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序一

来源:黄帝内径

创作时间:

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 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孔安国序《尚书》曰:“伏 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班固《汉书 · 艺文志》曰:“《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 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

 

 注释 

①全真:保全真精。导气:通导元气。

②黎元:即黎民。仁寿:安乐长寿。《论语 ·雍也》:“仁者寿。”

③三圣:此指伏羲、神农、黄帝。

④孔安国:西汉经学家,孔子后裔。武帝时官谏议大夫,对《尚书》 有研究,为汉武帝博士。《尚书》:书名。我国最古的史籍,后经  孔子整理,名曰《书经》,为儒家经典之一。

⑤班固:东汉明帝时人,著《汉书》。《汉书 · 艺文志》是其中的 篇 名 。

 译文 

解除疾病的缠绕,脱离病患的艰难,保全真精,通导元气,拯救黎民   达到长寿之境,帮助体弱多病的人获得平安,如果没有三圣之道,就不   能达到目的。孔安国在《尚书》序中说:“伏羲、神农、黄帝的书,叫作三   坟,是讲大道的。”班固在《汉书 · 艺文志》中说:“《黄帝内经》十八卷。”

《素问》就是其中的九卷,加上《灵枢》九卷,就是它的总数。

虽复年移代革,而授学犹存,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 故第七一卷,师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尔。然而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谋而遐迩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征,验之事不忒。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 始矣

 

 注释 

①其人:适当的人。《内经》主张“非其人勿授,非其真勿教”。

②师氏:此处指老师或前辈。

③幽:隐约。明:明显。契:相合。

④奉生之始:养生的根本。奉,谓奉养。始,本源。

 译文 

虽然年代一再推移,朝代一再更替,但通过对它的传授和学习却依  然保存着,只因担心不是适当的人选而时有隐藏,秘而不传,所以第七 这一卷,前辈的先生把它隐藏起来,现在世上流传的只有八卷了。虽然  如此,可是《内经》的文字简练,含义广博,旨趣深远。分清了天地的形 象,序列了阴阳四时的节候,表明了变化的缘由,彰明了生死的征兆。 不用谋划而远近自然相同,不用约定而无论隐微还是明显的都能相合。 稽查其中的言论有证据,用事实验证也没有差错。实在是至高医学道  理的源泉,是养生的根本

 

假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蒇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于诂训,未尝有行不由径,出不由户者也。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隐,或识契真要,则目牛无全。故动则有成,犹 鬼神幽赞,而命世奇杰,时时间出焉。则周有秦公,汉有淳于公,魏有张公、华公,皆得斯妙道者也。咸日新其用,大济蒸人⑧,华叶递荣,声实相副,盖教之著矣,亦天之假也。

 

【注释】

①天机:天资。

②玄通:即通玄。通晓深奥的道理。

③蒇(chǎn)  谋:对事物完整周密认识。葳,完备,完善。生知:《论 语 · 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指聪敏智慧,有先见之明的人。

④标格:这里指对古籍经典正确理解的标准。诂训:即训诂。用今 语解释古语。

⑤行不由径:语本《论语 · 雍也》。指行走都要沿着道路。

⑥目牛无全:即目无全牛。语本《庄子 · 养生主》中“庖丁解牛”的 故事。后形容技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⑦秦公、淳于公、张公、华公:秦公,指秦越人,即扁鹊。淳于公,指 仓公淳于意。张公,即张仲景。华公,即华佗。

