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桥山古柏

来源:黄帝陵典礼服务中心

创作时间:

1.桥山古柏概况

桥山古柏群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其覆盖面积为3000余亩,拥有古柏8万余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柏3万余株。据全国绿化委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显示,全国现存5株5000年以上树龄的古树均分布在陕西,其中3株位于黄陵——黄帝庙内现存黄帝手植柏、保生柏两株,另有1株为距黄帝陵18公里的老君柏。该古柏群是目前全世界发现由人工栽植最早、占地面积最大、保护最完整的古柏群。

2.桥山古柏群由来的相关文献记载

(1)《黄帝陵志》:在桥山进行大规模人工植柏最早始于汉代。经过魏晋与隋唐,到了唐代,桥山古柏已经满山遍野,郁郁葱葱,苍劲挺拔。

(2)唐开元、天宝年间,人工栽植松柏1400余株,由于天旱少雨,成活率低,加之人为破坏,历年损失很大。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宋代。

(3)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宋仁宗赵祯令增栽柏树,当地官员用10贯钱购买附近群众家里的大小柏树1413株,种植于桥山。

(4)清朝延续前朝祭祖植柏习俗,从清世祖福临到宣宗旻宁,共祭黄帝陵30次,屡次提倡栽植柏树、养护古柏。

(5)1979年,黄陵县在恢复历史上一年一度清明节祭扫黄帝陵墓传统活动的同时,规定每年清明节祭陵时,在山陵上新植树100棵。近年来,每逢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都由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黄帝陵谒陵祭祖,栽植纪念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批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奔赴桥山,共祭黄帝陵。在桥山种植连根柏成为祭祖纳福的重要礼仪,先后实施了“炎黄子孙林”“侨胞林”“侨心林”“思源林”“龙腾友谊林”“民族同心林”“共青林”“圆梦林”“同心林”“消防林”“记者林”等十余项新柏种植活动,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情系中华的美好象征,种植树木也成为谒陵祭祖最重要的礼仪。

3.桥山古柏群的保护措施

据文献记载,桥山古柏群在历朝历代都得到了较好保护,历史上的尧舜禹三帝,都是轩辕黄帝的后裔。后来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也都被认为是黄帝的后裔。中华大地上的各个民族都是黄帝的后裔,这种意识,实际上是一种古代朴素的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意识。历朝历代不仅把黄帝当作一个帝王,更看作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祖先,对黄帝陵的保护要高于历代帝王陵的保护。

(1)栽植桥山柏令。自秦汉以后,不论是蒙古人执政的元朝还是满族人执政的清朝,历朝历代都有对黄帝陵进行整修与维护。轩辕庙内目前保存的祭祀保护碑刻最早的是北宋嘉佑六年的《栽种松柏圣旨碑》,这是最好的历史见证。碑阳记载了宋仁宗赵祯因坊州有轩辕黄帝陵,下令坊州在桥山栽种松柏。坊州依圣旨于嘉祐六年(1061年)栽种松柏树一千四百一十三棵,并免除寇守文、王文政、杨遇等三户差役粮税,专门看守桥山柏树,防止火灾和人为破坏。

(2)禁伐桥山柏令。碑阴记载了元泰定帝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在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圣旨:据见告省会,给榜文常训,张挂禁约,无得似前骚扰。如有违犯之人,许诸人捉拿到官,痛行治罪。并免除黄帝陵的地产粮税,保护轩辕庙建筑,禁伐桥陵树木,对破坏桥陵之人,官府加重处罚。此碑为国内现存唯一的关于黄帝陵的元代碑刻,是研究宋元时期黄帝陵的珍贵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和研究价值,同时,也说明元朝对桥山古柏的保护,制度严明,措施得力,上升到国家法令的高度。

(3)古柏保护令。明代对黄帝陵及其生态环境实行重点保护,因为曾有斫伐桥陵内柏树林木之事发生,明太祖朱元璋降旨:黄帝陵设立五品护陵官二人,后来逐渐演变为黄陵县令即为护陵官,对保护桥山古柏起了重要作用。世宗嘉靖四十二年(1563),修葺轩辕庙,并免除黄帝庙税粮。此后历代均免征黄帝陵庙税粮。清代亦较注意对桥山古柏的保护,政府曾屡次提倡栽植古柏树,养护古柏。

