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序二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臣闻安不忘危,存不忘亡者,往圣之先务;求民之痪,恤民之隐者,上主之深仁。在昔黄帝之御极也,以理身绪余治天下,坐于明堂之上,临观八极,考建五常。以谓人之生也,负阴而抱阳,食味而被色,外有寒暑之相荡,内有喜怒之交侵,夭昏札瘥,国家代有。将欲敛时五福,以敷锡厥庶民,乃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于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历代宝之,未有失坠。苍周之兴,秦和述六气之论,具明于《左史》。厥后越人得其一二,演而述《难经》。西汉仓公传其旧学,东汉张仲景撰其遗论,晋皇甫谧刺而为《甲乙》,及隋杨上善纂而为《太素》。时则有全元起者,始为之训解,阙第七一通。

【注释】
①“臣闻”三句:《周易·系辞下》:“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故作者以之为“往圣之先务”。
②痪(mò):病。《诗·小雅·四月》:“乱离痪矣,爰其适归。”传:“痪,病。”
③御极:统治天下。御,本意为驾车。引申为统治。极,八极,八方。引申指天下。
④明堂:古代帝王讲论政治,宣明政令的地方。
⑤“临观八极”两句:语源本书《五运行大论》。八极,指地之八方也。考建五常,即观察推求五行运气之大法。考,察。建,立。五常,五行气运之常也。
⑥负阴而抱阳:语见《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指人体由阴阳和合而成。
⑦食味而被色:《孟子·告子上》:“告子曰:食、色,性也。”这里指食与色既是人的基本生理欲求,也是致病的主要原因。
⑧夭昏札(zhá)瘥(chài):因瘟疫而死亡。《国语·周语下》:“是以民生有财用而死有所葬,然则无夭昏札瘥之忧,而无饥寒匮乏之患。”注:“疫死曰札;瘥,病也。”
⑨“将欲”两句:语见《尚书·洪范》。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命终”。锡,赐予。
⑩“远取诸物”两句:《周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⑪苍周:东周。苍为青色,代表东方,故东周又称“苍周”。
⑫“秦和”两句:秦和,秦国名医和,在为晋侯诊病时提出“六气致病说”,为中医“六淫致病说”的滥觞。此事见载于《春秋左氏传》,故云“具明于《左史》”。
⑬“厥后”两句:越人,名医秦越人,人称扁鹊。司马迁作《扁鹊仓公列传》记其事。据说越人为《难经》的作者,《难经》就《内经》中的有关问题提出辩难,共八十一个问题,故称《八十一难经》。其内容为《内经》的十分之一二,故云“越人得其一二,演而述《难经》”。
⑭仓公:西汉名医淳于意,曾为齐太仓长,故称“仓公”。仓公从师于公乘阳庆,庆传之黄帝、扁鹊之脉书,故云“仓公传其旧学”。
⑮张仲景:东汉名医,人称“医圣”。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创立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其立论以《素问·热论》等篇为根基,故云“撰其遗论”。
⑯“晋皇甫谧(mì)”句:皇甫谧,晋代名医,整理《内经》中有关针灸学的资料,撰成《针灸甲乙经》。刺,采取,选择。
⑰杨上善:隋代名医,整理《内经》为《黄帝内经太素》。
“时则”三句:全元起,齐梁间人,伤《内经》错乱不全,为之训释解说,但其书已佚,仅可从王冰次注中窥其一二。其时已缺少第七这一卷了。
【译文】


臣等听说平安之时不忘危机,存在之时不忘灭亡,这是从前圣人首先要努力的;探求人民的疾病,体恤人民的隐痛,这是上古君王的深厚仁德。从前黄帝临御八极,在养身修性之余治理天下,坐在明堂上,远观八方,考察建立五行气运之常。而认为人的生命由阴阳二气和合而成,本身贪图美味、迷恋美色,在外有风寒暑湿的影响,在内有喜怒哀乐交相干扰,病困夭死,无论任何地方、任何时候总是存在的。黄帝要按天时建立福善民众的医道,以广泛传赐给百姓,于是和岐伯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在远处取于外物,在近处取于自身,交替提问辩难,留下医学大法以造福千秋万代。于是雷公这些人,接受岐、黄之业,并传播它,因而创作了《内经》。历代以之为珍宝,没有坠地失传。东周兴起后,秦国名医和阐述六气致病理论,这件事具体明确地记载于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中。其后秦越人抽取《内经》的十分之一二,推演发挥为《难经》。西汉仓公传播《内经》之学,东汉张仲景据《内经》理论写成《伤寒杂病论》,晋朝皇甫谧拣选其内容写成《针灸甲乙经》,到了隋朝的杨上善编纂而成《黄帝内经太素》。齐梁时有全元起,开始训释解说《内经》,但已经缺第七这一卷了。

迄唐宝应中,太仆王冰笃好之,得先师所藏之卷,大为次注,犹是三皇遗文,烂然可观。惜唐令列之医学,付之执技之流,而荐绅先生罕言之,去圣已远,其术腌昧,是以文注纷错,义理混淆。殊不知三坟之余,帝王之高致,圣贤之能事,唐尧之授四时,虞舜之齐七政,神禹修六府以兴帝功,文王推六子以叙卦气,伊尹调五味以致君,箕子陈五行以佐世,其致一也。奈何以至精致微之道,传之以至下至浅之人,其不废绝,为已幸矣。

