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血络论(39)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本篇内容,详细讨论奇邪在络的病变,使用针刺放血时所发生的几种不良反应,以及这些异常现象产生的原因,说明了刺针后肉著的原理。故名《血络论》。

黄帝曰:愿闻奇邪而不在经者

岐伯曰:血络是也

【注释】

①奇邪:张景岳:“即《缪剌论》所论奇病也。在络不在经,行无常处,故曰奇邪。”

②血络:张志聪:“血络者,外之络脉、孙脉,见于皮肤之间,血气有所留积,则失其外内出入之机。”

【译文】

黄帝说:希望听听由奇邪所致,但不在经脉中的病变的情况。

岐伯说:这是一种在络脉之中的病变。

黄帝曰:刺血络而仆者,何也?血出而射者,何也?血出黑而浊者,何也?血出清而半为汁者,何也?发针而肿者,何也?血出若多若少而面色苍苍者,何也?发针而面色不变而烦悦者,何也?多出血而不动摇者,何也?愿闻其故。

【译文】

黄帝说:刺血络放血,病人就昏倒了,是什么原因?刺后血向外射出,是什么原因?血出色黑稠浊的,是什么原因?血出清稀,一半是汁液,是什么原因?出针后而皮肤肿起,是什么原因?血出或多或少而面色苍白,是什么原因?出针后面色虽然不变而心中烦闷,是什么原因?血出虽多而不觉痛苦,是什么原因?希望听听上述情况的道理。

岐伯曰:脉气盛而血虚者,刺之则脱气,脱气则仆。血气俱盛而阴气多者,其血滑,刺之则射。阳气畜积,久留而不泻者,其血黑以浊,故不能射。新饮而液渗于络,而未合和于血也,故血出而汁别焉。其不新饮者,身中有水,久则为肿。阴气积于阳,其气因于络,故刺之血未出而气先行,故肿。阴阳之气其新相得而未和合,因而泻之,则阴阳俱脱,表里相离,故脱色而苍苍然。刺之血出多,色不变而烦悦者,刺络而虚经;虚经之属于阴者,阴脱,故烦悦。阴阳相得而合为痹者,此为内溢于经,外注于络,如是者,阴阳俱有余,虽多出血而弗能虚也。

【译文】

岐伯说:脉中气偏盛而血偏虚,针刺时容易脱气,气脱就会仆倒。血气虽然都盛而阴气更多的,血行滑疾,针刺时血向外喷射。阳气积蓄于络脉之内,停留已久,不能外泄,致使血色变黑而稠浊,所以不能远射。刚刚喝了汤水,水液渗入络脉,还没有和血液融和,所以刺出的血中有水液夹杂。如果不是刚饮汤水,而病者体内原有水液停留,久之会形成水肿。阴气积蓄在阳分,已经渗入到络脉,因此当刺治时,血还未出而气已先行,故使局部肿起。阴气与阳气刚刚接触,还没有融合调和,此时用针刺行泻法,阴阳两气同时脱失,表里分离,以致色脱而面色苍白。刺时血出过多,虽然面色没有变化,而胸中烦闷,是因为刺络血出过多,使经脉也空虚了;若属于阴经空虚,就会因阴脱而产生烦闷。阴分阳分邪气相结合而形成痹证,是因为在内泛滥于经脉,在外渗注于络脉,这样,阴分与阳分都是邪气有余,虽然多出一些血,也不会致虚。

黄帝曰:相之奈何

岐伯曰:血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刺而泻之,万全也。故无失数矣,失数而反,各如其度。

黄帝曰:针入而肉著者,何也?

岐伯曰:热气因于针则针热,热则肉著于针,故坚焉

【注释】

①相:观察。

②“热则”两句:张景岳:“肉著者,吸著于针也。针入而热,肉必附之,故紧涩难转,而坚不可拔也。”

【译文】

黄帝问:怎样观察呢?

岐伯说:血脉盛的,坚硬充满而皮下发红,上下没有固定的部位,小的像针,大的像筋,针刺用泻法,是非常安全的。所以不能违背刺络的原则,违背原则,非但无效,反会加重病情。

黄帝问:针入后,常见肌肉胶着针身,这是什么原因?

岐伯说:人体热气使针身发热,热则致肌肉胶着针体,所以坚涩难以转动。

上一篇
《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38)
《黄帝内经》-灵枢-阴阳清浊(40)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