(4)1938年,国民党第三行政区督察专员余正东、黄陵县县长卢仁山,两人捐款20万元,调动一个民团的团丁,调查并登记桥山古柏的准确数目,历经19天普查,除民国24年(1935)被某军砍伐的许多柏树外,结果查清桥山古柏共计“六万一千一百八十六株”。

(5)1975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田醒农来黄陵检查工作时,明确指出:“今后山陵上的古柏和倒伏的树木应由文化部门负责处理,任何个人或其他组织无权自作主张;处理所得财产,由黄陵县文管所保管,统一支付,走以山养山、增添新绿的路子。”桥山古柏与黄帝陵庙自“文化大革命”以来较长时期管理混乱、疏于保护的状况逐渐得以遏制。

(6)1976年,陵区管护人员发现20余棵柏树倒伏,陕西省革命委员会文化局拨款修缮山顶祭亭、黄帝庙大殿和围墙,从11月开始,对 25 棵枯死及倒伏的柏树进行了清理,并恢复了专职护林员。

(7)1979年,黄陵县在恢复历史上一年一度清明节祭扫黄帝陵墓的传统活动,开始实施清林、虫害控制、围栏或砌墙保护、防火设施的改进等相关的保护工作。

(8)1984年10月,陕西省人民政府拨款70万元修缮黄帝陵,为黄帝手植柏、汉武帝挂甲柏以及树龄在3000年以上的13棵古柏,做了铁围栏和砖砌围栏。

(9)1986年5月下旬,黄帝陵古柏群遭受明纹侧柏松毛虫灾害,1300多亩古柏针叶遭到数百万条侧柏松毛虫侵害,近400亩青翠的柏林开始发黄变枯,残枝败叶满地,一片凋零景象。这种明纹侧柏松毛虫每年繁殖一代,其幼虫一般在每年11月上旬群集于树皮缝与石头下越冬,次年3月开始上树残害柏叶,6月于地面结茧化蛹。由于这次成虫发现得太晚,喷施药物已不能奏效,用黑光灯诱杀大面积虫害也十分困难。黄陵县委、县政府动员全县停产、停业、停课,全力以赴,义务上山捕虫。从6月10日开始,全县出动数万人,经过20多天的努力,共捕捉松毛虫1.23万千克,约800多万条,全部挖坑深埋。

黄陵古柏遭受虫害期间,中央和省地有关领导多次来黄陵察看;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拨款3万元救灾;旅居海外华人任龙媒向黄陵提出防虫建议,在信中他列举了美国东部发生类似虫情的防治过程,画出详细示意图。9月中旬,陕西省民航局选派富有经验的机长和机组人员,驾中国民航陕西局第八飞行大队的飞机,从西安飞临黄陵上空喷药杀虫。经过15架次的飞防,在桥山及其周围13800余亩古柏林与土地上全部喷洒了农药,虫害得到彻底消杀。

(10)1993年陕西省林业厅病虫害防治及检疫总站、西北林学院、黄陵县文物管理所联合开展《黄帝陵古柏林病虫害防治及林区生态环境治理》课题研究,积极开展了古柏建档、古柏主要病虫害生活习性观测和防治试验,将病虫害监测纳入古柏保护经常性工作内容,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办法的综合运用,确保了古柏安全。

(11)1996年开始建设古柏消防系统,投资1300余万元,至2002年建成投用,建设1200立方米的高位水池2座,安装地下消火栓233台。

(12)2009年后,陕西省政府制定出台了《陕西省黄帝陵保护管理办法》,对在黄帝陵保护区内的规划建设,文物、生态保护、护林防火、新立碑(碣)、经营活动以及陵区防噪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规范。

(13)2007年投资7400余万元,建设了4000余米的防火墙,将古柏群与周边村组、耕地有效隔离;安装了防火视频监控、防火报警、自动喷淋等安全设施;投资730余万元,建设了黄帝陵数字化监控系统;建立了古柏群电子档案、古柏保护查询系统,实现了景区安全的数字化管理。

