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播放
video 播放
video 播放
video 播放
video 播放
第一节:中国古代花木画中的“寓兴”
第二节:唐以前文学、绘画中的花木形象
第三节:唐代花木画之独立与宋代宫廷花木画
第四节:南宋宫廷花木小品
第五节:宋元文人花木画及明清花木画
第一百五十八讲 寓兴:花木的图像史

发布时间:

第一百五十八讲 寓兴:花木的图像史
举办方式: 网络讲堂
举办时间: 25-02-28 09:30 — 25-02-28 11:30
举办地点: - -
是否需要报名:
报名时间:25-02-24 11:42 — 25-02-24 11:46
讲演主题: 寓兴:花木的图像史
主讲人: 王中旭

专家介绍:

王中旭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中央美术学院博士。曾获2008年度“敦煌奖学金”一等奖,2014年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主要专业方向是古画鉴定与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阴嘉政窟——敦煌吐蕃时期的家窟艺术与望族信仰》、《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  明清寺观壁画》、《千里江山:徽宗朝青绿山水与江山图》。2013年负责筹备“降龙伏虎尽神通——故宫博物院藏罗汉画特展”,2017年负责筹备“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2019年筹备“万紫千红——中国古代花木题材文物特展”。

讲座提纲:

2019年9月3日至10月31日,故宫博物院在午门展厅(含东、西雁翅楼和正楼)隆重推出“万紫千红——中国古代花木题材文物特展”,这是国内外首次以花木题材文物为主题的大型综合展,以307件文物着重展示了花木题材文物,主要是花木画的演变历程及文化意涵。

笔者在筹展的过程,根据文献记载对绘画实物的梳理、研究,提出了“花木画”的概念。中国土地广袤,花木种类众多,中国古人对于什么样的花木能够入画,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是有所选择和侧重的。大体而言,入画的花木通常需要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可观赏性,二是能够寓兴。观赏主要针对的是花的外形、容貌,寓兴强调的是花被投射的人的情感、品格,二者互为表里,相互关联。

中国花木画与西方静物画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强调寓兴,注重体现花木与人的关系,譬如松竹梅菊就与文人的日常生活、情感息息相关,即使是以观赏性为主的牡丹、芍药,也要在花容的基础上强调富贵的特质,以及通过诗文或相关的故事引起观画者情感的共鸣。寓兴虽非花木画所独有,但最能体现花木画的内涵及特质,是理解、研究花木画的一把钥匙。

本次讲座以“万紫千红——中国古代花木题材文物特展”展出的文物为核心,探讨中国古代花木是如何入画并成为独立门类的,并将着重展示宋元花木画的艺术之美及文化意涵。

发表论著:

论文:  

1、《敦煌翟通窟<维摩变>之贞观新样研究》,《艺术史研究》第十四辑,2012年;

2、《故宫博物院藏<维摩演教图>的图本样式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2013年1期;

3、《唐寅<风木图>之年代、功能与创作情境》,《故宫博物院院刊》2016年第1期;

4、《唐寅<对竹图>性质、年代考——兼谈其罹祸后“归好佛氏”及“六如居士”印》,《美术研究》2016年第5期;

5、《传钱选<洗象图>真伪考辨——兼及晚明之前对《洗象图》的认识》,《故宫博物院院刊》2017年第3期;

6、《乾隆御容画及其空相观——丁观鹏<扫象图>、郎世宁<乾隆观画图>研究》,《故宫学刊》,2017年总第18辑;

7、《丁云鹏<释迦思惟出山像考>——兼谈丁云鹏晚岁画中的“枯木禅”》,《美术研究》2018年第2期。

8、《赵孟頫<红衣罗汉图>中的古意与禅趣》,《故宫博物院院刊》,2019年第4期。

专著:  

1、《阴嘉政窟——敦煌吐蕃时期的家窟艺术与望族信仰》,民族出版社,2014年;

2、《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 绘画 明清寺观壁画》,开明出版社,2016年;

3、《千里江山:徽宗朝青绿山水与江山图》,人民美术出版社,2018年。

主编:

1、《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展》,故宫出版社,2017年。

2、《万紫千红——中国古代花木题材文物特展》,故宫出版社,2019年。

火狐 谷歌 360浏览器 最佳分辨率(1920 * 1080)