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化名人杰出代表题词碑
来源:黄帝陵典礼服务中心
创作时间:
(1)鲁迅诗词碑
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于 1903 年在日本东京弘文书院求学时,剪辫题照,赠给他的挚友许寿裳的一首诗《自题小像》,时隔三十年之后,鲁迅又于1931年2月,将这首《自题小像》重新题写一遍,表达以热血进献轩辕黄帝的情感。内容为:“灵台无计逃神失,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爱国之情”。
(2)于右任题词碑
于右任先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和诗人。1918年清明节,于右任为黄帝陵题写书法作品刻碑立于轩辕庙,内容为:“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黄帝居轩辕之邱,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 。”
该段文字出自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黄帝二十五子:是古代传说中黄帝后裔相关内容,反映中华民族姓氏起源的传说,黄帝后裔众多,其中十四人得姓,这些姓氏发展演变,构成中华民族姓氏体系的重要部分;轩辕之丘:传说中黄帝居住之地。嫘祖:黄帝妻子,被尊为 “先蚕娘娘” ,传说她发明养蚕缫丝技术,推动古代纺织业发展,在中华文明发展中意义重大。
(4)启功题词碑
启功是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国学大师、古典文献学家、书画家、文物鉴定家;满族,爱新觉罗氏,是清世宗(雍正)的第五子和亲王弘昼的第八代孙。启功先生不仅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书画家,而且他的旧体诗词亦享誉国内外诗坛,故有诗、书、画“三绝”之称。
1992年4月启功先生为保护整修黄帝陵题词,其内容为:“华夏始祖,黄帝轩辕;垂亿万祀,异性同源;遥传四裔,共作本根;文明蕃衍,永世无垠”。
(3)贺敬之题词碑
贺敬之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历任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文化部副部长、中宣部副部长,1982年11月21日,在陕西省文联书记方杰等人陪同下来到黄陵登桥山谒陵,题写了一首五言律诗,内容为:“风云四十载,几度谒黄陵。古柏今犹绿,战士白发增。不问挂甲树,但听战马鸣。指南车又发,心逐万里程”。时任文管所所长高增安书写刻碑立此。
这首诗既表达对黄帝的敬仰,也暗含个人革命历程的感慨。
贺敬之是革命精神忠贞不渝的践行者。他把延安视为哺育自己成长的母亲,把延安岁月看作人生中最光辉绚烂的篇章。他曾说:“是延安的小米饭把我喂养长大,使我在炮火声和战歌声中成长起来。”。1940 年,16 岁的他历经辗转来到延安后,在炮火与歌声中成长,创作《南泥湾》《白毛女》等经典,让延安精神融入文艺血脉。1945 年离开后,他多次重返延安,其诗《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母亲延安就在这里”,以赤子深情颂歌延安革命精神,将延安岁月的荣光铸入中华民族文学长卷。
如今,虽已百岁高龄,贺敬之老人对延安的眷恋丝毫未减,2025年清明后,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代表革命老区人民赴北京看望贺老,当他看到延河水、宝塔山土、黄帝陵圣土、香烬、古柏灵籽等九种瑞物时,他激动万分,热泪涟涟。
(5)赵朴初题词碑
赵朴初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学者、社会活动家,曾任第六、七届全
国政协副主席。1992年7月来到陕西黄帝陵,拜谒始祖,并题词:“华夏始祖”,此四字彰显了中华儿女对黄帝地位的尊崇。
(6)李政道题词碑
1984年5月7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和夫人秦惠君女士,回国访问时,专程赴陕西拜谒黄帝陵,并题词:“世界各族皆兄弟,黄帝子孙独人杰”。
李政道虽久居国外且入美籍,但从未忘自己是黄帝子孙。看到“黄帝手植柏”时,心情非常激动地说:“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古国的见证,”他双手摸着粗壮的树身,眼睛湿润,向夫人讲述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感慨地说:“凡我华裔,不论走到天涯海角,都不能忘记自己是黄帝的子孙。凡回国的人,都应该到这里寻根祭祖”。
8.整修黄帝陵功德碑
黄帝陵基金会于1992年10月29日在北京隆重成立,为了表彰为整修黄帝陵捐献资金的团体和个人,黄帝陵基金会于庚辰年(2000)清明节在黄帝陵轩辕庙院内树立了“整修黄帝陵捐献资金功德碑”。“功德碑”上镌刻了1992年1月1日至2000年1月31日为整修黄帝陵捐资5万元以上的单位204个,1千元以上的个人334名。
“整修黄帝陵捐献资金功德碑”设计采用高浮雕、低浮雕、减地平雕加线刻等综合雕刻手法,对碑体正、反两面及两侧作立体装饰。全碑宽5.028米,高3.18米,厚0.5米。整座碑显得宏伟而庄严。
9.泰山五彩石
泰山五彩石立于黄帝陵谒陵广场东侧,重达15吨,上刻《庚辰黄帝圣诞志》,由法兰西艺术院院士陈瑞献先生撰文并书写。据史书记载,黄帝曾登泰山,观天象,抚万民。为了缅怀黄帝的功德,特用五彩石来祭黄帝。
泰山五彩石价值点:聚五色于一体,融五方于一处,昭显“五方之民共天下”;黄帝奠基中华文明、社稷稳如泰山,万代永固,黄帝子孙戮力民族复兴之责重于泰山。
10.下马石
此碑立于上陵谒祖路文道、武道的分界处。石碑上题写的是“文武官员至此下马”,此碑立于元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是泰定帝也孙铁木耳于降旨禁伐黄帝陵树之时,敕令所立。自立碑之日起至今,前来谒陵祭祖者,都要从这里步行登山,以示敬祖崇宗之情。
11.桥陵圣境
“桥陵圣境”石刻为民国二十三年(1934)修筑黄帝陵山路时所立的石碑。1924年,杨虎城任国民党第17路军总指挥、陕西省政府主席等职。他曾主持修建西安到兰州、咸阳到榆林的公路。1933年春,日寇侵犯,第42师第124旅驻守榆延一带,旅长武士敏拜谒黄帝陵,看到黄帝陵山路崎岖,前行不便,上报杨虎城,奉命带领124旅修复黄帝陵山路,武士敏对黄帝陵神奇的景象感慨万千,题写“桥陵圣境”,并刻碑立于道旁,作为纪念。
碑文内容:申戌□春,奉命移防中部,□登临桥山,谒黄帝陵,见山道透延,游行殊感不便,为慨然者之久。会夏问:“政府竭力开发西北,□军长饮公,首先以工兵兴筑成榆汽路,为之倡□得于后其闻。”遂将桥山陵路加以修筑。即事适,勉之旅长巡防来此谒陵题日:“桥陵圣境”因刊石置之道右,籍志路工云。
陆军42师第124旅第248团团长□阳□务谨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