【注释】

①宝应:唐代宗李豫年号。

②太仆:官名。《周礼》中就已设置“太仆”一职。秦汉为九卿之一,历代因之。

③次注:次,对内容重新编次,排列;注,注解义理。所以王冰的注本简称《次注》。

④三皇:所指不一,这里指伏羲、神农、黄帝。遗文:遗留下的文献。

⑤荐绅:搢绅。指读书的士大夫。荐,通“搢”,插。绅,大带。故搢绅指士大夫。

⑥腌(àn)昧:淹没,埋没。腌,同“暗”。语见《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今其技术腌昧。”

⑦三坟:传说中我国最古的书籍。《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伪孔安国《尚书》序:“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

⑧唐尧之授四时:《尚书·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据传唐尧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掌四时之官,通过观察天象,推算四时,传给人们,以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

⑨虞舜之齐七政:《尚书·尧典》:“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璇玑玉衡,测天象之仪器。齐七政,即测定七星的运行,以为确定人间秩序的基础。七政,日月五星。

⑩神禹修六府以兴帝功:《尚书·大禹谟》:“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时乃功。”又:“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六府即水、火、金、木、土、谷。六者财用所出,故曰“府”。大禹修六府而实现帝王功业。

⑪文王推六子以叙卦气:据传文王拘羑里而演《周易》,文王把伏羲创立的八卦发展为六十四卦,把卦与节气通过干支配合成的六十甲子联系起来。

⑫伊尹调五味以致君:伊尹,汤臣,善烹饪。《孟子·万章上》:“万章问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汤,有诸?'孟子曰:‘否,不然。'”传说伊尹作《汤液经法》。

⑬箕子陈五行以佐世:箕子,殷之仁人,殷亡后武王向箕子询问治国之道,箕子为之陈说五行之道。

⑭“奈何”两句:唐孙思邈《大医精诚》:“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

【译文】

到了唐代宝应时期,太仆令王冰特别喜好《内经》,并且得到了先师珍藏的第七这一卷,大幅地重新调整篇卷次序,并进行了大量的注释,这样一来三皇遗留下来的文献才文理灿烂,可以观读了。可惜唐朝的法令把《内经》列于医学,看成是小技之类,因而士大夫读书人很少有讨论的,距离圣人已经久远了,医术湮灭,因此文字注释纷纭错乱,义理混淆矛盾。完全不懂得三坟之遗文,帝王之崇高目标,圣贤所能之事,唐尧观象授时,虞舜齐同七政,神禹修六府而完成帝王的功业,文王推演八卦六十甲子而叙述卦象与节气的关系,伊尹调配饮食五味来保养君王的健康,箕子陈述五行来辅助武王治世,其目的都是一样的。为什么把医学这极精极微的事业,传给最卑下最浅陋的人呢,医学不衰败灭绝,就已经是幸事了。

顷在嘉祐中,仁宗念圣祖之遗事,将坠于地,乃诏通知其学者,俾之是正。臣等承乏典校,伏念旬岁。遂乃搜访中外,裒集众本,浸寻其义,正其讹舛,十得其三四,余不能具。窃谓未足以称明诏,副圣意,而又采汉唐书录古医经之存于世者,得数十家,叙而考正焉。贯穿错综,磅礴会通,或端本意寻支,或溯流而讨源,定其可知,次以旧目,正谬误者六千余字,增注义者二千余条,一言去取,必有稽考,舛文疑义,于是详明。以之治身,可以消患于未兆,施于有政,可以广生于无穷。恭惟皇帝抚大同之运,拥无疆之修,述先志以奉成,兴微学而永正,则和气可召,灾害不生,陶一世之民,同跻于寿域矣

国子博士臣高保衡、光禄卿直秘阁臣林亿等谨上

【注释】

①俾(bǐ):使。

②承乏:谦辞。表示某方面缺乏合适的人选,暂由自己充任。

③裒(póu)集:聚集。

④浸:逐渐。

⑤讹舛(chuǎn):讹误舛错。

⑥陶:养

⑦跻(jī):登上,进入。

【译文】

最近在我朝嘉祐年间,仁宗皇帝恤念担忧圣祖岐、黄的遗业,将坠地失传,于是诏令通晓了解《内经》之学的人,让他们加以厘正。臣等忝列其中,参与典校,我等沉思潜索十余年。于是就搜求询访官府和民间所藏,聚集了众多的版本,渐渐地寻求其义理,订正其中的讹误舛错,十分之三四,其余的不能一一具述。我们觉得还不足以达到明诏的要求,还不能符合圣君的心意,因而又采集汉唐书录中尚存于世的古医经,得到几十家,对之进行叙述而考核订正。对于各家之间文字上的错综复杂关系进行核对寻找其可以贯穿一致者,进行了大量的会通比较工作,有的是端正其根本,而寻求其支脉,有的是沿其支流而寻求其本源,确定其可以了解的,按原来的目录排序,订正了谬误六千多字,增加了注释两千多条,每个字的取舍,必须以稽查考订为据,错误的文字,疑惑的道理,于是就清楚明白了,用它来养生,可以把疾患消除在萌芽之中,运用于行政可以对民众的养生健康发挥无穷无尽的作用。我等认为皇帝安抚着运化不息的大同世界,拥有美好的无限疆域,继承先王先圣的遗志而持守既成的事业,复兴隐微的医学而使之永远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这样祥和之气可以到来,灾害就不会发生,陶养全社会的民众,共同达到长寿的境域了。

国子博士臣高保、衡光禄卿直秘阁臣林亿等谨上

上一篇
《黄帝内经》-素问-序一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1)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