(14)2009年黄帝陵管理局委托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陕西黄帝文化园总体规划》、委托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黄帝陵古柏群综合保护总体规划》、委托陕西省文物规划研究院编制了《黄帝陵文物保护规划》。

(15)2010年邀请省林业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市园林局等单位的专家、教授进行专题调研,制定了《古柏保护方案》;请示国家林业局森防总站牵头,邀请了国内10余名林业专家到黄帝陵进行现场调研,从生态、土壤、病虫害、古树复壮等方面综合分析,提出了古柏保护意见;同年开展了黄帝陵古柏复壮保护研究试点。

(16)2012年按照“防火、防盗、防虫、防病、防老化”的要求,将林区划分为六大管护责任区、29个管护小班,划片包干,并逐级签订《管护责任合同书》,实现了全天候不间断巡护、管护。同年黄帝陵管理局联合陕西省林业厅、中国林科院启动实施了黄帝手植柏克隆扩繁保护工程,利用微型扦插、植物组培等先进科学技术,为黄帝手植柏这棵珍贵树种建立“活档案库”。

(17)2016年起,黄帝陵管理局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展古树复壮保护课题研究,古柏健康评价、根系复壮、支撑加固、空心腐烂治理、天然林更新、侧柏叶枯病防治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联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陕西省林业厅启动了航天育种工程,是通过航天育种技术扩繁黄帝手植柏的首次尝试,彰显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强大生命力,更对弘扬中华文明、增强民族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8)保护古树名木的黄陵实践。

2023年,黄陵县委、县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古树名木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领导批示精神及省委专题会议精神,深刻把握古树名木保护传承的重大意义,持续加强古树名木保护传承工作。同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活动周启动仪式在黄陵举办。4月5日,陕西省委书记赵一德主持召开了古树名木保护专题会议。2024年7月19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明确黄陵县等4县(区)开展古树名木保护试点工作。

依托相关科研力量和知名专家,编制了《黄帝陵古柏保护总体规划》《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黄帝陵古树群整体保护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完成《古柏保护工作方案》《古柏群防火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古柏群病虫害监测与防治项目实施方案》《侧柏幼林抚育实施方案》《森林区域雷电拦截技术规范》等文本18种,编撰学术专著1部、技术规范1项,发表科研论文16篇,获得发明专利和实用技术专利6项,形成了一批具有创新性、推广性、实用性的理论成果,并在古树保护的实践中得到有效运用。

加强古柏保护组织领导,坚持党政主导、行业牵头、分级管理、责任到人,构建古树名木管理体系。2016年省上设立副厅级建制的黄帝陵文化园区党工委和管委会,主抓黄帝陵及古柏保护工作;2022年延安市设立正县级建制的黄帝陵保护管理中心、黄帝陵祭祀典礼服务中心,配合省上和黄陵县做好黄帝陵及古柏保护工作;县委、县政府在机构改革压力极大的情况下,2024年6月份恢复设立林业局,作为古树保护的主管部门。县上以总林长1号令的形式发布了《全面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工作令》,并先后制定出台《黄陵县古树名木保护“八加强、八持续”措施》、《黄帝陵古柏保护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黄帝陵古柏保护的安排意见》,有力地推进了古树保护工作健康深入开展。

加大资金投入。2015年以来各级累计投入保护资金2亿多元,2023年中省下拨460万元、县级投入500万元,2024年各级对3株5000年以上古树保护项目预算投资达3169万元。

加强宣传教育。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古树名木保护条例》、《陕西省黄帝陵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深挖和传播古树名木的历史文化和精神价值,认真梳理历史传承、典故传说、乡愁记忆,讲好古树名木保护的“黄陵故事”,推动形成全社会保护古树名木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校企合作,科技助力绿色国宝枝繁叶茂。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长期合作,委托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防雷减灾应急中心专家编制区域防雷设计,安装了雷电在线监测和智能预警拦截系统,该技术在古树防雷领域居于国内领先水平。2011年,国家森防总站、中国林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10余名林业专家到黄帝陵进行现场调研,制定了《古柏保护工作方案》,通过扩大树盘、根系复壮、支撑保护、树体清腐防腐、树冠整形、土壤通气等9项措施实施保护。