⑧蒸人:又叫“烝民”,众民。唐避李世民讳,改民为人。蒸,同 “烝”,众多。

⑨华叶递荣:形容《内经》学术如花叶递相繁荣。华,即“花”。

【译文】

假若天资迅敏萌动,可通晓玄妙深奥的道理,完整准确地理解经文 虽然属于资质聪明的人,但正确理解经文也要凭借对经文的训诂阐释, 这正如从来没有行走不沿着道路,出入不经过门户的。然而专心致志  深入研究,探讨微妙求索隐奥,如果认识能够符合真理要道,就能达到 目无全牛的高深境界。所以常常会有成就,就像鬼神在暗中帮助,而闻  名于世的杰出人才,就不断地涌现出来了。如东周有秦越人,汉代有淳于意,魏国有张仲景、华佗,这些都是掌握了医道奥妙的人。他们都能 够一天天地更新扩大医学的功用,大大地救助民众,他们的事业就像鲜 花和绿叶一样,递相繁荣,名声与实际相符合,这大概是教学的显著成 果,也是上天的帮助吧。

 

冰弱龄慕道,夙好养生,幸遇真经,式为龟镜。而世本纰缪,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施行不易,披会亦难。岁月既淹,袭以成弊。或一篇重出,而别立二 名;或两论并吞,而都为一目;或问答未已,别树篇题,或脱简不书,而云世阙;重《经合》而冠《针服》,并《方宜》而为《咳篇》,隔《虚实》而为《逆从》,合《经络》而为《论要》四,节《皮部》为《经络》,退《至教》以先《针》。诸如此流,不可胜数。且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乃 精勤博访,而并有其人,历十二年,方臻理要,询谋得失,深遂夙心 。

   

①冰:王冰自称。古人有名有字,自称名为谦逊,称人字为尊敬。 弱龄:二十岁称为弱。《礼记》:“二十曰弱。”这里指年轻时。

②式:表尊敬的副词。龟镜:龟,古人用以占卜,解决疑惑;镜以照 物,故凡是对解决疑问,征询得失有帮助的,就称为“龟镜”。

③世本:指当时通行的版本。 一说即全元起注本。纰缪(pimiù): 错 误 。

④不伦:不是同一类。伦,类。

⑤悬隔:差别很大。

⑥披会:即领会。

⑦岁月既淹:时间长久。淹,《尔雅 ·释诂》:“留久也。”

⑧“重《经合》”句:在重出的《经合》前冠以《八正神明论》。按:《素 问》并无《针服》篇名,疑指篇首有“用针之服”句的《八正神明 论》。

⑨“并《方宜》”句:指全元起本把《异法方宜论》与《咳论》都并列于 第九卷中。

⑩“隔《虚实》”句:指全元起本把《四时刺逆从论》分割为两段, 一段 在第 一卷,而将论述三阴三阳之虚实的另 一 段远隔于第六卷。

①“合《经络》”句:疑指将《诊要经终论》合并于《玉版论要》。经络 似为“经终”之讹。

⑫“节《皮部》”句:据新校正云:《经络论》“按全元起本在《皮部论》 末,王氏分出”。节,这里指分开、分解。

⑬ “退《至教》”句:指全元起本把记载有“夫圣人之教”等语的《上古 天真论》退置于第九卷,而把论针法的《调经论》、《四时刺逆从 论》前置于第一卷。

⑭岱岳:泰山,古称“岱山”。

⑮扶桑:古指日出之处。

【译文】

我年轻时就仰慕医道,平素喜好养生之学,有幸得遇真经,把它作    为养生治病的指导。可是世上流传的本子有错误,篇目重复,前后不伦   不类,文字义理差别很大,不容易运用,阅读理解也困难。年月久远,相   互沿袭成为顽弊。有的同一篇文章重复出现,却分立两个题目;有的两   篇文章混在一起,却用同一个篇名;有的没有回答完,就设定了另外的   篇题;有的文字有脱落不能指明,却说历来就缺少。如在重出的《经合》  篇之前冠以《八正神明论》之名;把《异法方宜论》并入《咳论》篇;把《四   时刺逆从论》中论“虚实”的内容割裂出来,放在远隔的第六卷;把《诊要   经终论》合并于《玉版论要》;把《经络论》混于《皮部论》中;把论“至教”的《上古天真论》退后,而把论针灸的《调经论》、《四时刺逆从论》等篇置 前。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要登泰山,没有道路怎么上!要去日出的扶 桑之地,没有舟船也不能到达!于是精心研究,广泛寻访,而且有志同 道合之人,经历十二年,才达到理会要领,思考其中的得与失,深感实现 了夙愿。

