱气致病。篇中以阴阳经与清浊气为主题,故名为《阴阳清浊》。

黄帝曰:余闻十二经脉,以应十二经水者。其五色各异,清浊不同,人之血气若之,应之奈何?

岐伯曰:人之血气,苟能若一,则天下为一矣,恶有乱者乎。

黄帝曰:余问一人,非问天下之众。

岐伯曰:夫一人者,亦有乱气,天下之众,亦有乱人,其合为一耳。

【译文】

黄帝问:我听说人体的十二经脉,和地上的十二经水相应。那十二经水五色不同,清浊也不同,而人体的血气如一,说它和十二经水相应,是怎么回事呢?

岐伯说:人体的血气,如果能够如一,那么,天下的一切,就都可以为一,怎么会发生混乱呢?

黄帝说:我问的是一个人的经脉血气,不是问天下众人的事情。

岐伯说:在一个人身体内有乱气,天下的众人,也有乱气,道理是一个。

黄帝曰:愿闻人气之清浊。

岐伯曰: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浊者,则下行。清浊相干,命曰乱气。

【注释】

①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接受饮食物所化生的稠厚精气称“浊”,稀薄精气称“清”。另外,张景岳认为浊气指谷气,清气指天气。

【译文】

黄帝说:我希望听听人体内的清气和浊气。

岐伯说:人吃的谷物是浊气,吸的空气是清气。清气注入阴,浊气注入阳。由水谷浊气化生的清气,上出于咽喉;在清气内的浊气则下行。若清浊升降失常,互相干扰,就叫乱气。

黄帝曰:夫阴清而阳浊,浊者有清,清者有浊,清浊别之奈何?

岐伯曰:气之大别,清者上注于肺,浊者下走于胃。胃之清气,上出于口,肺之浊气,下注于经,内积于海。

【译文】

黄帝问:阴清阳浊,浊中有清气,清中有浊气,清气、浊气怎样区别呢?

岐伯说:气的大致区别是,清气向上注入肺脏,浊气向下流入胃腑。胃中化生的清气,上出于口;肺中所含的浊气,向下注入经脉,在内积聚在气海中。

黄帝曰:诸阳皆浊,何阳浊甚乎?

岐伯曰:手太阳独受阳之浊,手太阴独受阴之清。其清者上走空窍,其浊者下行诸经。诸阳皆清,足太阴独受其浊。

【译文】

黄帝问:诸阳经都是浊气所在,哪个阳腑浊气最多呢?

岐伯说:手太阳小肠接受的浊气最多,手太阴肺接受的清气最多。清气上走于孔窍,浊气下行于各经脉。五脏受纳的都是清气,只有足太阴脾接受胃中之浊气。

黄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清者其气滑,浊者其气涩,此气之常也。故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清浊相干者,以数调之也。

【译文】

黄帝问道:清浊之气,应怎样调治呢?

岐伯说:清气滑利,浊气涩滞,这是气的正常情况。因此,针刺阴脏的病,深刺而留针;针刺阳腑的病,浅刺而快出针;如果清浊之气互相干扰,根据情况,进行调治。

上一篇
《黄帝内经》-灵枢-血络论(39)
《黄帝内经》-灵枢-阴阳系日月(41)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