①桥山古柏群日常保护,坚持防火、防盗、防病、防虫、防风、防雪、防老化、防雷电并重,人防、物防、技防、联防并举,织密织牢整体安全防范网络,先后建成古柏消防管网系统、数字化视频监控系统等安全保护基础工程,强化了古柏群专职管护队专业化、标准化建设,将古柏群划为6个管护区、29个管护小班,逐区逐班落实责任,配备消防灭火、巡查车辆、通讯器材、环境监测、气候监测、健康检测等设备,实行24小时不间断巡查巡护。

 

 

 

②特级重点古树保护,省市县分别成立工作专班,省绿化委牵头选聘9名权威专家组建专业团队,着力推进古柏保护工作。编制了手植柏、保生柏、老君柏3个《“一树一策”保护方案》,先后实施了生态改善、树体及骨干枝的支撑牵引、树洞清腐防腐、围栏安装、健康监测、复壮引根控根、区域防雷等技术措施。进一步细化了林业部门和养护单位的具体职责,强化了日常养护管理,并邀请专家利用树木雷达等无损检测技术,定期对3株古柏的土壤、树体、根系等进行健康检测,从叶色、冠幅、根系密度等植物学指标的对比诊断,3株古树生长状况稳定向好。

 

 

 

③一级以上古树保护,专业技术力量开展了树体支撑、扩盘改土、防腐修补、围栏安装、视频监控、病虫防治等重点工作,“一树一队伍”常态化开展养护管理,动态调整保护措施,确保古树日常养护和综合性保护技术的科学运用。

 

 

④其它散生古树保护,建立了“一树一档”保护档案,全面调查诊断单株健康状况,“一树一策”制定保护方案。同时,将古树名木保护纳入县、镇、村三级林长制工作范围,全面落实古树名木日常养护职责。

 

 

 

 

⑤村落古树群保护,落实林业部门和镇、村级护林员和家户的管护责任,自2023年以来,先后实施了围栏安装、支撑牵引、视频监测等保护措施,促进人防技防措施的有效衔接。

⑥偏远山区古树群保护,按照林权归属和属地管理原则,落实了属地林场的日常养护职责,通过无人机监测、飞防等方式落实相关保护措施,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对古树原生态环境的干扰。

⑦黄帝陵手植柏的扩繁保护工程。2012年,陕西省林业厅、中国林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启动实施了黄帝手植柏扩繁保护工程研究项目。科研人员采用扦插、嫁接、组培等无性繁殖方式,经过数千次科研试验,成功获取与黄帝手植柏基因完全一致的8株幼苗。不仅保存了基因资源,也开创了保护珍贵古树木的一条新路。

 

  

 

 

 

 

 

2016年由陕西省林业厅、中国空间研究院开展了黄帝手植柏航天育种工程,航天实验的黄帝手植柏种子共计7383颗,其中2016粒交付黄陵县,用于长期保存、展陈和宣传,其余种子交付陕西省林业厅,挖掘利用太空育种技术选育扩繁黄帝手植柏的学术和文化价值。研究团队通过直播、沙藏催芽、恒温箱催芽等方式进行精心培育。

 

 

 

 

 

 

 

4.种植桥山柏 寄梦中华情

(1)党和国家领导人种植桥山柏(按栽植时间先后编排)

 

黄帝陵新柏栽植档案     编号:19940101

植树人

李瑞环

 

时间

1994年清明节

时任职务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

位 置

下马石以上(坐标 109.26212097,35.58817493)

 

黄帝陵新柏栽植档案     编号:20020101

植树人

李岚清

 

时间

2002年10月25日

时任职务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院副总理

位 置

下马石以上(坐标:109.26214895,35.58804599)

黄帝陵新柏栽植档案     编号:20020102

植树人

李铁映

 

时间

2002年清明节

时任职务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位 置

下马石以上(坐标:109.26131285,35.5886280)

 

黄帝陵新柏栽植档案     编号:20050101

植树人

吴邦国

 

