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肠胃(31)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本篇列述肠胃的大小、长短和容量等,包括自口唇起至直肠止的整个消化道,这是古代解剖知识的记载。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中,古人认为是以肠胃为主体的,因即以《肠胃》名篇。本篇所述消化道各器官的大小、长度,据近代学者研究,认为古代的度量衡与现代不同,如按胃肠之间的比例折合,基本上与现代解剖学记载相符合,可见古人对人体解剖是很重视的,并作了详细观察和研究。另外,《难经·四十二难》有与本篇内容类似的记述,读者可以互参。

黄帝问于伯高曰:余愿闻六腑传谷者,肠胃之小大长短,受谷之多少,奈何?

伯高曰:请尽言之。谷所从出入浅深远近长短之度:唇至齿长九分,口广二寸半。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咽门重十两,广一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小肠后附脊,左环回周迭积,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脐上,回运环十六曲,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回肠当脐,左环,回周叶积而下,回运环反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广肠傅脊,以受回肠,左环叶积,上下辟,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肠胃所入至所出,长六丈四寸四分,回曲环反,三十二曲也。

【注释】

①会厌:在气管和食管交会之处,是掩盖气管的器官,故名“会厌”。会,气管与食管的交会。厌,掩盖。

②“其注”两句:张景岳:“其下口注于回肠者,外附近于脐上一寸,当水分穴处是也。”回肠,指大肠上段和小肠下段的一部分。

③少半:俗称“小半”。

④叶(xié)积:迭积。叶,“协”的古文。

⑤广肠:指乙状结肠和直肠部分。傅脊:附着于脊柱。

【译文】

黄帝问伯高说:我希望听听消化谷物的六腑的状况,肠胃的大小长短,受纳水谷的多少,情况是怎样的?
伯高说:让我全部讲给您听。水谷的出入以及浅深、远近、长短的度数是:口唇到牙齿距离九分,两口角之间宽度是二寸半。牙齿向后到会厌部,深三寸半,大小能容水谷五合。舌重十两,长七寸,宽二寸半。咽门重十两,宽一寸半,由咽门到胃的长度是一尺六寸。胃的形态是纡屈曲折的,伸直长二尺六寸,周长一尺五寸,直径是五寸,大小能容水谷三斗五升。小肠在腹腔,后系附于脊柱之前,从左向右环行,而后周回重迭于腹内,下口注于回肠,在外侧附着于脐上,回行环转共有十六个弯曲,周长二寸半,直径八分又三分之一,长三丈二尺。回肠当脐处向左回环,迭积向下,回行环绕也有十六个弯曲,周长四寸,直径一寸又三分之一,共长二丈一尺。广肠附着于脊前,接受回肠所传下的糟粕,向左回环迭积在脊椎之前,由上向下而逐渐宽大,最宽处周长八寸,直径二寸又三分之二,长二尺八寸。肠胃运化水谷的过程,从口唇至肛门总长六丈零四寸四分,共有三十二个回环弯曲。

上一篇
《黄帝内经》-灵枢-决气(30)
《黄帝内经》-灵枢-平人绝谷(32)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