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思想史家张岂之对陕西黄帝陵的定论
来源:黄帝陵典礼服务中心
创作时间:
1.《黄陵文典》序言
张岂之在序言中系统论述了黄帝陵的文化地位与祭祀传统:“黄帝时代是中华文明开创的时代,黄帝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现在每年都举行黄帝陵祭祀……祭祀活动是继承、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实践。”“周人制定了特殊的祖先祭祀原则,强调祖先的贡献,突破宗法血缘限制,突出人类文明创造的意义。”
2.《黄帝与中华文化》(《陕西日报》1992年4月2日)
张岂之从文明史角度阐释黄帝陵的文化象征:“从黄帝时候起,揭开了中国5000年文化史的帷幕……黄帝部落在衣、食、住、行方面有伟大的创造;炎帝部落对农业生产有杰出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黄炎时代开启了中华的悠久文明史。”“黄帝陵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其祭祀活动承载着对文明创造者的追思,而非神灵崇拜。”
3.《光明日报》系列文章
(1)《我国古代祭祀文化的特点》(2007年4月13日)
张岂之强调黄帝陵祭祀的人文本质:“我们祭祀黄帝陵,不是把黄帝当成神灵来祭祀,而是在一种肃穆的气氛中,追思先民们如何创造文明,如何造福子孙……是人文精神的陶冶,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普及。”
(2)《文明起源与炎黄时代》(2002年6月11日)
张岂之结合考古与文献论证炎黄文化的源头地位:“炎黄文化是我国文化的源头……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的活动遍及黄河中下游,其文明创造为西周礼乐制度奠定了基础。”“纪念炎黄,需将民族凝聚力提升到历史先进文化的高度,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思想资源。”
4.《黄帝祭文汇编简注》序言
张岂之考证黄帝陵祭祀的历史合法性:“黄帝陵祭祀是历代国家公祭的法定场所,其合法性源于周代以降‘凡有功烈于民者皆祀之’的原则。”“宋元以来120余篇祭文印证了祭祀的延续性与国家性,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文献。”
5.学术演讲与访谈
(1)2007年“黄帝与中华文化学术研讨会”发言
张岂之提出“心祭重于形祭”的核心观点:“形祭很必要,但是心祭应当重于形祭……真正重要的是施礼者、参礼者内心对行礼对象的真实感受。”
(2)2021年“祭祀黄帝陵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论坛指出黄帝陵的现代价值
“祭祀黄帝陵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中华文明五千年未中断的直观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