时间

2005年清明节

时任职务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位 置

下马石以上(坐标:109.26099119,35.58873012)

黄帝陵新柏栽植档案     编号:20050102

植树人

李建国

 

时间

2005年清明节

时任职务

陕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位 置

下马石以上(坐标:109.26118198,35.58876001)

 

黄帝陵新柏栽植档案     编号:20080101

植树人

华建敏

 

时间

2008年清明节

时任职务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位 置

下马石以上(坐标:109.26252252,35.58795886)

黄帝陵新柏栽植档案     编号:20080103

植树人

顾秀莲

 

时间

2008年清明节

时任职务

全国人大常委原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

位 置

下马石以上(坐标:109.2626882,35.58800795)

 

黄帝陵新柏栽植档案     编号:20080102

植树人

张榕明

 

时间

2008年清明节

时任职务

全国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第一副主席

位 置

下马石以上(坐标:109.26239966,35.58801289)

黄帝陵新柏栽植档案     编号:20080104

植树人

何厚铧

 

时间

2008年清明节

时任职务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行政长官

位 置

下马石以上(坐标:109.26252452,35.58797285)

 

黄帝陵新柏栽植档案     编号:20090101

植树人

周铁农

 

时间

2009年清明节

时任职务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位 置

下马石以上(坐标:109.26248257,35.58796488)

黄帝陵新柏栽植档案     编号:20090102

植树人

黄孟复

 

时间

2009年清明节

时任职务

全国政协副主席

位 置

下马石以上(坐标:109.26243263,35.58794491)

 

黄帝陵新柏栽植档案     编号:20100101

植树人

乌云其木格

 

时间

2010年清明节

时任职务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位 置

下马石以上(坐标:109.26241365,35.58795691)

黄帝陵新柏栽植档案     编号:20100102

植树人

杜青林

 

时间

2010年清明节

时任职务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

位 置

下马石以上(坐标:109.26243563,35.58794791)

 

黄帝陵新柏栽植档案     编号:20150101

植树人

马飚

 

时间

2015年清明节

时任职务

全国政协副主席

位 置

下马石以上(坐标:109.26238568,35.58802789)

黄帝陵新柏栽植档案     编号:20160101

植树人

王家瑞

 

时间

2016年清明节

时任职务

全国政协副主席

位 置

下马石以上(坐标:109.26240965,35.58802288)

 

黄帝陵新柏栽植档案     编号:20160102

植树人

孙春兰

 

时间

2016年4月14日

时任职务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统战部部长

位 置

下马石以上(坐标:109.26219389,35.58808794)

黄帝陵新柏栽植档案     编号:20170101

植树人

向巴平措

 

时间

2017年清明节

时任职务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位 置

下马石以上(坐标:109.26258648,35.58762902)

 

黄帝陵新柏栽植档案     编号:20170102

植树人

王正伟

 

时间

2017年清明节

时任职务

全国政协副主席

位 置

下马石以上(坐标:109.26258647,35.58773996)

黄帝陵新柏栽植档案     编号:20180101

植树人

陈竺

 

时间

2018年清明节

时任职务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位 置

下马石以上(坐标:109.26265440,35.58767596)

 

黄帝陵新柏栽植档案     编号:20180102

植树人

刘奇葆

 

时间

2018年清明节

时任职务

全国政协副主席

位 置

下马石以上(坐标:109.26263775,35.58742672)

黄帝陵新柏栽植档案     编号:20190101

植树人

郝明金

 

时间

2019年清明节

时任职务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位 置

下马石以上(坐标:109.26268436,35.58767994)

 

黄帝陵新柏栽植档案     编号:20190102

植树人

苏辉

 

时间

2019年清明节

时任职务

全国政协副主席

位 置

下马石以上(坐标:109.26271733,35.58760197)

黄帝陵新柏栽植档案     编号:20210101

植树人

吉炳轩

 

时间

2021年清明节

时任职务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位 置

下马石以上(坐标:  109.26260843,35.58785688)

 

黄帝陵新柏栽植档案     编号:20220101

植树人

曹建明

 

时间

2022年清明节

时任职务

全国人大委员会副委员长

位 置

下马石以上(坐标:  109.26242164,35.58801787)