 

时于先生郭子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文字昭晰,义理环周,一以参详,群疑冰释。恐散于末学,绝彼师资,因而撰注,用传不朽。兼旧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勒成一部。冀乎究尾明首,寻注会经,开发童蒙,宣扬至理而已。其中简脱文断,义不相接者,搜求经论所有,迁移以补其处;篇目坠缺,指事不明者,量其意趣,加字以昭其义;篇论吞并,义不相涉,阙漏名目者,区分事类,别目以冠篇首;君臣请问,礼仪乖失者,考校尊卑,增益以光其意,错简碎文,前后重叠者,详其指趣,削去繁杂,以存其要,辞理秘密,难粗论述者,别撰《玄珠》,以陈其道。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杂糅。庶厥昭彰圣旨,敷畅玄言,有如列宿高悬,奎张不乱,深泉净莹,鳞介咸分。君臣无夭枉之期,夷夏有延龄之望。俾工徒勿误,学者惟明。至道流行,徽音累属,千载之后,方知大圣之慈惠无穷。

时大唐宝应元年岁次壬寅序

 

【注释】

①张公:疑指张文仲。张文仲于唐代武则天初年任侍御医,曾编《随时备急方》三卷行世。

②环周:广博周详。

③末学:后学。

④旧藏之卷:指《素问》第七卷。

⑤童蒙:幼稚蒙昧。这里指初学尚未懂得医理之人。

⑥《玄珠》:指《玄珠密语》,王冰撰,已佚。现存《玄珠》十卷,新校正 谓已非王冰所著,而是后人所假托。

⑦杂糅:混杂。糅,混杂,混和。

⑧列宿:二十八宿。宿,星的位次。

⑨奎张:奎宿和张宿。

⑩徽音累属:指《内经》之学,裨益世人。徽音,德音。累属,连续不 断,永远流传。

【译文】

当时在郭先生的书房里,得到了先师张公的秘本,其文字明白清  楚,义理周详,无矛盾不通之处,用这本书一参对,原来的众多疑问就像  冰雪融化一样得到解决了。我担心被后学所散失,断绝了他们学习的  资本,因而对此撰写注释,以使之流传不休。加上原来收藏的第七卷, 合计八十一篇二十四卷,汇总成一部书。希望能够研究了后面就能明  了前面,寻找注文就能够领会经文,开启后学,宣扬医道的至理而已。 其中因古书中竹简脱落,文字缺断,义理不相连续的,寻找经论中的相  关内容,迁移过来以补其空缺之处;篇名丢失,所指事类不明白的,考量  其意旨所在,增加文字以使其义理明白;篇论混杂,义理无关,缺少名称  的,区别不同的事类,另立题目置于篇章的开始;君臣之间的相互请问, 礼仪错乱的,考核校订尊卑高下,增加文字以使其意义清楚;错乱的段 落零碎的文字,前后重复的,详究其意趣,删去繁杂重复之处,而保存其  要点;文辞义理奥秘,难以粗略说清楚的,另外撰写了《玄珠密语》,来陈 说其中的道理。凡所增加的文字,都用红色书写,使今文古文一定分 开,文字不混杂在一起。这样或许能够彰明岐、黄之圣意,讲明深奥的道理,就像二十八宿高悬天际,奎宿、张宿各居其位,毫不紊乱,又像深深的泉水晶莹透明,鳞类、甲壳类的水生物都能分开。君臣上下没有夭 折的时候,华夏蛮夷都有延年益寿的希望。使医工不发生错误,学习的 人能够详明医理。医学的至道流传四方,德音不断,千年之后,才知道 大圣先贤对后人的慈爱恩惠是无穷无尽的。

时间在大唐宝应元年壬寅年作序

 

上一篇
《黄帝内经》-素问-前言
《黄帝内经》-素问-序二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