黄帝陵新柏栽植档案     编号:20230102

植树人

肖婕

 

时间

2023年清明节

时任职务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位 置

(坐标109.1545,35.3516)

 

黄帝陵新柏栽植档案     编号:20230101

植树人

朱永新

 

时间

2023年清明节

时任职务

全国政协副主席

位 置

下马石以上(坐标109.1545,35.3516)

 

黄帝陵新柏栽植档案     编号:20240101

植树人

彭清华

 

时间

2024年清明节

时任职务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位 置

下马石以上(坐标109.26795959,35,58724761)

 

黄帝陵新柏栽植档案     编号:20240102

植树人

蒋作君

 

时间

2024年清明节

时任职务

全国政协副主席

位 置

下马石以上(坐标109.,26289677,35,58747573)

(2)社会团体种植桥山柏

中华世纪柏

“中华世纪柏”位于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景区内,地处桥山山腰,栽植于庚辰年二月初二(公元2000年3月7日),它采集34个省市自治区及特别行政区具有代表区域特点的黄土培植,掬黄河、长江入海口之水浇灌,表达了所有炎黄子孙对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仰慕、缅怀和对新世纪的祈福。

炎黄子孙林


2001年,陕西省海外联谊会向海内外发起黄帝陵“炎黄子孙林”种植活动。同年清明,近百名来自海内外的赤子在轩辕庙恭祭完始祖黄帝之后,来到桥山之腰,黄帝陵寝之前,满怀虔诚植下“炎黄子孙林”的第一批松柏。多年来,已有万余人参加了“炎黄子孙林”的种植活动,在这里种下千余株连根柏,寄托了炎黄子孙共同缅怀人文始祖的深切情怀。

 

龙腾友谊林

位于黄帝陵东南侧的“龙腾友谊林”是由商务部倡导发起、由国内外企业捐资兴建的黄帝陵绿化工程,2002年投资60万元由当地林业部门负责实施,共栽植侧柏19800株,绿化黄帝陵山区60亩。2003年富士集团捐资参与黄帝陵“龙腾友谊林”绿化工程。同年4月7日,厦门灿坤、安利、巴斯夫等24家国内外企业代表为陕西黄帝陵捐资106万元,由当地林业部门负责实施,共栽植侧柏31350株,绿化荒地面积95亩,使得“龙腾友谊林”的绿化总面积占黄帝陵总面积的11.4%。此后每年都会有大批海内外企业或个人来黄帝陵旅游植树、恭祭祖先!

侨心林

2002 年 5 月 27 日,中国侨联主席林兆枢提出中国侨联在黄帝陵捐建 “侨心林” 的构想,并与黄帝陵相关负责人实地商谈、勘察林地,同年 7 月 6 日便开展立碑植树活动,播撒下侨界赤子的爱国深情。历经岁月沉淀,2019 年 4 月 5 日,由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陕西省归国华侨联合会、延安市人民政府、黄帝陵文化园区管委会、黄陵县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 “侨心林” 纪念植树活动盛大举行。中国侨联主席万立骏、陕西省委副书记贺荣等领导为 “侨心林” 揭幕,来自 18 个国家和地区的 54 名海外华侨华人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盛事。该活动始终秉持 “共栽友谊常青树、凝聚侨胞中国情、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增进民族团结、激励爱国热情、共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的宗旨,成为凝聚侨界力量、赓续民族根脉的重要纽带 。

  

共青林

2004年时值黄帝陵祭祀大殿竣工,甲申清明公祭活动之际,海内外炎黄子孙同心向往,欢心鼓舞,念祖先功德,弘扬民族精神,致力祖国建设,期盼祖国统一,共青团延安市委、延安市青年联合会动员组织全市各界优秀青年、黄陵县广大团员青年、延炼集团团员青年,在桥山之上,帝陵之侧,掬沮水、抔黄土,栽植翠柏2万余株,建成百亩共青林,以示全市团员青年的崇祖爱国情怀。立碑为记。

民族同心林

2007年7月10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湖北长阳县、广西东兰县、贵州黎平县、云南石林县、玉龙县、宁洱县、孟连县、西藏林周县、青海互助县、甘肃肃南县等十个民族县人民政府代表土家族、壮族、苗族、侗族、羌族、纳西族、哈尼族、傣族、白族、普米族、傈傈族、拉祜族、佤族、藏族土族、裕固族等中华儿女以少数民族特有的礼仪,用“国窖1573”原窖酒、“轩辕龙图案普洱茶”为主要祭品,共祭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并在桥山种植民族同心林,缔结民族之情,凝聚民族之力。

黄帝陵植树纪念

———情系长安 两岸文化联谊行

2009 年,由中华文化联谊会与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 “情系长安 —— 两岸文化联谊行” 大型文化交流活动举行。来自台湾和内地 150 多位文化界、新闻界、教育

 

界等各界知名人士参与其中,7 月 19 日,96 位台湾文化界人士在黄帝陵庄严的祭祖仪式,随后栽植纪念松柏。植树时,台湾嘉宾团长程建人与荣誉团长焦仁和特意拿出从台湾带来的阿里山土与日月潭水,浇入小树坑,以此表达两岸同胞同根同祖、一脉相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美好寓意。仪式最后,程建人、焦仁和与延安市、黄陵县政府领导共同为植树纪念碑揭幕。

 

思源林

2013年由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发起,取“饮水思源”之意,寓意台湾与大陆同祖同根同源。

2013年清明节,新党主席郁慕明率台湾青年黄帝陵寻根祭祖团专程赴陕参加癸巳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并在桥山举行“思源林”种植活动。他还赋诗一首:“两岸儿女同根生,公祭轩辕炎黄孙。清明思源植林树,慎终追远中华魂。”来寄托同根之情。从2013 年至2024年郁慕明先生连续十次带领台湾青年学生祭祖、植树纪念,如今这片根系相连的柏树林已郁郁葱葱。

 

 

圆梦林

2016年至2021年,黄帝陵“中秋祈福圆梦节”连续举办六届,每年中秋都会有大批海内外游子来黄帝陵谒陵祭祖,在“中华圆梦林”植树寄梦,表达对先祖的缅怀和敬仰。

 侨胞林

2017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结束后,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与陕西省人民政府开始共同举办“侨胞林”纪念植树活动。当日在“侨胞林”植树现场,来自美国、新西兰、肯尼亚等国的海外华侨华人挥锹浇水,共同种下“同心树”,以表达对轩辕黄帝的崇敬与追思之情。

新西兰华人妇女联合会会长车卫星表示,在黄帝陵种下“同心树”,对于凝聚侨心很重要,并且把海外华侨华人的根留在这里。

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许又声,陕西省副省长魏增军以及海外侨胞代表等共同参与“侨胞林”植树纪念活动。七年来,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已在桥山下植下柏树一千多株。

 

记者林

2019年5月16日,陕西日报社2019年通联工作会议参会人员怀着敬仰之情,来到黄帝陵,拜谒轩辕黄帝,缅怀先祖恩德,随后植柏纪念。

陕西日报社社长、陕西日报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伟,陕西日报社总编辑、陕西日报传媒集团总编辑张连业,陕西日报社副社长梁伟,省委黄帝陵文化园区工委书记、省黄帝陵文化园区管委会主任、县委书记孟中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党柏峰,县委宣传部部长秦延辉等参加活动,共建桥山首个“记者林”。

 

消防林

2022年4月15日,陕西省消防救援总队组织全省消防救援支队长以上干部代表全省4000余名消防官兵,祭祀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并在黄帝陵景区开展“守护陵柏,崇尚始祖”为主题的植树造林活动,共种植纪念树119株,用实际行动展现了消防官兵高度重视黄帝陵景区的森林消防工作和保护好桥山这片绿洲的决心。

(3)最早官方守陵人保护古柏故事

北宋嘉祐六年(公元 1061 年),坊州古城(今黄陵县城)官员王扬庭深知黄帝陵的重要,向朝廷上书,恳请保护黄帝陵。很快,宋仁宗赵祯的圣旨就下来了,要求当地官民在桥山上栽种柏树。接到旨意后,百姓们齐心协力,在桥山种下了 1413棵柏树。​

为了能长久守护这些柏树,朝廷从当地抽调寇守文、王文政、杨迈(遇)三户人家,免去他们所有的徭役赋税,让他们专职看管桥山古柏。为了明确责任,赞扬他们的守护之绩,官府把三人的名字刻在了石碑上。就这样,寇守文、王文政、杨迈(遇)成了黄帝陵的第一批专职护林员,开启了官方守护黄帝陵古柏的历史。

  (4)三株5000多年古柏简介

黄帝手植

《图书集成》记载:“中部县有轩辕柏,在轩辕庙。考之杂记,乃黄帝手植物,围二丈四尺,高可凌霄”。

树高19.5米,下围11.6米,属于侧柏树种,是黄帝亲手栽植,距今约有5000多年的树龄,是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的“活化石”。

1982年英国林业学专家罗皮尔等人在考察了世界27个国家后来到轩辕庙看到此柏,惊叹于这棵柏树的粗壮与古老,赞誉其为“世界柏树之父”。当地俗语云:“七搂八拃半,疙里疙瘩不上算”,意思是七个人手拉手还合抱不拢树干,由此可见这棵柏树的粗壮与古老。

1998年,国家绿化委认定黄帝手植柏为全国古树名木第一号。“中华名树公选养护委员会”将它评为中华百棵名树之首,誉为“群柏之冠”。

2012年,手植柏根部长出一株幼树,现高约1米。为使手植柏生长不受幼树影响,兼顾“母子平安”,黄帝陵保护管理部门经深入研究、多方论证现已制定就近移栽方案。

2016年9月15日的中秋之夜,精心挑选的7383颗黄帝手植柏种子进入太空,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遨游2个多月,于11月18日随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地球。12月31日,首届全球华人新年祈福大典上,2016颗种子作为珍贵的展品回到了黄帝陵景区。黄帝手植柏种子邀游太空,彰显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强大生命力。

黄帝手植柏沐浴了五千年的风风雨雨,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至今依然苍劲挺拔、枝繁叶茂、高可凌霄、冠盖蔽空,彰显出无比强大的生命力。肖华将军曾以诗咏叹:“钢枝挺硬骨,铁甲抵严寒。阅尽兴衰事,从容向长天。”

 

保生柏

保生柏位于轩辕庙保生宫旧址而得名,树高 17.0 m,地围9.3 m ,是特级保护古树。2022年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普查,公布其树龄约 5000 年。

保生宫是始祖轩辕黄帝时期重要的生活、居住地,华夏中医始祖“医圣”天师岐伯与黄帝在此论道,形成了《黄帝内经》“养生、养心、养性”的主要精髓,开启了中医药学、养生学之先河,被人们视为长寿的象征。故古来祈长生者,无不以拜谒此树为盼!不仅反应了人们对轩辕黄帝的尊崇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其旺盛绵长的生命力也体现了中华儿女不畏艰辛、 敢于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

 

老君柏

老君柏位于黄帝陵以北约18公里葫芦河畔,树高 15.8m,胸围6.9m,地围 8.5m,是特级保护古树。

很久以前这里有座“老君神庙”,故为此树起名“老君柏”。千百年来虽历经劫难而不毁,老君庙也由此香火旺盛。倍受当地百姓尊崇守护,每逢节日则焚香点表,顶礼上供,络绎不绝。亦有用柏叶、柏籽、柏液给人清脑、明目、止血。有人祈儿求女,祷告平安,据说无不应验。更有年长者言,凡于九月九日重阳节前来虔拜古柏,能祛病除邪、延年益寿。后“老君神庙”垮塌,而“老君柏”仍傲然屹立,百姓愈加敬仰,祭拜不绝,呵护不止,誉为“神树”。

2009年,延安市南沟门水利枢纽工程全面启动建设,报请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将生长在水库淹没区内的这株已有5000多年历史的老君柏,对其进行保护性移植。

此次移植,无论是树龄、总重量还是移植技术难度均堪世界之最,成功的保护了这棵见证了炎黄子孙5000余年历史的活化石。

 

上一篇
已是首篇
全国绿化委为5株五千年柏树建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